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黄道炫 参加讨论

1927年8月, 自国民党二大以来一直居于权力中心的蒋介石突然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离职下野。此举在政坛引起强烈反响。蒋介石下野,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内、国民党内乃至全国各主要政治、军事力量间复杂冲突的结果,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以往论著对这一段历史虽有所论列,但认识有欠深入。本文拟从6月底撤兵令, 反攻徐州之役,蒋桂、蒋冯关系等方面,对此试作探讨。
    一、撤兵令--蒋介石的最初失算
    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双方分道北伐,5、6月间,双双告捷。汉方北进河南,与冯玉祥国民军会师;宁方渡江北上,前锋深入鲁南,北洋军阀正面威胁暂告消解。此时,下一步如何动作,双方均大费心思。
    汉方当时名义上仍实行国共合作,共产国际的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认为:“占领北京、把张作霖赶回东北的任务,不应妨碍更为重要更加迫切的革命任务,即消灭南京反革命中心。”(注:《罗易给冯玉祥的公开信》,《罗易赴华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8页。)同时,汪精卫、唐生智均声言要讨蒋。 唐对下游的江、浙财源十分垂涎,认为只有东下驱蒋,占据江浙,才能“找出一条财政上的出路”。(注:《唐生智在总指挥部总理纪念周演说》,1927年6月22日汉口《民国日报》。)他向部将李品仙等透露其东征计划:“乘张、孙联军南下之际,以第35及第36两军东下相机攻取南京,以第8军留守武汉及肃清第2军残余部队,巩固两湖后方。将来以芸樵部驻守安徽、巩固江左,联络第3军任江右防守, 翠微与铁夫两部随我到南京,建都后整理一个时期再行北伐。”(注:《李品仙回忆录》,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75年版,第92页。云樵、翠微、铁夫分别为何键、叶琪、刘兴的字。)李宗仁则回忆,唐部将叶琪、廖磊告诉他,唐氏欲与孙传芳勾结,夹攻宁军“于宁、沪、杭三角地带”。(注:《李宗仁回忆录》上,广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0年印行,第498页。 )不过,汪、唐虽雄心勃勃,欲图取蒋而代之,但关键时刻,却并无一赌输赢的决心。汪精卫手无寸铁,唐生智则把张发奎等推上东征第一线,自己想乘乱取巧。在汉方各系军头各怀机心情况下,东征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宁方此时处于守势。与汉方比,宁方政治、军事上均无优势可言,内部又暗潮汹涌,新收编的灰色军队军心不稳,桂系与蒋也同床异梦。同年11月蒋介石与日本首相田中会晤时谈到:“革命军成分复杂……如果大敌当前,可以团结,一无敌人,就要分裂,驾驭这些队伍真是费尽心机。”(注:《田中义-与蒋介石会谈纪录》,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第5册,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511页。)可谓一语中的。
    为打破困局,争取主动,蒋介石曾设想易守为攻,发动西征。他公开表示:“立在主义上说来,共产党实是我们国民党唯一的敌人。”(注:蒋介石:《认识我们唯一的敌人》,《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编印,第259页。 )扬言要西征讨汉。徐州克服,苏北、鲁南初告安定后,他进一步提议挥戈西向,底定武汉。但蒋的西征提议遭到李宗仁、白崇禧的一致反对。白崇禧致电蒋介石指出:“上游形势严重,仍宜以主力西顾,以一部北守,总座屡电所示,自应遵行。惟欲确实掌握徐、海,使一时无北顾忧,必然扼险以守,方能久持。与其以各军不健全之部队在此无险可守之地与敌军保持接触……不如以之乘胜跟踪追击至黄河南岸地区。”(注:黄嘉谟编:《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第109页。)6月16日,他再电蒋氏强调:“孙、鲁两部,主力未灭,若遽尔抽兵,停止前进,孙、鲁必协以谋我”,促蒋继续进攻,“勿堕士气,为敌所乘”。(注:《白崇禧致蒋介石铣电》(1927年6月16日),国民政府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同时,李宗仁也“竭力反对向武汉用兵,力主继续北进”。(注:《李宗仁回忆录》上,第478页。)
    其实,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此时继续北进并不明智。当时汉方已回师南下,冯军也在河南止步不前,宁方独力北进难有成算。同时,在汉方已“开始秘密筹备讨伐的计划”(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8页。)时,陈重兵于徐、海地区,宁、沪由灰色部队驻守,也确有后方空虚之虞。桂系坚持北进,关键在于不愿为蒋前驱而西征。而且,宁、汉含而未发的紧张态势,也为他们周旋双方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恰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
