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自述》及其历史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 郭豫明 参加讨论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自1850年秋参加金田团营后,长期坚持斗争,先是带领太平军英勇作战,后又统率捻军纵横驰骋,1868年1月5日在江苏扬州瓦窑铺受伤被俘,1月10日于扬州城外老虎山从容就义。他在狱中曾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份激昂悲壮的《赖文光自述》。这篇文件不仅是研究他个人历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来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有的学者在交谈中曾经对《赖文光自述》是否出于亲笔所写表示怀疑,更有学者于论述捻军历史时否认《自述》中关于赖文光“领带”捻军与“特命”张宗禹等前往陕西、甘肃联合回民起义军等内容。因此,关于《赖文光自述》的真实性与历史价值的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探索。
    1992年与1994年夏,我带着上述问题走进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全部捻军档案,终于在清朝军机处录副奏折中的《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搜捕余匪并收抚李允等情形折》(同治七年正月初一日)后面,找到了《赖文光自述》的抄呈件。《赖文光自述》是作为这篇奏折的附件,名为“供单”,上报清廷的,原文的前面写有“谨将逆首赖汶洸亲笔书写供词抄呈御览”,末尾又写“右伪酋亲供一字不增不减,原稿仍存营备案”等字。可见这份《自述》并非他人代劳或杜撰,而是赖文光“亲笔书写”的,其抄呈件与原件完全相同,“一字不增不减”,未作改动,原件存于淮军军营备案。考查其他档案资料,也有两个证据:一是左都御史张英麟的奏折写道,赖文光“自书亲供千余言,述粤贼(指太平天国)事甚祥(详)”(注:《御史张英麟等奏为总兵王得胜立传折》(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录副奏折。);二是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也有同样的记载(注: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第68页。),说明这份《自述》是赖文光自己写的。
    显然,《赖文光自述》的真实性勿庸置疑,不能否认其所述史实。这是很可理解的,因为他资历很深,是重要的当事人,不是一般人物,特别是捻军的决策当然只有他最清楚,别人就不一定知晓,更不必说是其敌人清朝方面了;而且他是处于兵败被俘、身陷囚笼的特殊状况下写了《自述》的,毫无必要夸张事实,炫耀自己从一开始就投入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要职,以后成为捻军的最高统帅,并作出决策。众所周知,这在当时非但不能给他带来光彩,反而会加重其不幸。再从全文来看,他作为农民起义英雄的高风亮节和坦荡胸怀跃然纸上,其言词的真假难道可疑么?!
    《赖文光自述》的字数不算多,比起《李秀成自述》来更少,但其历史价值却不可低估。首先,它提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资料。例一,《自述》开头谈到:“惟予生长粤西,得伴我主天王圣驾,于道光庚戍年秋倡义金田。”这一段话受到史学界的重视,有的学者曾经以此作为提出1850年11月是金田起义日期的新说法的一个主要依据,而我却感到这个问题值得商榷。所说“倡义金田”一语,从字面解,倡有倡言之意,全句似以诠释为提出举行金田团营准备起义比较贴切;而且必须注意到这是赖文光在监牢中匆促写就的,不大可能把任何事情都说得十分准确。例如,干王洪仁玕被俘之后所写的自述,其中也有错将“团营”写成“起义”之处(注:《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52页。)。据此看来,赖文光把团营说成是“倡义”并非没有可能。再与《天情道理书》相对照,《赖文光自述》中言及“倡义金田”的秋天,恰是《天情道理书》讲金田团营的时间(注:《天情道理书》,《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1册第367页。)。尤为重要的,说秋天是金田团营的时间同拜上帝会的活动史实完全相符。所以,《自述》中的这一段话是证实1850年秋太平天国举行金田团营的一个重要记载。
    例二,《自述》接着说:“于丙辰六年秋军国多故之际,正是君臣尝胆之秋,是以弃文而就武,奉命出师江右招军。以期后用”。这一段话不仅反映出1856年秋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变乱的重大事故。而且表述了洪秀全与广大将领为克服这次变乱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卧薪尝胆,艰苦奋斗,赖文光本人就是在这种困难局势下“弃文而就武”,投笔从戎,前往江西招军,为以后从事战斗作好准备。这是不可多得的史实。
    例三,《自述》又道:“于辛酉十一年秋,安省失守,斯时予有谏议云,当兹安省既失,务宜北连苗、张以顾京左,须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半年间,兵多将广之日,可图恢复皖城,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奈英王等畏曾中堂如神明,视楚师如熊虎,是以英王不从予议”。这一段话叙明了在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后赖文光曾经提出夺回安庆的建议:一方面联络北方的苗沛霖团练与张乐行捻军,一方面派兵进攻湖北荆州(今江陵)、襄阳(今襄樊)地区,扩充力量,同敌较量。但是,这个建议没有为英王陈玉成所接受。当然,赖文光的建议并非十全十美,如苗沛霖团练奸诈异常,不是可靠的友军,而从总的方面看来,却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可使自己的力量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地位。证之后来的历史,更可看出其作用,陈玉成没有采纳其计策,出兵远征西北,既未能克复安庆,连庐州(今合肥)也保不住,自己中计被俘,兵败身亡,吃了大亏,留下惨痛的教训。因此,上述之言是很有意义的记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