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试论社会变革中的模糊质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 官守西 参加讨论


    随着私有制的萌生和发展所出现的奴隶制、高利贷、雇工和租佃(或租赁)等剥削关系,也大都经历了种种相应的模糊质态--原始平等互助和剥削关系两种对立因素的"复合体"--的过渡。从原先的社会公仆到社会主人的转化以及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出现,也都经历了种种相应的模糊质态的蜕变。这一切,在我国的民族调查资料中,都有不少相当翔实的生动例证,我也曾就此进行过一些专题的论述⑦,故不再赘述。但也需要说明一点:不论私有制和剥削(包括特权占有和特权剥削)的产生,它们所经历的模糊质态的过渡,都是就总体而论,并不是绝对的,也还存在着某些可以理解的例外。⑧
    恩格斯在《起源》中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主要是为了科学地揭示家庭("现代家庭")和国家的起源。在这些方面,也都同样经历了模糊态的过渡,甚至还表现得更突出,更醒目。
    在《起源》中,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摩尔根所展现的人类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序列:原始群杂交→血缘等辈群婚(血缘家庭)→族外群婚(氏族)→对偶婚(对偶家庭)→个体婚(一夫一妻制家庭--现代家庭)。
    从原始群的杂交到族外群婚(氏族),究竟是怎样转变的,是否真的如摩尔根所说曾经历了血缘等辈群婚(血缘家庭)的阶段,近来,国内外已有人提出质疑⑨,这方面本文暂不涉及。从族外群婚(氏族)到个体婚(一夫一妻制家庭),人们普遍承认确是经历过对偶婚(对偶家庭)的发展阶段。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形式呢?其实,它"是一种双方可以轻易离异的个体婚"(同书,第23页),就是说,它既保留有相当浓郁的族外群婚的特点,又开始具有了比较明显的个体婚的特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家庭形式的"复合体",所以,是否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婚姻家庭形式,还是可以商榷的;"亦此亦彼"的模糊属性,才是它的基本特征。族外群婚(氏族)正是通过这种亦此亦彼的模糊态的婚姻家庭形式,才逐渐转变为个体婚(一夫一妻制家庭)。这种转变,正是同当时经济制度方面的模糊态的变革进程相适应,并在它的推动下逐渐实现和形成的。
    恩格斯在《起源》中,从各方面论述了从氏族制度到国家曾经历过军事民主制。这种军事民主制,同对偶婚(对偶家庭)具有相似的模糊属性,也都是由于当时经济变革的模糊质态进程所决定的。不同的是,一个表现在婚姻家庭形式的变革方面,一个表现在社会公共权力的变革方面。其实,"对偶婚"("对偶家庭")和"军事民主制",也正是针对这两种事物的模糊属性所使用的模糊概念。
    顺便提一下。就连人类社会的出现,即从猿群生活到人类社会,也是经历了模糊态的漫长岁月的过渡,这同从猿到人必然要经历一个"亦人亦猿"、"非人非猿"的模糊态的漫长过渡是一致的。所以,在史前史的研究中,也就出现了具有重要识别意义的"类人猿"和"猿人"的概念,但在具体进行考证和判断时,仍难免会碰到种种麻烦(如同被称为"裸藻"或"眼虫"的生物,既被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互相推让,但又都拉住不放一样)。因为"类人猿"和"猿人"的明确临界线(或分界线),实际上并不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