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国际政治势力的较量共引爆出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或者叫决定东亚战略格局发展变化的四个回合。 中日甲午战争是第一个回合。甲午战前,东亚局势的特点是英、俄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尖锐对立,总的格局是英国保护着传统的优势地位,局面相对稳定。甲午战争打破了脆弱的平衡。作为胜利者的日本国力骤增,国际地位扶摇直上。中国、朝鲜则从半殖民地的位置上进一步沉沦下去(不久,朝鲜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俄国通过“干涉还辽”在中国和东亚攫取了巨大利益,并通过签订《中俄密约》以结盟的形式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这样,它在与英国争霸远东的斗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日本在经历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后,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国内沙文主义情绪高涨,积极准备对俄一战;英国为了抵制沙俄的攻势,进一步拉拢日本,从而直接促成了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 甲午战争之后,德国、美国也力图在东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和德国已跃戾世界工业强国的头两把交椅,但它的经济实国与其在东亚获得的殖民利益的份额却不相称,它们是一桌筵席上后到的客人,其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分一杯羹的急迫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德国来说,参加“干涉还辽”是一个挤上筵席桌的契机,它抓住这个机会,强占胶洲湾,带头发出了瓜分中国的信号。甲午战后,美国凭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借助《马关条约》的规定,使它的对华出口贸易额猛增。从1894年到1900年几乎增加了五倍。当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总统麦金莱(Mckinley,William)于1899年12月向全世界宣布:“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于美国政府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⑤1899年,美国终于独立地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在东亚的政治角逐中,它正以一个有影响的大国面目出现。 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向。列强也都想乘机巩固、扩大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它们彼此勾心斗角,在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甚至出现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当时,英国正在南非进行征服布尔民族的侵略战争,美国刚刚打完美西战争,忙于侵略菲律宾,都腾不出更多的兵力,只有日本出兵最多(1.2万人,一说为2万多),扮演着“远东宪兵”的角色。英国特别支持日本,答应向它提供一百万英镑的财政援助,利用日本对抗沙俄。对俄国来说,这是它独霸满洲的大好时机,遂出动大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这使得一直觊觎东北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嫉妨不已。日俄矛盾成了20世纪东亚最突出的一对国际矛盾。当日、俄摩擦加剧时,由于德国企图插足长江流域,英、德关系也一度紧张。总之,这一时期英俄、日俄、英德在东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正进一步尖锐起来。 日俄战争是第二回合。日本在打败中国后,完成了称霸东亚的第一步,接着它决心去与横跨欧亚的强国--俄国迎头相撞。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俄国失败而告终,战后的日本一跃跨入世界八大强国的行列。伦敦的《晨邮报》以“世界的大日本”为题发表文章,说明西方舆论已对日本刮目相看。战后,由于俄国势力退缩到“并满”,日本取得了辽东半岛南部的租借权(即所谓“关东州”),并占有南满铁路和铁路沿线地区。此外,它不容沙俄手中割取了南库页岛,不久,又吞并了朝鲜。日本这时已成为东亚的支配力量。 第三个回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的扩张,这使东亚力量对比再度发生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欧洲。日本视为“发展国运之天佑”,欲乘此“千载难逢”的时机,以“确立东洋之利权”(《1914年8月8日日本内阁备忘录》),在东亚进步扩大霸权。但美国政府向英、德提出关于在大战结束前“维持远东现状”的建议,反对日本在中国领土内对德作战。英国因碍于与日本的结盟关系,态度较为暖昧,但它仍希望日本暂缓决定参战问题,并表示它极不愿意日本突破作战行动限于海上的范围。日本没有理睬英国的建议,单方面对德作战。1914年9月初,日本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把军队开进山东,占领胶州和济南,并攻陷青岛要塞。同时,其海军则向德属南太平洋群岛发动进攻,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日本国内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加速解决对华问题,因为“英、俄、法三国的联合势不仅波及欧洲,而且将及于中国大陆”。⑥按照这样一种形势估计,日本地1915年1月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并于5月发出了最后通牒。在强大的压力下,袁世凯政府终于接受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件,内容包括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有扩大;旅大的租借期及南满、安奉铁路期限延长至99年;日本在南满和内蒙东部享有特殊权利;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沿海港湾与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中国政府聘请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等等。按照这些条件,中国将成为日本的附属国。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才未能实现。在整整四年的大战期间日本以很少的消耗攫取了许多权益,大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称霸东亚的世界五大强国之一。 第四个回合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这是号称“东方第一强国”的日本与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之间的一场最大的决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在很长的时间内独立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打死打伤日军123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全面而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是中国人民奋起和觉醒的标志,也使东亚政治格局又一次发生根本变化。 在东亚政治风云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几乎都是围绕着中、日两国展开的,这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的历史课题。 注释: ①《列宁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第23卷,第125-126页。 ②克贝道克:《英国的远东政策》(1840-1906),纽约,1931年英文版,第11页。 ③《泰晤士报》,1894年9月30日。 ④渡边修三郎:《东邦关系》,第341页。转引自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1937年,第91页。 ⑤《美国外交档案》卷首,总统咨文,第22页,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2卷,第440页。 ⑥《对华问题解决意见》,见大津淳一郎:《大日本宪政史》,第7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