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的几个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黄道炫 参加讨论

三、辞职抑或“逼宫”
    蒋介石下野,历来认为是由于桂系逼迫而致。不过蒋、桂双方都不以“逼宫”一说为然,蒋氏讳言被逼下野,桂系也不愿承认有胁迫举动。揆诸史实可以发现,表面看来,蒋、桂间确没有剑拔弩张的敌对行为,桂系的说法似有所据。但实际上,桂系的暗中促动,和蒋介石的最终下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27年初,当蒋介石与武汉政府间裂痕初显时,桂系与蒋介石合作,东下攻略浙、皖,底定宁、沪,随后又参加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南京政府的重要支柱。但桂系并不甘于久居蒋氏之下,宁、汉对立,蒋、汪叫阵,桂系实力派地位凸显,李、白开始与蒋同床异梦,双方分歧渐显。
    早在5月中旬,李宗仁、 王天培等防地直接与汉方对峙的将领曾往武汉政府辖地江西湖口,与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会晤。李、王赴赣,征得蒋之同意,本身并不逾轨。其实,蒋氏本人此时也在谋求与汉方联络。6月初旬,蒋由黄郛出面,联络唐生智保定军校旧雨蒋百里、 汪翊唐与唐接洽。16日,黄郛致蒋电中提到,他已派汪翊唐辗转赴唐氏所在地郑州,转达蒋氏联络之意,随后蒋又亲书信函托转。(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第1169页;蒋永敬:《鲍罗庭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页。 前书所据原史料缺第一段,据后书所引史料补齐。)在当时情况下,双方你来我往,虚虚实实,不足为怪。不过,据朱培德报告,李在会谈中表示:“在党务方面,对于现在的纠纷,他不能负责。”表现出欲充当宁、汉两方之外第三者的姿态。汪精卫据此判断,宁方“内部已经起了分化的趋势”。(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第1169页;蒋永敬:《鲍罗庭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页。前书所据原史料缺第一段,据后书所引史料补齐。 )李氏的表态,较露骨地表现出其欲与蒋氏划清界限的态度。
    7、8月间,汉方着手分共后,桂系与汉方各要员间更是信函往还,十分热络。7月13日, 白崇禧致函程潜表示:“禧与德公及诸同志之所求者,惟在清党一事,其他一切问题,绝断无成见。”(注:《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第117页。)在汉方以反蒋倒蒋为主要目标时, 白氏此一表态进一步表明其与蒋之间的距离。7月下旬, 老政客王克敏奔走南北后观察到:“南方情形极糟,何应钦仍与蒋一气,余均非昔日之态度矣。”(注:《杨毓珣信》,《奉系军阀密信》,第263 页。)当然,这一时期李、白虽竭力与蒋划清界限,向汉方暗递秋波,但在汉方态度尚不明朗、局势难以预料情况下,也不想公开与蒋决裂,不愿看到南京政权基础发生动摇。7月27日,李、白及李济深、 黄绍竑、陈可钰等粤、桂将领联衔致电张发奎,针对汉方所谓“反共倒蒋”主张,强调:“中外人皆知反共最有力者莫如蒋,今言反共而又倒蒋,其进退失据,不待智者而辨之”,指责武汉诸人“自非共产爪牙,何至为敌忌才,循声吠影”(注:《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第 120页。),公开为蒋辩护。蒋、桂关系若即若离。
    8月初南昌起义爆发后,汉方对中共实行武装镇压, 桂系对汉方这一举措大感称心,双方进一步接近。此时蒋介石又兵败徐州,军威重挫,桂系认为时机已到,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出来收拾局面。宁方由李宗仁领衔,致电汉方及冯玉祥等,邀武汉要人莅临南京,召开中央全会,解决党务问题。(注:《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第124页。 )其致冯电中并表示:“我军人同志请任潮辈坐镇南中,望孟潇等肃清中游,而中正随我公与百川等直捣幽燕,海内既定,即党国之进行不难矣。”(注:《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第123页。)这数通电报,蒋虽参衔, 但列名已居李、白之后,内容也明显反映着桂系的主张,致冯电中更显示出桂系指点江山的勃勃野心。
