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农村社区的社会变革(3)
三、革命根据地农村社区变革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同时在农村建立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政策,从而使各根据地农村社区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农村社区缓慢变化而言,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突变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 1.变革的速度极快,完成社会变革的时间很短。从革命武装击退敌人之后,经过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然后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短时间内使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迥异于其它地方的崭新社会区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从1927年开始土地革命到1949年实现全国大部分农村社区获得解放,短短21年从一小块革命根据地发展为全国范围的胜利,速度不可谓不快。 2.变革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多。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变革时间虽短,但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也是国民政府统治区社会渐变所无法比拟的。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根本社会制度到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精神风貌等社会日常生活,均发生了普遍的变革,使根据地社会整体表现出全新的社会气象。 3.变革程度彻底,影响深远。这是根据地农村社区突变的重要标志。由于根据地的农村社区变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个革命理论包含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理想追求,因而在它指导下的社会变革是革命性的根本变革,它使根据地农村社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部分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农村社区人民从根据地突变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是极其明显的。从物质生活水平来说,各根据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农村社区大致相同,基本上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改变了根据地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减轻和消灭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加上政府想方设法减轻农民负担,使根据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30年代毛泽东在赣南、闽西的调查表明,即使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根据地农民的衣、食等生活水平仍有普遍的提高。(注:《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305-306、348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减租减息”后,边区“三分之二的农民,有了耕牛,衣服已经不是从前那样破烂了”。(注: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1页) 与相对简单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相比,根据地农村社区精神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更为明显。革命使农村社区的社会意识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主宰农民头脑的封建、保守、愚昧、落后、迷信的社会意识让位于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革命意识。共产党人革命的“大道理”使无数农民迅速觉醒,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在自己的心目中第一次树立了理想社会的生活目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 革命使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随着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封建等级观念和家长制的在农村被摧毁,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内部的关系,趋于和谐和平等。人际交往的观念也发生变化,权势和贫富不再是人们交往的标准,人品、能力、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成为人们择交的选择参考。随着封建经济基础的崩溃,农村社会许多原来孳生其上的封建习俗被铲除,烟、赌、盗、匪等社会不良现象在根据地农村得到根治,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农村最为安定的地区。 总之,首先在贫穷落后的乡村建立政权并进行农村社会的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初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力量。革命根据地农村社区的迅速变革,与国民党统治区农村的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引导无数正在寻找中国出路的仁人志士参加到革命洪流中来,共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