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梁启超的文献学建树及其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王琪 参加讨论

一、梁启超的文献学建树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一生活动复杂,著述颇丰,涉及面很广,在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史等诸多方面卓有成就,对中国近代学术文化起到了奠基和开拓作用。他多方面的对学术史、文化史、历史哲学与历史研究法进行探讨,做了大量总结古代学术的工作,从而使文献学的研究在其学术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梁启超对“文献学”的界定相当宽泛,他在谈到清初的史学建设时曾说广义的史学就是文献学。故在他的史学研究中,十分重视与传统文献学的研究相结合。
    1.关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梁启超对史料的编纂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他认为史料是历史的组织细胞,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为留传至今的证据。他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和非文字记录两大类,认为这两类史料各有长短,应结合使用,不可偏废。他指出史料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以往不被认为是史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成为史料。研究中决不能简单的罗列堆积史料,而应以科学的方法搜集史料,进行辨伪、鉴别等。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梁启超具体提出了整理史料的五种方法:①钩沉法:从日记或世人中钩出史料。将已经沉没了的实事,重新搜寻出来;②正误法:核对史料。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盲从,而且应当改正;③新注意法:从常人不注意的事情中搜寻史料,如诗歌、故事等;④搜集排比法:对史料排比发现问题;⑤联络法:对历史事实的前因后果联系观察。
    研究历史,只能通过前人遗存的文字或实物作间接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大多并不完整,加之历代天灾或人为的破坏,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古代史料损失更多,往往百存不一。而要透过这些残缺不全的史料去正确还原过去的历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了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史料,梁启超认为要按照西方近代史学观点,建立新的史料观,改变那种只从旧史记载中搜寻史料的习惯,充分吸收地质学、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对收集到的史料加以鉴别并估定其价值,并应把重新鉴定旧史料和建立新的史料价值观作为治史的基本任务之一。
    2.关于文献学的方法论我国古籍名类繁多,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伪书,或是真书掺入伪篇,这种情况每每给学术研究造成混乱。因此,学者们早就注重审疑辨伪的问题。辨伪是文献整理、史料鉴别的基础工作。就书本文献来说,辨伪的任务包括对古籍名称、作者、年代、版刻真伪的考订,也包括对古籍内容、史实、学说真伪的考辨。具体的说,前者主要是辨别伪书,与文献关系更加密切,后者主要是辨别伪说。古典文献研究以古籍为主要对象,辨别伪书应是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当然也涉及书籍内容的真伪问题,与辨别伪说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在具体问题上各有侧重而已。
    在鉴别史料的方法问题上,由于梁启超坚持史料求真的原则,因此他反复阐明,对史料的正误辨伪是极其复杂的工作,必须具有严谨的态度、精密的方法。从本国说,是要继承前清乾嘉诸老的严格考证法;从外国说,是要吸收近代科学家的归纳研究法。这二者不矛盾而相通。在正误方面,要做到正确地鉴别,除了正面考察之外,还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当反证的材料不足时,又可运用假说的方法,以待后来有新发现时再加审定。对同一历史事件,若几条史料相互矛盾时,则应认定距今年代最远、记录最早者为最可信。
    在辨伪方面,梁启超把历代学者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且尽其可能使之严密、具体、准确,从而总结成为规律性的知识,以供研究者借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总结前人辨伪的经验,提出12条辨伪公例,即:(1)其书前代从未见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今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6)某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9)两书载同一事而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后来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将这12条公例概括为:(1)从目录传播上检查;(2)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3)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4)从思想渊源上检查;(5)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检查;(6)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
    “伪书”应如何对待,梁启超认为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事,而“伪”与“误”又有所不同。比如,对于那些“伪而非伪”、或内容不伪而仅仅书名或撰名有伪的书,在稍加考辨之后,就应当作“真书”来看待;对大量真伪杂糅的书,则应确实下一番鉴别去取的功夫;真正全伪的书,自然又当别论,但这样的书其实并不太多。对已确证的伪书和伪材料,也要区别对待。有的伪书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还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不加区别,将所有已知伪书弃之不用,会遗废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对研究工作不利。