    宁方的形势变化,汉方自然心领神会。8月9日,唐生智发出佳电,严厉指责蒋介石“自立政府,擅开会议,屠杀异己”(注:《唐总司令讨蒋讨共》,1927年8月10日汉口《民国日报》。),对蒋穷追猛打。 随后,汪精卫等致电李宗仁,表示:“个人负责问题”、“机关改组问题”,均可召开四中全会解决。(注:《汪精卫为商谈宁汉合作致李宗仁电》,《革命文献》第17辑, 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委员会出版, 第147页。)唐、汪两人一唱红脸、一唱白脸, 中心意思是宁汉合作可以,但蒋必须下野,婉转向桂系发出驱蒋合作的信号。同年底,李宗仁也承认,此时“武汉方面派副军长叶琪为代表,与我接洽”(注:李宗仁:《畅谈党国纠纷之症结》, 《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下, 三民图书馆1928年版,第118页。),汉、桂接触进入实质阶段。
    军事不利,各方胁逼,蒋介石处境不妙,不敢也不想恋栈。7 月10日,武汉东征声浪正烈时,冯玉祥与宁方代表孔祥熙谈到:“请转达蒋总司令,不可即萌退志。”(注:王承曾编:《冯玉祥日记》(全)第8卷,北平东方书社1930年版,第64页。)此所谓“退志”, 当即与蒋个人的进退出处有关。8月初徐州兵败后,蒋介石更意识到形势严峻。 陈布雷回忆:“八月间宁汉分裂之迹更显,蒋公命余先期为准备辞职宣告,愿行退让贤以促成团结。”(注:《陈布雷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72页。)李宗仁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据陈铭枢说,下野宣言,在驶回南京途中,总司令已命陈布雷起草拟就了。”(注:《李宗仁回忆录》上,第486页。)胡汉民、吴稚晖等8月14日致冯电中也提到下野通电“介兄宿构者有日”(注:1927年8月15 日上海《民国日报》。)。另外,后来正式发表的通电中,注明的定稿日期为8月8日。(注:《蒋介石宣言昨晚发表》,1927年8月15日《大公报》。当时各报均称此为庚日(8日)宣言。)可见蒋氏下野, 酝酿确非止一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桂系李、白等对后来流传甚广的“逼宫”说大为反感,矢口否认。李宗仁事后不久述说蒋下野的经过是:“蒋总司令自徐回,有决心下野之意……对我言:现在局面不好,汉方既不相谅,决心下野休息,以免南京危险。因对方以我为总目标,(下野)能使宁汉不破裂,共同合作。”(注:李宗仁:《畅谈党国纠纷之症结》,《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下,第117页。)白崇禧8月18日招待上海各界时说,他自前线返宁后,蒋告诉他:“我之军队非不足以敌武汉,但我决不愿自相残杀……决不以我个人之故,而使整个之国民党从此分裂,不能合作。”(注:白崇禧:《招待上海各界茶话会致词》,《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第134页。)两人都强调蒋氏下野为其本人主动。 不过,李宗仁同时也承认,蒋提出下野后,“武汉军向下游非常猛进,津浦路方面孙军亦向我进迫,我们因军情紧急,无暇坚挽”(注:李宗仁:《畅谈党国纠纷之症结》,《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下,第118 页。)。军情紧急,遽失统帅,焉可不坚挽,李氏此处,有意无意间表露出其对蒋氏下野的真实态度。
