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的救荒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史学》 李岚 参加讨论

二、孙中山救荒思想的理论阐发
    与其被动受灾、救灾,不如主动防灾、治灾,在揭示了近代灾荒产生的原因之后,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的灾荒是可以预防的。他的标本兼治的救荒思想是与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民主主义理论紧密相连的反封反帝,建立贤良政府是救治灾荒的根本出路。清朝在经过2000多年的统治后,到19世纪末期已经积重难返,深重的自然灾害使这种风雨飘摇之势更加明显。走在时代前列的孙中山认为要预防灾荒就“必须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于“贪污腐化是根深蒂固遍及于全国的,所以除非在行政的系统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88页。)辛亥革命在一夜之间将民国送到了国人面前,但事与愿违的是民国虽成,“灾害频至,祸患没有止境”,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家没有方法可以统一”,使人民不能免遭荼毒。为此,中山先生继续发动革命,讨伐南北洋军阀,拯民于水火。
    预防灾荒要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近代反帝反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辛亥后,孙中山开始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11年他要求收回海关管理权、禁烟主权,1912年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的不平等的领事裁判权,主张取消口岸外国租界。他认为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掠夺,使中国每年要损失12万元,若不挽救,“至于亡国灭种而后已。”(注:《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397页。 )而挽救的根本方法,就是实行革命,收回国家的主权。从救治灾荒的角度出发,孙中山已将革命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政治制度的解决是根本出路,而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新式近代农业则是救治灾荒的具体措施。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现象同社会现象从来不是互不相关,而是互相影响的,灾荒防治亦是如此。早在1917-1919年间,中山先生就黄河的治理问题指出:“防止水灾,斯为全国至重大一事”。国家花费再巨,也必须实行之。至于如何防治,他认为防灾工事一半是“浚渫河口,整理堤防”,一半是“植树于全流域倾斜之地,以防河流之漂卸土壤是也。”(注:《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165-166页。)1924年他再次谈到防止水灾问题时认为“多种森林便是治本方法,有了森林便可以免以全国的旱灾水祸”。并倡议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而且“要靠国家来经营种植,这个问题才容易成功”(注:《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407-408页。)。为了唤起国人对植树造林的重视,中山先生首倡植树节。
    近代自然灾害频仍,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束缚在封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结果。如果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灾前有充足的粮食储备,灾时能及时赈济,灾后能妥善地恢复生产,那么灾荒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而这一切,都与农业息息相关。对此,中山先生早有认识,1891年他特撰《农功》一文,指出:“水潦出于天,肥硗判于地,而人力之所至,实足以补天地之缺陷,而使之平”,这个“人力”就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因此,要务使“野无旷土,农不失时”他认为中国由于人多地少和经营方法落后,“丰年不免于冻馁,而灾荒必至于死亡”,为了解决灾荒,他主张“有国家者,可不急设农官以劝其民哉!”提倡急兴农政,为了发展农业,他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1、设农官,总揽大纲。2、讲求科学方法,进行多种经营。3、 中西结合,发展优势产业。4、屯田边疆,开垦荒土。“则民虽增数倍, 可无饥馑之忧也。”(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0-15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的重农思想也是不断朝前发展的。1906年,他提出“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力求做到“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97页。 )。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他又说:“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注:《孙中山选集》下卷,第596页。 )中山先生认为只有农业近代化问题获得解决,由灾害引起的社会动荡才会消弭于无形。
    振兴中华,造福人民,把中国建成一个民富国强的头等大国,是孙中山终生梦寐以求的渴望。他曾强调:“余观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办实业实为救贫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41页。)为此, 他制订了宏伟的《实业计划》,把发展实业与救荒结合起来,为了治理中国历史上多灾的黄河、淮河等河流,中山先生特辟治河一节,细述各河河患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详细的治理办法,希望通过疏通旧运河,开凿新运河,将长江、珠江、淮河、黄河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水运系统,充分发挥江河湖泊防洪、航运、水利的综合作用,变水患为水利。
    《实业计划》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交通运输业,孙中山认为交通发达,灾害发生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之丰,济彼之荒”。他以泰西为例,指出:“泰西虽有荒旱之灾,而无饥馑之患”,是因为泰西各国虽山僻之区亦行铁轨,故其货物能转输利便,运接灵速,遇一方困乏,四境济之”(注:《孙中山全集》第四卷,第50-51页。)。而中国却因为交通不便,饥馑立见。因此中山先生潜心编制交通发展计划,修筑铁路开辟商港,使“货物流通,苦乐可均,而饥馑之灾亦可免矣。”(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85页。)
    孙中山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新时代,面临国际竞争、交往的新形势,他提出争取国际援助以救灾荒在当时的中国是十分先进的。1918年,美国红十字会因战争向中国要求捐款,时人多不理解,中山先生立即撰文《中国应援助美国红十字会之理》,指出:“回忆中国水灾饥馑之秋,彼时灾黎遍野,美国红十字会尝函电汇款数十万元,分发灾区,实行拯救”,因此,当美国红十字会“需款孔亟之时,中国之士岂有不各尽其能力以应世界之呼吁乎?”而且,“今日中国之士若能乐于输将,倘他时反有所求,美国人士自可触引此次之援手,亦必踊跃资助也”。同时,中山先生还将救荒问题阐发至一个政治高度,认为可以通过彼此的援助,“藉从事实上增进两大民主国之友谊,其功效尤胜于外交家提倡联络中美谈判经年也。”(注:《孙中山集外集补编》,第217-218页。)
    1923年9月,日本发生地震,并由此引发海啸,遂成巨灾。 中山先生及时致电日内阁大臣犬养毅表示慰问,并拨专款予以救援。当时的中国国穷民困,中山先生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要有勇气的,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