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海洋移民的两类宗族组织发展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曾少聪 参加讨论

在中国移民史上,既有陆路移民,也有海洋移民。海洋移民包括海岸带和岛屿带间移动的国内移民与前往海外国家的国际移民。宗族组织和宗族势力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宗族组织的发达和宗族势力的强大,是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特点。在闽、粤社会里,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中国明清海洋移民台湾岛和菲律宾,势必把祖籍地的宗族传统也移植到新的移居地,构成移民社会的一大特色。这是中国海洋移民社会史的课题,同时也是宗族发展史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明清海洋移民在台湾岛和菲律宾的两类宗族的发展,以期看出中国海洋移民宗族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会份尝和血食尝并存与单一的宗亲会
    台湾岛和菲律宾移民社会都有大宗族组织,台湾是以合约字为基础所组成的会份尝,菲律宾则是宗亲会。
    以合约字为基础所组成的会份尝是指以契约认股的方式,共同出资购买祭田,作为祭祀祖宗之用。尝会的组成采用自愿认股的方式,并非旧有的衍派全部参加。尝会内衍派的权力与义务关系也就依照事先的约定,而非完全遵照传统宗族组织之原则。因此,这种以合约字为基础所组成的会份尝,可以说是一种“移植性”的宗族团体。它已经比早期汇钱回故乡原籍祭祖,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注:陈其南:《清代台湾社会的结构变迁》,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10卷7期,第29~41页。)在台湾岛出现以会份尝的形式组成的宗族组织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在早期的移垦社会里,许多移民只作季节性的迁移,并没有准备定居台湾,例如清代移居头份的广东嘉应州客家人,他们“常以春季赴台耕种,秋收回籍,作季节性迁移而不作农业定居”(注:陈绍馨:《台湾省通志稿卷:人民志人口篇》全一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第99页。转引自庄英章、陈运栋:《清代头份的宗族与社会发展史》,载《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2年版。),因此人数不多,只能组成同姓的宗族组织。其二,台湾的移民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族大才能冠一方”的观念,渡台垦民往往直视同姓为同宗。(注: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333页。)如果考察地方史料,就可以看出:“台鲜聚族,鸠金建祠宇,凡同姓等皆与,不必其同枝共派也。”(注:王必昌:《台湾县志》,台湾丛书第一辑第三册,中华学术院、国防研究院1968年版,第402页。转引自《清代头份的宗族与社会发展史》。) 这种合约制会份尝的宗族组织,实际上为祖国大陆蒸尝(蒸尝,祭祀之意。冬祭为蒸,秋祭为尝。)的延伸。
    中国海洋移民菲律宾与移民台湾岛不同,华人宗族组织的发展也不完全一样。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宗族组织,最早成立于清末,通常由热心的、事业较成功的族人倡议。然后租借或购买会址,并筹集一笔钱作为宗族组织的基金会,族人的权力和义务大多属于自愿性的。至于菲律宾华人为什么要成立宗亲会,这是因为“侨居海外者,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于是推广私家立宗建庙之制,合亲疏远近之族姓,不分派别共祀同姓之始祖,而有宗亲会之建设,且有两姓联宗,数姓联宗,追溯崇祀其异姓同源之始祖,而牧族敦宗之范围益广,其盛事也”(注:柯伯行:《济阳柯蔡始祖历史略考》,载蔡建安编:《旅菲济阳柯蔡宗亲总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60年编印。转引自《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谊会联合拉刹大学中国研究所1992年版,第198页。)。自清末迄至1911年为止,菲律宾已有17个宗亲会组织。这些宗族组织分别为单姓和合姓两种。现列表如下:
    资料来源:笔者于1996 年5 月至1997 年5 月在菲律宾雅典娜大学(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访问期间,采访菲华宗亲会组织情况,此外,也参看宋平著《承继与嬗变:当代菲律宾华人社团比较研究》(夏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3页)。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知道,菲律宾华人的宗族组织是以姓氏作为标准,既有单姓,也有合姓。单姓的宗族组织类似台湾的以合约字为基础所组成的会份尝,或称大宗族,有14个,约占82%。由合姓组成的宗亲会有3个,约占18%。
    此外,台湾与菲律宾大宗族祀奉的祖先也有些差异。台湾宗族祀奉的祖先,大多是开宗闽、粤两省的开基祖。庄英章和陈运栋在《清代头份的宗族与社会发展史》中指出:苗栗头份地区的早期开垦者有不少是以“唐山祖”为标志的宗族组织。像林洪尝、吴永忠尝、温殿玉尝、黄日新尝、罗德达尝中的林洪、吴永忠、温殿玉、黄日新、罗德达等人,他们都没有到过台湾。他们是开基广东的开基祖,其后裔移居台湾,祭祀他们。(注:引自庄英章、陈运栋:《清代头份的宗族与社会发展史》,载《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第344~351页)菲律宾华人宗族普遍供奉远祖,例如曾丘宗亲会供奉曾子,陇西李氏宗亲会则供奉李耳(老子)。
    台湾由移民社会转变为定居社会时形成了以阄分制为基础所组成的血食尝,这种小宗族的组织是菲律宾所没有的。
    和大宗族组织相比较,以阄分制为基础所组成的血食尝是一种全新的、纯粹在台湾本土成长起来的宗族组织,它是根据传统宗族运作原则所形成的典型小宗族。血食尝最早成立于早期移民在台湾繁衍三四代以后。这是因为移民台湾者不断开疆拓土,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因此,在事业上稍有成就的家庭,当子孙阄分家产之际,特别保留一部分田产,以充祭祀祖先之用;或者有参加科举金榜提名者,为了荣宗耀祖,置族田或建祠堂,血食尝的宗族组织因而形成。例如庄英章教授分析的台湾头份陈凤逑尝、徐德来尝、徐明桂尝等的创设就是如此。(注:引自庄英章、陈运栋:《清代头份的宗族与社会发展史》,载《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第365页)
    台湾岛由移民社会逐渐转变为定居社会的时间大约在清咸丰年间以后,这与血食尝成立的时间大致相同。换言之,会份尝成立的时间大致是在1860年以前的移垦社会时期;而血食尝的出现则大多在1860年以后的定居社会时期。(注:庄英章、陈运栋:《晚清台湾北部汉人拓垦形态的演变:以北埔姜家的垦辟事业为例》,载瞿海源,章英华主编:《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上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6年版,第36页。)
    菲律宾华人社会只有会份尝,而没有血食尝的宗族组织。这是因为菲律宾华人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它不同于台湾的定居社会)的转变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70年代,中国和菲律宾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华人大多不能回国,因此,华人出现分化重组,逐渐从移民社会向其他社会转变。一部分华人保留华侨身份,另一部分华人加入菲律宾国籍。因此,在明清时期没有经过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