    吴稚晖、张群及蒋介石本人的说法与桂系有所出入。吴稚晖记载:“8月11日开了中央党部会议,蒋介石先生要辞职,大家自然坚留, 他先走,临了他说:‘我服从监察委员会’……8月12日,听见他走了, 于是又开政治会议,武装同志都说蒋先生要歇歇,照唐生智那种气势汹汹,我们两面受敌不了,蒋先生且歇一歇也好……人家面孔沉了下来,我们止好滚蛋了。”(注:吴稚晖:《弱者之结语》,《算旧帐》,上海泰东书局1928年版,第76页。)这段话写于1927年底,当时蒋正与包括桂系在内的国民党各方就复出问题讨价还价,蒋桂之间仍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吴不必为李、白讳,也不想开罪他们。吴说出了如下几点事实:蒋下野确由其本人提出,桂系起初也确实在表面上“坚留”,至于其真实态度,仍在逐蒋。因此,张群说:“蒋自前线归来,默察大势,内省诸躬,为党之团结及政府前途计,决心下野。”(注:《张岳军谈蒋中正下野之经过》,1927年8月16日《申报》。 )蒋介石自己也谈到:“中正于本年八月决定辞职,唯一原因,为党之中央,不能团结……而其时又有一部分同志,认中正为党内团结之障碍,因此中正自拔于困苦之环境,使党之团结即可实现。”(注:蒋介石:《个人之意见》,《算旧帐》,第82页。)此所谓“默察大势”、“困苦环境”,包容广泛,桂系的态度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可见,蒋氏8月下野是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使然,是蒋、 桂双方暗中角力的结果。蒋下野前夕,政治上汉、桂已日趋接近,蒋氏孤立,难有作为;军事上徐州惨败,蒋遭重挫,加之桂系主力布防长江中游,奄有南京,蒋氏在宁已无武力可资依托。军事上这种态势从蒋下野后,李部迅速完成南京及其周围地区布防也可清楚看出。新编第1 师第1团团长王仲廉回忆,他8月中旬从前线返回南京时,“见所有船只,均为第7军封用,不疑其他,入城到达鸡鹅巷办事处, 大门不知何故已被李宗仁之军事特别委员会封闭……我驻京之第3营亦被缴械。 ”(注:王仲廉:《征尘回忆》,台北,煜洲印刷有限公司1978年印行,第38页。)桂系在宁势力之盛,可见一斑。同年12月,蒋曾明言,当时若再恋栈,“即非党所任命之总司令,而将成为武力之傀儡”。(注:《蒋介石1927年12月8日致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书》, 《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下,第148页。)因此,蒋之下野, 虽“酝酿非止一日”(注:《叶恭绰致杨宇霆函》,《奉系军阀密信》,第266页。), 也确系蒋氏自己提出,但桂系的关键作用无可置疑。8月13日, 白崇禧曾致电唐生智等,明告以“讨蒋事已设法解决,一二日内约可达到目的”(注:《白崇禧等报告唐生智张发奎电》,《国闻周报》第4卷第33期,1927年8月28日。)。迫蒋下野之迹昭彰。
    不过,7、8月间的蒋、桂之争,始终表现为客客气气的暗斗,没有剑拔弩张的明争。在西有汉方窥伺,北有奉张大兵压境的形势下,蒋、桂双方都不能不有所克制。尤其蒋请辞下野,既使他暂时避开了各方攻讦,也使其与桂系间的冲突立告缓和,双方仍能保持一种表面平和的气氛。这种留有余地的做法,使宁方内部避免了一场刀光剑影的争斗,并为日后蒋氏复出,蒋、桂继续合作留下伏笔,这也是桂系一再否认“逼宫”的用心所在。所以蒋在日记中写道:“时局纷扰,内部复杂,南北皆同;只有静镇谨守,持之以定,则待机而动。”(注: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6册,台北,中央日报社1976年版,第175页。)表现出胸有成竹的一面。然而,从另一面看,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还远未巩固,未来政局发展也晦暗不明,其对局势的把握无法和后两次下野相提并论,下野之举,也不能不说担了相当风险。为此他一度计划做一年的海外之游。(注:8月24日,他致函黄郛, 计划“作一年环球之游”,并请黄“在沪主持一切”。(《亦云回忆》上,第264 页)但蒋实际只访问了日本,而黄的上海特别市市长一职,在蒋下野后,也为桂系人员接任。)所谓以退为进,侍机而动,说来轻松,其实正包含了当事者的多少无奈与苦心。这一选择,和蒋介石桀骜的个性与合则来不合则去的一贯作风,也不无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