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亚与世界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 羽田正 参加讨论

为了能实现这种新的世界史敍述方法,该采用何种具体措施,此处不再赘述,另找机会详细讨论。在这里我就大致提出三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1)对历史敍述的主体,不应该采取固定的、二元对立的方法进行研究;(2)应当关注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人类集团、国家、地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3)在各个历史主体的敍述当中,特别关注它们相互之间的共通点。
    接下来,我就要谈到"东亚"这部分的内容了。不用说,"亚洲"这个词语,并不是由在这里居住的人发明出来的。它是16世纪"欧洲"人为了在地理上认识世界,将世界版图划分为五个部分後的产物。最早在1602年,利玛窦在北京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将"亚洲"这个词语使用汉字"亚细亚"来表达。到了18世纪初,日本列岛的知识分子也逐渐开始知晓这个词。关於作为地理区域划分的"亚洲"概念在後来为中国所接受的过程,董少新教授已有论述。
    本应只是地理名词的"亚洲"概念,在後来被欧洲人以及认同"欧洲"概念的人添入了诸如"停滞"、"封建"、"专制政治"等种种负面价值观,成为与"正面"的"欧洲"概念相对应的"负面"空间概念。但另一方面,"亚洲"的人们也如同前文提及的"伊斯兰世界"的故事那样,积极使用"亚洲"这个词语来对抗"欧洲",并尝试确立自己的主体性。
    "东亚细亚"或者说"东亚"这个词汇,是日本於1880年代後半段"发明"出来的。接着,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前半期,作为支撑大日本帝国海外扩张的意识形态被广泛使用,具有极强的政治意味。关於"东亚"、"大东亚"这样的地域概念,至今已经有许多的专门研究论述。但这里要提到一点,就是1942年,在当时日本文部省教学局的策划指导下,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的历史学家们编写了《大东亚史概说》一书,尝试使用历史学方法来将"大东亚共荣圈"实体化,造就很值得我们关注:政治经常会凭藉历史来达到它自己的目的。
    我在上文所举的《伊斯兰世界的创造》这部书里就详细谈到:与"东亚"概念一样,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回教圈"这样的地域概念。其研究也同样得到奖励,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此类研究,和当时日本政府及军部出於世界战略的考虑,对中国北方和东南亚地区穆斯林居住区产生兴趣这一点有着很深的关联。如果没有现实的政治、军事及社会需要,伊斯兰研究在当时根本就不会有好的发展。日本战败以後,此类研究几乎完全中止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东亚的研究也同样如此,上述编写《大东亚史概说》的计划,同战败一起云消雾散了。从当时的日本政治角度来讲,东亚已经没有什麽重要性了,作为当然的结果,东亚研究也就衰退下去。
    当然,并不是说"东亚"的空间概念,在战後的日本就完全消失了。例如,在1958年上原专禄编的《日本国民的世界史》当中,就设有"东洋文明的形成"一章。文中在谈到中国、印度、西亚的历史时,也屡次把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文明称呼为"东亚"文明。之後直到现在,在日本的历史研究当中,运用"东亚"这样的概念框架发表观点的论述还有很多。从学术上考虑,为了理解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日本列岛的历史,是很难无视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动向的。这种情况下,为了能从整体上把握从中国大陆到日本列岛这一空间区域,使用"东亚"这个词还是比较方便的。而且这一空间概念,可以让旧有的对於日本前近代史的闭塞理解,变得相对化、开放化,也使得学术界乐於使用它。尤其是日本的现状已基本固定和确立下来,政府也不再像战前那样有着明显的海外扩张的意愿。此外,由於中日韩三国的政治制度有着明确的区别,"东亚"这样的概念所包含的政治信息也相对而言不再那麽强烈了。我认为,二战以後至1990年代冷战结束期间的"东亚"概念和东亚史研究,其政治性已不再受关注,而应该是单纯的学术议题了吧。
    可是另一方面,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国家,对於由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主导的"东亚"概念却有着很强的警惕感。2005年,由日本文部科学省补助金赞助的"东亚海域交流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大型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作为参与者之一,在对於"东亚海域"这个术语进行研究时,从中方研究学者那里听到了"日本文部省提供资金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麽"这样的议论。不过,参与共同研究的学者们最终还是确定了研究目的,即试图证明日本文化绝不是单在本国内部形成的,而是受到了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强烈影响。
    与日本相对照,中国学术界直到最近仍不怎麽使用"东亚"这样的空间概念。关於这一点,最近由松浦正孝教授编着的《何谓亚细亚主义?--记忆、权力、价值》(密涅瓦书房,2013年)一书中所收录的孙歌的文章就指出:对於中国人而言,中国就是中国,缺乏"中国属於东亚"这样一种地理空间上的归属感。2009年我在复旦大学参加国际会议时,就听葛兆光教授提出过,他在之後还几次强调过这一点。在日本,人们常常将西洋和东洋相比较,而在中国则成了中国与西洋相对。我还知道有中国学者主张"中国的西部和南部分别与中亚及南亚国家接壤,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单纯的东亚国家"。当然,最近也出现了一些将中国作为东亚的一部分来对待的研究及成果,但总体上仍占少数。今日中国所使用的汉语"东亚"一词,并不是中国人创造出并用来表示归属意识的,我想大概只是对英语"East Asia"的翻译。
    那麽,现代英语世界所使用的East Asia一词,又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呢?East Asia这个词是约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在美国学术界传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冷战期间,美国开始从战略上日益强调和重视所谓"地域研究"的缘故,这一点应该没错。在此之前,很多大学都是在以往的"东方学研究"体系中教授汉语和日语的,专门使用"东亚"这样的空间概念还没有过。在这里可以试举几例:耶鲁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是在1961年设置的;哥伦比亚大学到1962年改组设立了"东亚语言文化系";普林斯顿大学则到1969年才将"东方学部"拆分,单独设立了"东亚学系"。这些做法,都有着将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日本研究与作为社会科学的现代研究相结合来进行地域研究的企图。而美国的地域研究,又有着很强的政策研究色彩。不过,话说回来,"东亚"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一个带有很强政治意图的空间概念。
    到了19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终结和中韩两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这个概念又有了谋划"东亚共同体"的目标意识,其重要性急剧地增加了。如今,中、韩、日三国同属"东亚"的思想开始多了起来。不用说,此种"东亚"的地域概念也仍然是依托某种政治意图创造出来的。韩国在1990年代以後很快活跃起来的"东亚论"(尽管其内容十分复杂),就和这种试图建立"新东亚"体系的想法有着很深的关系。中国目前流行的"东亚"论,也应该出於这同样的原因吧。
    正如此,"东亚"这一空间概念,由於讲述它的人、国家乃至时代的不同,其意义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着极强的政治含义在里面。当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来表达时,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东亚"可能会和"欧洲"、"伊斯兰世界"这样的概念一样,为历史所实体化,成为具有排他性的空间概念,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我坚信,在当今应当尽快被实体化的概念,应该是"地球"这一概念。要是仍然有着排他性的空间概念存在,虽然说也算是理所应当的,但对於新的世界史来说并不是好事。因此,在构建新的世界史之际,对於"东亚"这样的空间概念的使用应该十分慎重才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