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船山学刊》 邹红霞 参加讨论

郭嵩焘还进一步阐述所谓“理”的基本内涵:“是以交涉西洋通商事宜,可以理据,万不可以力争;可以诚信相孚,万不可以虚伪相饰,可以借其力以图自强,万不可恃其强以求一逞。臣尝论西洋要求事件,轻重大小,变幻百端,一据理折衷,无不可了,一战则必不易了。”(注:《郭嵩焘奏稿》第404页。)也就是说,只有主和诚信, 洋务“自强”的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
    由此观之,郭嵩焘的通情、顺势、达理的思维逻辑,体现在其外交主张中就成为讲求以礼、理相待的“诚信外交”思想。他希望能以这一思想顺着近代历史大势,合乎中西各国情与理,争取为洋务自强事业赢得一个和平环境,以达到“控御夷狄”、既能“自处”、又能他处之目的。他指出“与洋人周旋,一以理自处,则视洋人固无足畏者”(注:《郭嵩焘日记》第四卷第21页。),必须“应付得法,使不致有所要挟。……先审度事理,随机以应之”(注:《伦敦与巴黎日记》第2~3页。),从而找到“制御夷彝之道,当使曲在彼……常使理足于我”(注:《郭嵩焘日记》第一卷第218页。)。 根本没有毫无原则地屈膝求和之意。
    正是遵循着这一以礼、理相待的“诚信外交”原则,郭嵩焘作为从受欺挨打而又虚骄自大的中国走出去的第一位公使,他身体力行、不辞劳苦,认真了解、研究西方,努力办好对外交涉。驻英法两年,具体办理了十件实事(注:见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载《求索》83年第四期。):他目睹流寓海外的华侨备受欺凌、得不到祖国保护的惨状,上疏清廷请求设立领事,保护侨民。清政府采纳他的建议,于1878年在新加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馆,其后又陆续在旧金山、横滨、神户等地设置了领事馆,从而加快了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建设进程。此外,在交涉喀什噶尔事件和交涉太古洋行趸船移泊案件中,郭嵩焘多次与英人辩论,并谋求多种外交途径协商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另在交涉厦门渔民被戕案、交涉盐船赔偿案、交涉华工免税案、交涉英船华工案等案件中,郭嵩焘都能据理力争,为维护民族的利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都是值得人们赞佩的。
    以上可以看出,郭嵩焘的诚信、主和的外交观是他以个人的传统学问作为思想基础,读书观史、审时度势、权衡和战得失而得出的结论。他只想通过这种外交手段能为国家争取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蓄积其势”,以图国家再度强盛。其主和避战的目的,只是在中国贫弱的历史条件下,为控御夷狄、使曲在彼的权宜之计。这些观点超越了简单排外心理基础上的虚骄蛮战,对于西方列强以及西方历史文明有了某些符合实际的思想认识,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时代进步性。当然,郭嵩焘的外交观由于对西方列强主观目的的错误判断,他又走到了虚骄蛮战的另一极端,即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一味地讲究礼、理,以诚信作为诸国交往之本,而忽视了对外来侵略采取反抗斗争手段的重要性,这是错误的。但与投降卖国有别。
    郭嵩焘的诚信、主和的外交思想似乎与李鸿章的委屈求全、以忠信为本的外交主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无可否认,郭、李身为至交,同为清政府的高级官员,出于同一阶级立场,企图挽救清王朝统治的危亡,创导洋务事业,不愿意与外国发生战争。他们猛烈抨击主战派的虚骄好战,压制、防范人民群众自发起来的反帝斗争,害怕闹出乱子妨碍中外和局。正因为郭、李外交观有着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有些学者以主战或主和作为爱国或卖国的分野,将之一概视为卖国投降外交思想,甚至冠以买办外交家的头衔。这未免过于简单化。
    纵观郭嵩焘一生的思想、经历,可以说:他的外交思想绝不是投降卖国思想,他也不是买办外交官。郭嵩焘称得上是一位有胆略、有见识、肯办事的爱国外交家。他的视个人声名如浮云,勇于为民族的进步而努力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纪念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