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亚与世界史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 羽田正 参加讨论

虽说标题讲的是"东亚",但还是请允许我从"伊斯兰世界"这个概念开始讲起。我在2005年出版的《伊斯兰世界的创造》(中译本《"伊斯兰世界"概念的成立》,朱莉丽、刘丽娇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论述了当今被广泛使用的所谓"伊斯兰世界"这样一个空间概念是如何成立和展开的。十九世纪的西欧知识分子,已经逐渐具有强烈的"欧洲人"这样的空间概念上的身份归属感,"伊斯兰世界"一词,也就是基於这种思维逻辑,被他们创造出来并使用的。在此之前,虽然已经存在着同样是作为与"欧洲"概念相对应的空间概念,比如说"东方"或者"亚洲"这样的词汇,但"伊斯兰世界"这个概念与它们相比,明显是更加强调了在"宗教与世俗"方面,欧罗巴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区别,这点还是引人注目的。这当中体现出如下一种企图,即要把"欧洲"树立成克服了旧时代的宗教因素而完成世俗化的正面榜样,而"伊斯兰世界"则依然是被愚昧的宗教所束缚的负面典型。
    但另一方面,"伊斯兰世界"这一概念一旦开始使用後,在穆斯林知识分子当中,也出现了积极利用这一词语来强调团结统一整个伊斯兰社会的思想家。具体情况在这里虽然不能详细说明,但"欧洲"与"伊斯兰世界"这两种世界观的相互对立,直到100年後的当代世界,仍然是存在的。在西方国家中,有人使用这两个概念来强调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别,而穆斯林主义者也同样利用其来号召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西方文明,对此大家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在这里想特别促请大家注意的是,在近代历史学诞生和发展的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和"伊斯兰世界"这样的概念被"发明"後,一直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出现了对"欧洲"、其次是对"伊斯兰世界"的历史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对於这两个世界过往的历史,分别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其效果不仅仅在於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这两种"空间概念"(也可以称为"地域概念"),逐渐地实体化了。也就是说,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它们已经成为现实中本就存在的事物。历史学家怎麽可能会去研究不存在的事物呢?
    正如此,当我们采用历史敍述,对某个空间或者地域的过去进行通史性质的描绘时,实际上就在为这种空间和地域的实体化,或者说现实化作出贡献,这在先前的历史当中是没有过的。这里我要着重指出的是,尽管前文中指出:某个空间被"发现"之後,其历史才会被研究和叙述。但这类行为背後,应当有着某种时代诉求或者(广义上的)政治必要性。
    因为与上文的论点相关,在这里我还想确认一下"通史"的作用。就通史而言,有着将其描述对象实体化、现实化的效用。如果某位历史学家想要撰写某个国度或地域的通史,就等於是在宣称这个国度或区域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着,是一种明显的政治行为。例如,如果历史学家所作通史的描写对象是"日本"、"中国"这样的民族国家,那麽他就是在为这个民族国家的实体化和基础强化作贡献。如果对象是"欧洲"、"伊斯兰世界"、"东亚"这样的地域概念,那麽效果也是一样的。除了通史以外,以在当下存在的国度和地域概念为前提,对其过去历史的某个方面进行解释和敍述,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言,这些都算是明显的政治行为。历史学家们在这些事情当中肯定都有着充分的自觉。
    但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历史学家必须要"去政治化",而是希望历史学家应该牢记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属性。在这一点上,最近我在葛兆光教授赠於我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英文论文The "International Turn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East Asian/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East Asia/China-A Response to Prof.David Armitage(《"思想史的国际转向"与东亚或中国思想史研究--对Davida Armitage教授的回应》)当中,也找到了共鸣之处。葛教授对於自己所经历过的政治体验和立场有着清醒的自觉,也因为这点,使他认为有必要研究"中国"这一概念的历史和叙述形式。
    因此,作为一名对於这种政治存在有着自觉的历史学者,我认为在现代世界有必要实体化的,是所谓"地球"这样的空间概念及其历史解释体系。在当今世界,包括环境、经济、信息情报、政治等差不多所有的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全世界的人们不能拥有强烈的"地球人"这样的归属感,互相帮助、共同合作面对这些难题的话,恐怕是没有其它出路的。因此必须尽快使"地球"这样的空间概念实体化、现实化,为此,必须要建构新的世界历史体系,将之作为理解"地球"概念的敍述框架,唤起人们的"地球市民意识"(在英语表达中,transnational citizen这个词我认为最接近我的本意,另外像global citizen这样的词汇,大概也不会让人误解)。在日本,直到最近,我感觉仍然是将各国家各地区的通史分开来写,然後汇编成一套世界史,这类世界史能顺利地唤起民族意识,但却难以产生"地球市民意识"。
    如今我在构想新的世界史之际,在使用旧有的诸如"地域"这样的理念框架和场所时,不得不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因为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人们在"发现"或"创造"这些概念框架时,必然会导致某种有着与他者相区别的政治意图掺杂其中。如果各位能想到,被批判的"欧洲中心史观"的根本问题,就在於其局限於"欧洲"这一概念,并将之与"非欧洲"对立区别开来,恐怕就此也能理解我的担忧了。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地球上的人们就应该只能拥有单一的"地球"归属意识。人拥有对於自己所居住的町、县、国、地域等的归属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以此撰写相关历史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光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我认为,有必要在这多重归属意识内加入对"地球"的归属意识。所谓新世界史的构建,同"地球"归属意识的获得与强化,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