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湖南维新变法思潮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船山学刊》 李玉 参加讨论

湘人起而求变的精神动因除了民族危机的刺激之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倡讲西学的湘籍洋务派官员的榜样作用。这些前辈精英人物的经历和事业,此时被湘人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湘人受到莫大的鼓舞与激励。当时长沙的一则告示中这样说道:“吾湘以士气闻天下,通商数十年,西人足迹交遍于中国,惟于楚地,几不敢越半步。……于是海内海外,遂咸以守旧目湘士。然窃闻吾乡先辈,若魏默深、郭筠仙、曾劼刚诸先生,咸于天下不讲西学之日,受怨谤,忍大诟,毅然慨然,以倡此义。至今天下之讲西学者,则靡不宗诸先生,乌在湘人之为守旧也?且如日本前事,虽守旧何害?其守愈笃者,其变亦愈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立,则中国存。用可用之士气,开未开之民智。其以视今日之日本,宁有让焉?宁有让焉!”(注:《湖南时务学堂公启》,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卷5上,第22页, 《史料丛刊》正编771号,第407页;《湖南时务学堂缘起》,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第492页。)可见, 湘人并没有因为曾经极度守旧而自暴自弃,相反从郭嵩焘、曾纪泽等人身上找到了精神动力,将湖南自比为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坚定了变法求强的信心与决心。于是,长沙士绅一洗从前的虚骄之气,变法求强之议,靡然向风,成为城市大众思潮的主流,使长沙由文化守旧城市渐变为南中国维新运动的中心。
    在长沙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地方官员的倡导和支持起了重要作用。湘抚陈宝箴曾长期在湖南为官,在长沙寓居(注:陈宝箴步入仕途的第一站就是同治六七年间“以知府发湖南候补”,此后他又长期在湖南为官,家眷居于长沙,其子三立就婚长沙,其孙寅恪生于长沙。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4、6、8页。), 同忧国愤时、大讲“洋务”的郭嵩焘关系密切,得其影响不弱。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陈宝箴上书言政,历陈得失,言之耿耿,一片忧国之情。陈宝箴对湘人感情较厚,深习湘省风土人心,尝语人曰:“昔廉颇思用赵人,吾于湘人犹是也。”(注: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散原精舍文集》卷5; 陈寅恪《寒柳堂集》第176页。)所以, 当其得知被委以湘抚一职时,“窃喜自慰”(注: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散原精舍文集》卷5; 陈寅恪《寒柳堂集》第176页。)。上任之后, 陈宝箴于地方政务“思有所振兴”(注:王先谦《葵园自订年谱》卷中,第52页。)。其子陈三立随侍左右,多所赞划。较为理想的出仕环境,为陈宝箴施展为政才干,实现为政抱负提供了条件。陈宝箴激于国势危亟,遂慨然以变法开新为急务,希望通过变法使湖南实现富强自立,以为国家之“凭恃”。正如陈三立在《巡抚先府君行状》中记述的:“府君盖以国势不振极矣,非扫敝政,兴起人材,与天下更始,无以图存。阴念湖南据天下上游,号天下胜兵处。其士人率果敢负气可用。又土地奥衍,煤铁五金之产毕具。营一隅为天下倡,立富强根基,足备非常之变,亦使国家他日有所凭恃。”(注: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散原精舍文集》卷5;陈寅恪《寒柳堂集》第176页。)
