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转引自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②L.布龙菲尔德,转引自冯志伟:《数学与语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A.N.Rao,见《数学家谈数学本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166页。 ④《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01页。 ⑤项观奇:《试论历史数量研究法》,载《学术研究》1987年第4期。 重点号系引者所加。 ⑥威廉·艾德洛特:《历史学的定量化》,载《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⑦对于历史研究对象来说,这五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里将它们分开,只是为了叙述的需要。 ⑧个人“幸福”感觉不能计量是人们引用很多的一个例子,用以说明人的某些方面是无法计量的。这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若我们有条件对一个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对他的情绪、行为、言语、思想表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变化进行从不间断的记录(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记载帝王生活的“起居注”也达不到这种要求),并且我们能够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对“幸福”的概念作出一种普有遍的社会意义的标定(这是能够做到的),那么,这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里的“幸福”感及其程度是完全可以被测定、并用一种量化的形式表述出来的。 ⑨内容分析法基于这样的假设,若某种符号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反复出现,它一定是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象征,美国历史学家R.L.梅里特借用内容分析法对1735-1775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报刊进行考查,研究北美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总趋势,取得了显著成绩。 ⑩专家评定法是指由专家对某种社会现象质的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质的强度分成若干等级,并赋予每一等级以相应的数字,以反映质在强度下的差异。 (11)时间数列分析,又称动态数列分析,是将反映历史现象的量的规定性(统计学中称为指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形成的数列,经过数学计量,从量的方面研究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速度,揭示历史现象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12)B.H.米罗诺夫,B.B.斯捷潘诺夫:《历史学家与数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引文中的着重号系引者所加。 (13)这类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历史实践中往往用“因果”、“依赖”、“从属”、“制约”、“影响”、“作用”等概念来说明。 (14)钱学森:《用系统科学方法使历史科学定量化》,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10~11页。 (15)有关这一项研究项目的详细情况请阅Theodore Hershberg,“The Philadelphia Social History Project: An Introduction”,《Historical Methods Newsletter》。 T.赫什伯格:“费城社会史,项目介绍”载《历史学方法通讯》1976年第9卷,第2、3合刊。 (16)这个问题是列宁于1894年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是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后在苏学术界形成3种观点:1、17世纪;2、18世纪上半叶;3、18世纪下半叶。 (17)相关系数是相关分析中的主要指标,用以表明变量之间的依从关系,其取值范围为-1~0;0~+1,R=0为不相关;R=0~±0.5为低度相关;R=±(0.5~0.7)为中度相关;R=±(0.7~1)为高度相关。 (18)计量史学家对此类批评的答复请参阅埃里克。H.蒙科奈恩:《计量史学的挑战》,载《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 (19)见丁石孙:《数学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3页。 (20)V.Singh.转引自《数学家谈数学本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21)V.Singh.转引自《数学家谈数学本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22)A.N.怀海特:《数学与善》,转引自《数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3)数据资料库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能对所储存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相应的统计计算。 (24)参见应寿礽:《历史数据库:昨天、今天、 明天》, 载《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第81页。 (25)A.N.怀海特:《数学与善》,转引自《数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6)见丹尼尔·贝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所1982年版,第2页。 (27)在文字语言中,一个词语包含的内容越丰富,涵盖的时空范围越大,它的抽象度越高,从而使它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程度也越高。 (28)冯志伟:《数学与语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