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野史趣闻 >

简说先秦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其基本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黄朴民 参加讨论

一、原始民主制残余的逐渐消亡与王权专制倾向的不断强化
    先秦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治生活中原始民主制残余缓慢地消失影响,王权专制主义逐渐得到强化,是这一时期政治文明主导走向中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传统习惯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建立在原始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原始民主制,并不因原始社会的终结而消亡,它的很大一部分残余在阶级文明社会中被保留了下来,这是世界历史上的普遍现象,这一点在我国先秦时代也是一样。但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形态的质的改变,随着新的社会形态内部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在本质上体现旧文明的原始民主制残余,势必在新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传说中的夏代,这种原始民主制残余的影响特别突出。夏代的国王,实际上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制君主。夏代最初几个君主称“后”而不称王,这是因为国家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组织的色彩,当时的君主俨然是一个大家长兼最高首领。《国语·周语》引《夏书》说:“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元与守邦”,基本说明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既开始对立又相当温和的关系。而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实际上的含义是,太康去位,多少具有被夏的普通民众所罢免的性质。这正是政治生活中原始民主制残余仍大量存在的证据。
    商代的政治文明,以盘庚迁殷为标志,似乎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社会政治生活中,原始民主制的残余仍显示出其一定的优势。盘庚迁殷后,王权专制趋势有所加强。但总的来看,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原始军事民主制内涵得到较多的保留,氏族血缘纽带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伊尹放太甲”的记载,表明当时严格意义上的王权并未真正确立,王权仍然要受到相当大的制约。当辅佐大臣认为国王不能很好履行领导国家的职责时,他有权对此作出处置,代行天子职权: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而伊尹的所作所为,在当时不但不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的赞扬,被誉为贤德之臣。这种辅佐大臣对王权的制约状况,正是当时国家制度中残存的原始民主制在政治活动中的反映。当时王权未曾完全确立的又一个表观,就是商王的权力,也要受到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的限制。盘庚在迁徙都城的前前后后,都曾召开过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软硬兼施地反复向反对迁都的人做工作。可见商王在遇有重大政事时,至少在形式上不能独断专行,必须召集贵族臣民集会,倾听他们的意见。这也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的孑遗。
    商代王权未曾完全确立的第三个表现,是王位世袭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还处于形成阶段。嫡长子继承制是王位世袭制中的重大问题。要比较彻底地消除原始民主制的残余,强化王权专制,在某种意义上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与否有关系。但在商代,这一制度尚处于形成之中,当时王位继承问题上,既实行父死子继制,也实行兄终弟及制。一直到商的末期,嫡长子继承制才似乎稳定下来,而这恰好与商后期王权强化趋势相一致。
    周族在取得中原统治权之前,称商朝为“大邦”,称自己为“小邑”,整体文明程度比较低下。灭商后建立起的统一强大的周王朝,汲取了商的先进文化,使自己在文明演进史上发生了质的飞跃。然而它毕竟脱离原始军事民主制社会不久,大量原始民主制残余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保留下来,并产生影响。
    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残余,主要表现为武王灭商伊始,对商王朝的原有广大统治地区,并未立即采取有效的统治措施。只是“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表现为贵族议事共和,亲贵大臣权力庞大,制约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当时一些诸侯国君和宗族贵族对朝政拥有一定的参与权,这是对王权的重大限制。《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成其否”,就是朝政参与权的形象写照。表现为普通国人拥有议论国政的权力,国君遇有大事,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谋及庶人”。国人在政治上的向背直接影响着现实政治活动。同时也表现为宗法、分封、选官等制度中的血缘纽带的地位和作用。
    就宗法分封而言,其中的血缘关系要素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固;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对专制王权的潜在离心力量,拥有重要权力的诸侯和卿大夫,一旦羽翼丰满,就必然要对天子和诸侯权限进行挑战。正因为有这些因素,所以在西周政治生活中,曾发生过周公代践王位、摄行政事、共和行政这类在后世较难想象的风波。当个别国君在不修政事情况下,企图强化王权而破坏原有的原始民主传统时,必然遭到坚决的反抗。厉王时代的“国人暴动”,就其实质看,就是原始民主制残余对日益扩大的王权专制趋势的一次反击。
    直至进入春秋时期,这种原始民主制的残余在列国间都还或多或少有所保存。像贵族议事制度和“谋及庶人”的做法,有关典籍里就有所反映。这种原始民主制残余影响所及,便是所谓的“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礼记·月令》)。当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和政治文明的演进,这种原始民主制的残余已是江河日下,日趋式微了,到了战国,可以说是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