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买办群体中的广帮(1845-1912)(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李吉奎 参加讨论

早期买办,“多系旧日洋商行店(按指“十三行”)中散出之人,本与该夷素相熟悉”。(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七九,总三一五五页。)广帮买办随洋商转移到上海,最早为19世纪40年代。几个著名洋行,都在上海设立分行,如怡和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伍浩官即前往开辟,阿三(Asam)、阿陶(Atow)、阿福(William Affo)等也是在1845-1851年间先后到上海充任买办的。(注: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 附录三,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9页;附录四,第290页。)旗昌洋行到上海设立分行,最初从广东带去三名买办,其重要股东唐廷枢、唐茂枝、徐润等均为粤人。宝顺洋行由徐钰亭任上海分行首任买办,其弟徐荣村、侄徐润继充该分行买办。该行在香港、天津、九江、汉口等处的分行,1861年任买办者俱系粤人。(注: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的桥梁》,附录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9页;附录四,第290页。)另外,上海美商贝德福(Badford & Co)和莱特(Wright & Co )洋行雇用的买办乃至厨司等华籍职员全系广东籍贯之人。(注:马士:《太平天国时代》,转引自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138页。 )在乡谊与利益驱使下,致使介绍同乡担任买办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林钦在1863年辞去怡和洋买办时,举荐唐廷枢接任。唐的兄弟唐瑞枝、唐国泰,均是著名的买办。唐廷枢在1872年离开怡和,任招商局总办时,则由其兄唐茂枝接替其在洋行中的职位,且为其权益的代表。郑观应进招商局时,也保荐同乡杨桂轩任太吉洋行总买办。杨梅南任太古洋行买办,则是徐润在经济上作部分担保的。稍后,1919年郑伯昭为推销英美烟公司而开设的永泰和烟行,总、分行200 余职员,直接由香山乡下招来,非亲属即为同乡。粤籍买办雇用同乡作雇员,使各通商口岸粤籍人数众多。他们不但称职,收入也丰厚。粤籍买办更多的是活动在上海。广帮买办在上海的发展,随之引来了大批粤人,到清末,旅沪粤商达17-18万人,上海曾一度被称为“小广东”。(注: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1879年9月5 日《申报》记述: “广帮为生意中第一大帮,在沪上尤首屈一指。居沪之人亦推广帮为多,生意之本惟广帮为富”。(注: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随着广帮势力的发展壮大,广帮的同乡会--广肇公所也于1872年成立。除了成立广肇公所之外,还购地设立了厝柩的广肇山庄,读书的多所义务小学、中学及广肇医院。(注:有关广肇公所、广肇山庄及其所属学校、医院的变迁,可参见薛理勇著《上海滩地名掌故》的相关条目(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广肇公所是上海具有巨大影响和相当实力的工商团体。与之相适应,是做宣传工作。“半系粤人”任执事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1873年,经唐廷枢、郑观应、叶廷眷、容闳等人策划,粤商集股一万两,创办了华东地区第一份由中国人控制的日报--《汇报》,与英商控制的《申报》相驳难,为发展民族经济作积极宣传。(注:例如《汇报》 1874年7月14日《论丝茶宜出洋自卖》中写到,“各国皆有轮船公司,在华人亦应会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无庸附搭他国也”。汪敬虞先生认为,这个论点反映了唐廷枢当时的要求。)《汇报》的创办得到署理上海知县叶廷眷的支持,唐廷枢助成之,郑观应为之起草章程与办报宗旨,由容闳负责,经理是邝容阶,它可以说是广帮的宣传喉舌。章程中规定,“本局专以翻刻中外新闻,逐日传报,以期改良社会之习惯,周悉外人之风尚,考较商业之良窳,增进国民之智慧,尤要协力同心,公正办理,以图生意畅旺”。(注:《创办上海汇报章程并序》,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4-1175页。)这份报纸一年之后在与《申报》竞争中失败、停刊,不过它的民族资产阶级倾向的政经诉求,是应当予以适当评价的。