    写于1927年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是梁启超对辨伪更为详尽而系统的总结。书中首先对辨伪的意义、伪书的来历、辨伪学发达历史、辨伪方法等问题做了理论上的阐述;继而以作者所定两汉以前的经书为范围,分别论述《易》、《尚书》等14部重要典籍的作者、年代、内容和流传过程中的真伪问题。梁启超认为辨伪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唐代的刘知几是辨伪经的开风气者,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宋濂等都有辨伪方面的成绩,清代辨伪学更为发达,这些经验都值得继承。接着,作者将伪书分列为10种表现形式,提出了辨别伪书的技术和考证年代的方法。在(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所归纳八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为“从传授统绪上辨别”和“就文义内容上辨别”两大系统,分别详加阐发。因所论都较前人更为全面系统,故此书被视为我国近现代文献辨伪的第一部理论专著。
    对于文献整理中的校勘、辑佚等工作,梁启超也都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把清代学者在校勘文献典籍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从理论上总结,归纳出四种主要的校勘方法,即:其一,对校法;其二,从本书或他书中找出凭据,校出错误,即本校或他校;其三,发现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它来刊正全书通有的讹误,即“理校”;其四,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又如,他总结出鉴定辑佚书优劣的四条标准:(1)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2)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3)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4)原书篇什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若寻常一俚或一伪书,搜集虽备,亦无益费精神也。这里不仅提出了辑佚工作的一般原则,而且指出了辑佚对象的选择问题。
    3.对文献学成就的总结梁启超对文献的总结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前者将清代学术(主要是考据学和今文经学)划分为四个时期作了简要而系统的考察和评介。后者以四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清代考据学家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突出的,在经学、史学、文献学、天文、地理、历算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好成绩,在音韵、训诂、校勘等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清代学术概论》正是这样一部阐述其学术思潮源流变化,分析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成就与不足的著作。书中极力推崇清代考据学派的学风特色,并将其归纳为:(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有所必摈。(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3)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者认为不德。(5)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6)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剽说认为大不德。(7)所见不合,则相辨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为忤。(8)辨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9)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10)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总而言之,其基本精神是:注重证据、无征不言;比较研究,掌握规律;师生平等讨论,恪守治学的道德;研究的范围要窄而深,文章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切忌华而不实。清代学者这种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确有为近代学者所继承和发扬之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内容与《清代学术概论》互相发明,但篇幅较《概论》充足,故叙述清代学术发展史更加从容、全面、深入、翔实,是对《概论》的重要发挥和补充。如对“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对清代学者的训诂、校勘、辨伪、辑佚等项工作分别归纳出具体方法,并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成果划分为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谱牒学、历算学、乐曲学等十二门类加以说明。所论学者上启清初顾炎武、黄宗羲,下迄皮锡瑞、王国维、章炳麟诸人,皆先列出主要著作,继述其历史背景、学术渊源、学术价值,并提出整理意见。《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著作,可称为清代文献学的总结性专著。
    梁启超于文献学方面有影响著作还有:《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所述诸子及诸子书最录考释》、《汉书艺文志诸子考释》、《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说方志》等。此外,他的很多学术著作也都涉及了文献学的内容。
    《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是梁启超于1932年为答复《清华周刊》记者的问题而写的。他先将自己所开列的国学入门书籍划出大类、区分主次,再以自己一生治学的体会简要说明阅读的方法。对那些重要而需精读的典籍则着重介绍其在国学上的意义,进而对其成书时代、内容或真伪加以评价,并开列出可供参考的后人研究成果。对历代学术名著则于列出书名后扼要叙其特点,再指出读者参考利用的方法。对于那些成书时代有争论或版本内容不尽同的名著,也特别予以指明。此文列举清人及近人著述甚多,显示了晚清思想界的趋向及清代学者整理古代文献的成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导读。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撰于1925年,是梁启超为《论语》、《孟子》、《史记》、《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诗经》、《楚辞》、《礼记》和《大戴礼记》等11部重要古代典籍所写的导读。由于梁启超对各部典籍作者(或编定者)的生平、思想及典籍的内容特点,主要价值,流传影响等均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故能居高临下,提挈要点并加以论述,对读者确有指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