    由于桂系在南京国民政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蒋介石不得不对其作出让步。6月19日,蒋下达继续北进的攻击令,23日, 宁军开始向鲁南一线发起攻击,宁方再度北进似成定局。然而,攻势刚刚展开,27日,蒋介石以汉方任命唐生智为东征军总司令准备东下为由,下令鲁南一线部队改攻为守,除留部分前线部队分道镇守鲁南各要隘外,“其余各部均即开始南撤”。(注:陈训正编:《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 辑第3卷,第105页,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藏。)是为蒋介石的第一个撤兵令。
    北进本非蒋介石所愿,借汉方公开筹备东征之机,趁机下令收兵,和其一贯思路一脉相承,蒋氏此一决定,当在意料之中。但撤兵令和桂系的主张显然是相违背的,因此,桂系的态度惹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李宗仁、白崇禧对蒋这一命令作出了不同反应。此时, 李宗仁任第3路总指挥,驻徐州;白崇禧以总司令部总参谋长名义代蒋介石任第2 路总指挥,驻鲁东南,两军相距在百公里以上。以当时通讯条件论(注:当时通讯条件极差。战史记载:“总司令部与第三路各军间通信多赖传骑及少数电话线,与第二路之通信则须由后方浦口、南京、清江浦、三汊河向陇海路转递,动须经日,迟或三四天。”(《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第3卷,第118页)第3路总部因在徐州,可用电话联络,第2 路位于鲁东南相对落后地区,须用电报。2、3路之间联络也只有采用电报或传骑进行。而电报须转经南京,已属不便,时间又无保证。所以当时战场上,友军间联络甚少,事关私衷的问题当然更难以在电报中讨论。),两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就蒋此一命令从容交换意见,他们的反应主要基于各自的形势判断。
    根据其一贯立场,白崇禧继续对撤兵持反对态度。一方面,他从汉方实际情况出发,判断汉方所谓东征并不值得过虑;另一方面,则担心其主攻的鲁东南未完全克服前,“若遽将第14、第44等军抽调,不惟长敌志气,动摇军心,且兵力益觉不逮”。(注:《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第113页。)为此,他非但未按蒋要求布置所部后撤, 反而继续向鲁东南地区进兵,准备全力北进。
    然而,数日前还和白崇禧同声主张北进的李宗仁这时却转而赞成撤兵南下。李宗仁是桂系头号人物,政治头脑和欲望均强过白崇禧,对机会的把握和形势的敏感也非白可比,其对政局的发展及桂系利益要考虑得更多、更深。早在部署北进时,他就有意保留实力。按照蒋介石的计划,李宗仁的第3路军应以“主力之第7军由铁路正面向韩庄、临城攻击”,第33、27两军“配置徐州、蚌埠一带为预备队”。(注:《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第3卷,第84页。)但李在实际部署中,将最具战斗力的亲信部队第7军主力留置后方为预备队,而令第10 军等部向鲁南攻击。(注:《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第3卷,第85页。)李氏此举,既在保存实力,更为窥测风向。6月下旬, 随着汉方国共分裂势头的逐渐明朗,国内政局已在酝酿新的分化组合,李宗仁对这一点有清醒认识,此时,实现对长江中游乃至南京地区的控制,意义非同小可,而继续北进,从政治上言,已无任何价值。因此,蒋撤兵令下达后,李宗仁的第一反应即将第7军南调,前线则留王天培第10军等部镇守, 并令其“不必向后退动,以免摇动军心”。(注:《李宗仁致王天培等电》(1927年7月6日),国民政府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李氏之部分赞成南撤,关键是由此实现了其心腹部队回师长江中、下游,控扼南京的局面。
    当时,蒋介石对李氏率兵南下似尚未予足够重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与反对南下的白崇禧协调。6月30日,蒋重新下达撤兵令, 同意白氏继续在鲁东南作战,承诺“在临激未攻克之前,防御及撤兵令暂不发表”。(注:《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第3卷,第106页。 )同时修改撤兵计划,规定:“第1路军即以第17军于日照附近布防,第14 军着改归白总指挥指挥,协助第2路攻略临沂, 余部即陆续向扬州附近移动;第2路军除第1、第3两师外,应限期攻克临沂, 再按照前令抽调南下;第3路军即以第7、第40军之秩序,即日输送浦口集中。”(注:《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1辑第3卷,第106页。)在宁、汉激烈相争, 桂系动向举足轻重情况下,蒋介石对白可谓言听计从,允白氏继续在鲁东南策动进攻,为照顾其攻击战,不公开发表防御及撤兵令,前线阵地不实施收缩。然而,蒋这些决定虽满足了白氏要求,却严重违背了军事常识。如撤兵令既未明确撤兵时间,也未说明撤兵范围;在撤兵同时继续部署进攻,前方将领进退失据;撤兵时不实施必要的战略收缩,导致前方兵力空虚,军心不稳。这些问题的出现,缘于白氏的坚持不退,也是蒋介石以政略牺牲战略的必然结果。
    6月底撤兵令直接导致了宁军在鲁南、苏北战场上的溃退, 并埋下了日后蒋介石徐州败退的种子。撤兵令下达后,由于白崇禧指挥第2 路继续在鲁东南围攻临沂,第1、2两种后撤严重耽搁,第3 路前方部队为配合第2路进攻也大部未能后撤,蒋之亲信第1军大部直到8 月中旬尚滞留苏北地区(注:《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编》,第147页。8月17日, 第1军第2师、21师、22师分别位于苏北高邮、六合、枯皋等地。), 真正顺利南撤的只有李宗仁的第7军等少数部队, 李部也由此逐渐完成芜湖至南京一线的布防。这一局面形成,为日后桂系坐镇南京、迫蒋下野打下了良好的军事基础,对蒋氏本人命运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