    对陈宝箴的为政魄力和为官德行,湘人较为赞赏,闻其出抚湘政,咸感欢欣(注:陈三立在《巡抚先府君行状》称:“湖南人闻巡抚得府君,亦皆喜”,见《散原精舍文集》卷5;陈寅恪《寒柳堂集》,第176页。)。皮锡瑞于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廿六日的日记中写道:“湘抚放陈右铭年伯,可谓得人。”(注: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期。 )唐才常亦欣喜地说道:“如我湘省得陈右老力加振剧,厚植人才,则将来挽回大局之人,又未必不出湖南,试目俟之可耳。”(注:见唐才质《唐才常和时务学堂》,《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3期。)后来, 《湘学新报》作如此评论:“我湘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藉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圆,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灯,引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卮,以益民生,以裨国势。”(注:《论湘中所兴新政》,《湘学新报》(二),第833页。)诚然, 这些新政成就并非陈宝箴一人之功,但陈宝箴本着“惟天下非常之变,必有度外之举”(注: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25页。)的变革思想,对长沙变法维新运动所作的倡引与领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就连张之洞亦对陈宝箴大为赞赏,称赞他“识力恢闳,肇开风气,通商惠工,百废俱举。湖外闻之,足令俗吏陋儒,人人增气同心,击檝钦佩”(注:张之洞《与陈右铭》,《张文襄公全集》卷218页。)。 盛宣怀亦赞叹:“衡湘地气磅礴,所出人才得天独厚,从前……与时务格格不入者,湘人为尤。他日毅然决然挽回时局,安内攘外,恐天下莫湘人若。……然微公(陈宝箴)实力提倡,循循善诱,亦何能变化如此之神速?”(注:盛宣怀《上湘抚陈佑帅书》,《愚斋未刑信稿》第10页。)王先谦亦评价陈宝箴“居得为之位,任先觉之责”(注:王先谦《虚受堂书札》卷1。)。这些都是对陈宝箴在长沙维新运动中作用的较好诠释。
    陈宝箴的变法“开新”之举,得到了当时湖南其他主要官员的支持与配合。学政江标,青年时曾入京师同文馆学习,于西学有所研究,曾参与筹办北京强学会。光绪二十年(1894)视学湖南,即以“变士风,开辟新治为己任”(注:胡思敬《江标传》,《碑传集补》卷9。)。 到任之后,他以舆地、掌故(时务)、算学试士,识拔有用人才,“一决数百年拘牵忌讳之藩篱”,“于湖南得人最盛”(注:《唐才常集》第195、197页。)。对湘抚陈宝箴的新政举措,江标皆极力赞成之。他主持整顿长沙校经学堂,筹建学堂藏书楼,主办《湘学报》。在为《湘学报》所作《序》中,江标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呜呼,变法其宜哉。”(注:《湘学新报》(一),第5页。 )后人有将江标称作湖南维新运动之“开路先锋”者(注: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运动》,第21页。),也有将江标视为湖南“开展风气的第一功臣”者(注:王尔敏《南学会》,台湾《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2编《戊戌变法》,第457页。),足以说明江标在长沙变法运动兴起之初所起的作用。除陈、江之外,其他湖南主要官员亦积极支持变法维新。按察使兼盐法长宝道黄遵宪,曾出使日本,游历欧美,尝读卢梭、孟德斯鸠之说,“于变法维新,颇眷眷焉”(注: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第179页。)。他同与己有着戚属渊源关系的陈宝箴关系密切(注:有人这样指出:陈宝箴“和嘉义州本州的黄公度极其友好,这固然是由于同抱经世维新的思想,然与义宁陈族和嘉应州本州的黄族,上代有亲戚的旧谊,也不无多少的关系”。见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247页。), 对陈的新政举措极为赞同,并“以其平日之学发纾之”(注:康有为《〈入境庐诗草〉序》。),“不啻陈右铭中丞之灵魂”(注:正光《黄公度--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逸经》1936年第10期。)。因黄遵宪是湖南维新官员中唯一对西方文明有过亲身感受的人,“较道听者自胜一筹”(注: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期。),所以对长沙各项新政多所推进。继江标之后出任湖南学政的徐仁铸,不仅积极巩固和扩大江标所创各项新政成果,而且通过撰写《輶轩今语》,颁发《湘士条诫》等方式,对进一步转变湘省学风(尤其是倡导今文经学),促进变法维新运动的深入助益颇大。可以说,在变法开新的胆魄和步伐方面,徐仁铸甚至超过了前任学政江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