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捐纳制度与晚清吏治的腐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谢俊美 参加讨论

在晚清捐纳制度的推行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民族资本家捐官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在中国,官员的作用不仅是政治权威,而且也是教化的楷模,作养率教于先,是民众的榜样。很多事情是老百姓仿效作官的。民族资本家投身洋务活动,兴办近代新式工业大多是仿效洋务官僚的。然而他们经营新式企业,却困难重重,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打交道和求得减免各种厘税的优惠,他们中多数人纳赀捐官。据对1863--1885年间开设的32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政治身份的不完全统计,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 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的人数比战前更多。1895--1900年间新开办的64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中,有卿、寺、布政使衔的5人, 候补道9人,候补、候选知府、知州、知县17人,其他佐贰杂职28人。 众多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虽然为他们的经营活动带来了诸多方便,如与官府办理交涉可省去不少麻烦,可以从官府那里获得有关工商业经营方面的信息,甚至还可以获得减免厘税的种种优惠,对民族资本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有益作用。但它同时也给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大量的资金用来为自己、为儿孙捐官以及用于官场应酬、交际,使企业的资金不能用来购买新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既妨碍了资本积累,又严重阻遏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事实证明:不少民族资本企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与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有很大关系。此外,捐官也扭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对封建官府的依赖和屈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广泛联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纳赀捐官、自身官僚化有关。
    捐纳制度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光绪年间,清政府应洋务官僚的要求,开办了海防捐,以所得捐资作为北洋舰队主力舰只的常年维修费。1887年(光绪13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堵塞决口的费用一时无着,遂将海防捐停办,改为《郑工事例》。此外,一些地方官僚,如江苏、福建等省也因开办新政,经清政府批准开办了捐例。
    长期开办捐例,出售官爵职衔和实官,如前所述不仅造成了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冗官冗员,而且对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新政等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在其著作《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数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益坏;吏治坏而世变益亟,而度支益蹙;度支益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乱召乱之道也”。文人孙兆熊则进一步指出,咸、同、光、3朝以来,广开捐例, 捐员“视民生之休戚,地方之理乱,漠然不动于心,而日朘月削,惟一已之囊橐是肥,吏治之坏,半由于此”。他还把捐纳制度病国害民之弊,归纳为害国体、害民生、害政事、害人才、害官方等5 个方面:“绾符可买、夷袒官吏,轻量朝廷,……名器滥,有损圣朝体制,害国体也;惟知剥民,竭民之脂膏,敛民之货财,侵挪吞用以饱私囊,害民生也;市侩无赖,目不识丁,或胸无点墨,一旦出膺道府州县,于民事政事懵然无知,惟赖胥吏幕友舞文弄墨,肆行无忌,而政事不可问,害政事也;造成正途及保举人员拥挤,豪杰未免灰心,有志者竟不得舒展其志,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于读书,开侥幸之风,害人才也;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一旦捐纳得官,朝犹白丁,暮已列于仕版,俨然握印,律例不悉,民事不知,害官方也”。
    因为捐纳制度弊多害重,所以一直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鸦片战争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从清朝在反侵略战争中一败再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腐朽,强烈要求变革封建政治,停止捐纳制度。指出:“捐纳十羊九牧,官多民少,最为无策”。“不废捐纳,天下终不得治”。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再一次强烈呼吁停止捐纳制度。“多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而官制改革首在重人才,而人才之兴,首在停捐纳”。是年7月9日,光绪帝接受维新派和部分官僚的建议,下令停止海防捐。光绪帝指出:“一面裁员,一面卖官,有此政体乎?”但军机大臣借口北洋防费无着表示反对。由于守旧大臣阻挠反对,捐纳最终未能停办。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在其联衔会奏折中指出:中国积贫积弱不振的原因很多,捐纳制度是其一。捐纳“碍民生”、“丧国体”、“败纲宪”、“坏吏治”,“捐纳实官最有妨于新政,娉乱吏治,阻格人才,莫此为甚。今欲整顿,请即下诏,永远停止。”同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捐纳。但谕令颁布不久,又因各省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无着而再行开捐。当时正逢宣布废八股、停科举,大批生员仕途受阻,因此争抢购买官衔爵位几乎达到了高潮。有人形容当时捐官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富贵之家“北角之岁(幼儿),隶名天官;胎妊小儿,预营仕牒,吏道沦丧,莫此为甚”。吏治败坏使清朝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1909年(宣统元年)新成立的度支部甚至还正式地将日常捐例所得,列为国家“必要的财政收入”。1910年度支部制订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规定捐纳一项收银应为565万两。只是由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垮台, 这项预算计划才未实现。
    晚清最后10年,清政府一方面效法西方,推行新政,预备立宪,裁并机构,精减冗官冗员;另一方面,又不停地开办捐纳,大肆卖官鬻爵,以致吏治严重败坏。大批捐员借办“新政”,假公济私,巧立名目,摊派勒索,收受贿赂,专务肥己,中饱私囊,蠹国殃民。吏治的败坏直接引起下层民众的不满,作为一种自发的反抗,晚清最后10年的民变风起云涌,迤逦相属。据不完全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一起。这些民变与孙中山的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并存,勾画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一派乱世的景象和加速清朝灭亡的催命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随着清朝的灭亡,捐纳制度也随之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捐纳制度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因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在中国社会上仍长期残留着。因此,总结和吸取晚清因滥开捐纳、造成吏治败坏、加速清朝灭亡的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反腐倡廉不无启示和教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