    广帮商人之所以能在上海办成一些公共事业,与广帮买办起倡议与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其中,又与唐、徐、郑等买办家族所起作用尤其有关,而这几个家族关系异常密切。夏东元教授清理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指出:“郑观应的家族和他的亲朋中当买办的人就不少。他的叔父郑廷江(秀山)是上海新德洋行买办。他的亲戚曾寄圃是上海宝顺洋行高级买办。他家和有名望的买办唐廷枢(景星)也是姻亲,而与买办商人家庭出身、十五岁(1852年)就到上海宝顺行学艺的徐润(雨之),是‘两代相交近百年’的世交。而郑观应的同宗哥哥郑济东,已与徐润同在宝顺学艺了”。(注:夏东元著:《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第284页注1。)中国人历来重乡谊, 乡谊中加上姻亲关系,在异地图谋生存发展,条件便更为有利了。上述例子是广帮买办关系网的典型事例。乡谊不但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即使在政治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其实际作用。广东香山人、上海广东天地会首领刘丽川,在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中是重新组织的小刀会的领袖。他从40年代起定居上海,因为能说英语,曾充上海商行的经纪人和丝茶糖业栈伙,并通过行医等活动在上海扩大天地会的影响。小刀会起义后,逮捕了宝顺洋行买办出身、捐官而任上海道台的吴健彰。但不到一星期,吴便在美国人帮助下逃出了县城。(注: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根据另一种记载, 是刘丽川碍于同乡人情面以及广东人对他的感情而不敢杀他,同时又怕小刀会的另一帮派--福建帮会对他下手,于是暗中将吴健彰“放”了出去。(注:《上海滩地名掌故》,第31页。)广帮中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形成了网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一种凝聚力。
    其次,是广帮买办的角色转换,由商入官,亦商亦官。
    近代以来,买办虽已“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不过他们在长时间内仍然“耻言身份”。为何如此?盖“向者中国士大夫视洋行买办,不过为洋商之奴隶,唯知奔走奉命,攘同胞之利益。以孝敬其主人,…鄙夷不屑道”。(注:所引陆康《买办》及章太炎文,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9-760页。)宝顺洋行买办曾寄圃要容闳去日本长崎任买办, 他婉拒不就:“买办之俸虽优,然操业近卑鄙。予固美国领袖学校之毕业生,故予极重视母校,尊之敬之,不敢使予之所为于母校之名誉少有辱没。以买办之身份,不过洋行中奴隶之首领耳。以予而为洋行中奴隶之首领,则使予之母校及诸同学闻之,对予将生如何之感情耶?”他拒绝了做买办去日本任职,但“代表公司以收买丝茶”,结果从浙江到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处产茶区调查及收购茶叶。(注:容闳:《西学东渐记》,刊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79-80页。)他不愿居买办之名,却行买办之实,原因正是买办地位、名声之不佳。尽管如此,好利之徒,仍趋之若鹜,因为从事这一职业,有政治、经济利益可图。就经济上而言,业此者“顷刻间,千金赤手可致”。(注:王韬著:《瀛壖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广帮货殖华洋,从行商制度中吸取了经验,建立了联系网络,又有新式经营的知识与技能。他们不但为洋商所倚赖、信任,官府方面,也往往借重他们。买办与一般商人同样进行资本积累,用在工商发展方面。他们充任买办,逐渐以附股形式加入洋行经营,逐渐转为合营,最后脱离,自行经营,成为民族资本企业。曾任宝顺洋行买办的徐润,活动范围很大,先后创设绍祥字号、润立生茶号、宝源丝茶土号,做丝茶鸦片生意。其叔父徐荣村还是所谓“苏州制度”的创造者,即为宝顺洋行以鸦片易生丝的经营方式进行贸易。徐润还开设立顺兴、川汉各字号,从事烟叶、白蜡、黄白麻、桐油的经营。徐润在1862-1868年间任买办,所收佣金约80万两。到1883年,其资产已达500万两, 其自营收入已占绝大部分。怡和洋行买办林钦“为了将全部时间用于个人生意,辞去了买办的职务”。很明显,从事个人生意,已经可以“赚取远远超过工资和佣金的商业利润”了。(注:黄逸平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9页。)家资殷实的买办自然不会满足于现状, 于是出现“久贾而官”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仅捐官取得官价与官职,而且担任了重要的实职,拥有政治上的地位,并在政治上有所表现。报捐功名而获得官衔的买办,由于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从事经济活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唐廷枢。唐在进入招商局之前已捐得同知,随着他在办理洋务企业方面的成绩,升为道台。李鸿章甚至保举他“才堪备各国使臣”之任。唐氏本人虽辞去买办之职,但他与洋行关系并未切断,唐氏家族依然是广帮买办群体中的龙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