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王天根: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原件等稀见史料考释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天根 参加讨论

笔者在伦敦访学期间在大英图书馆等单位特藏室多方查索,发现了包括英国国防部等单位的诸多手稿本或盖有京津等关防、玉玺的资料。新发现的这些关于中方军事外交等文档多属未刊珍稀史料,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公布两份珍稀资料,为大英图书馆所藏,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藉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出兵侵华。次年10月,英国额尔金同法国葛罗率军在香港汇合。期间,清廷既要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同时要应付英法联军。面对内忧外患,1858年6月中英、中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并不满足在华既得利益,英法联军以到北京换约名义,大肆进军,强迫清政府履行《天津条约》并有面见咸丰皇帝亲递国书等要求。1859年6月14日,塘沽失陷。6月24日,大沽炮台被敌军攻克,是日英法联军攻占天津。1860年2月,英法政府调整军事部署,扩大战争。①在侵华重要骨干巴夏礼看来,“我们的军力应该集中在对付曾格林沁和傲慢的蒙古人身上……我想整个项目应该这样进行:首先我们应当攻取大沽要塞,然后向天津移动。”②面对紧迫军情,清廷或战或和的把戏一再重演,军事上的良机不复存在。联军顺势进犯京师,并有烧劫之举。新发现的文献即此后英法联军扩大战争并火烧圆明园进行威胁的产物。
    一、恭亲王奕致格兰特将军的外交照会及其背景考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及火烧圆明园,主要借口涉及中方扣留谈判人员巴夏礼等。这一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筹办夷务始未》均有涉及,而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较为翔实。但马士所依据的材料多为巴夏礼写给英国的英文材料,而少直接交涉中文照会。笔者在大英图书馆发现了两份原始文档,文档涉及火烧圆明园前后恭亲王外交等。第一件索书号为OR.6597,有信函包装。信封为白皮,宽三寸,长约七寸,正中竖行,墨迹书“咸丰拾年玖月初六日”,红色关防印章盖在“拾年玖月初六”字样上。10月6日,法军进入圆明园并抢劫。咸丰十年九月初三(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达数日之久。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即1860年10月21日,圆明园仍在熊熊大火燃烧之中。
    装有外交照会的信封背面有右上竖书“大清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公文赍至”,左上竖书“大英钦命陆路(字有缺损)大将军克当台开拆(字有缺损)”。中有关防红印两处,上下各一。两个关防印之间有英文草书:“Prince□□□□□(字迹潦草,当为Kung,见下文)Letter to me”,“熊”(?)。③“Letter to me”亦可见此属格兰特将军笔迹的照会原件。照会中“大清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即爱新觉罗·奕(1833~1898)。照会中“大英钦命陆路(字有缺损)大将军克”即Sir James Hope Grant。④Grant(格兰特将军)即马士等书中所指英军统帅,他将经囚禁巴夏礼等的圆明园予以焚毁。
    信封内照会的正文:右边竖行书“照会”并有关防红印。另起一行:大清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为(大字号)照覆事照得本爵於九月初四日接到贵将军照会内称
    另起一页:
    贵国员弁除送回二十一名尚有\同时被获之五人(,)至今未有下\落(,)请本爵将如何实在情形(,)详晰\查复等因前来(,)查本爵于接办后
    另起一页:
    业将\贵国在京之员弁八名(,)以礼相待\送回(,)其余各名(,)本爵并未知悉(,)迨\接办后(,)陆续详查多日(,)始知分寄
    另起一页:
    各处(,)即行札饬从优款待(,)亦已将\生故共二十九名(,)分别送回(,)与\贵国大臣额来文名数(,)似无不符\并据
    另起一页:
    贵国大臣额照会(,)给抚卹银三十万\两(,)已经本爵允准照覆矣(,)须至照覆者(。)
    右照会
    大英钦命陆路大将军克
    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红色关防印章盖在“十年九月初六”字样上)。
    (文档中尚有“December 10,1904.”字迹潦草,为大英图书馆收藏时登录在案的时间。)
    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记载,发现此照会与《附件五:抄录奕为查明被押在京之英国员弁情形给英使照会》基本上一致。⑤原文日期中有“咸丰”字样,而抄录件无。且原件显示接受照会的是将军克而非英使额尔金。这易与《附件四:抄录奕为允许如数照交恤款给英使照会》混淆,⑥实际上该书相关“附件四”中“英使”才是真正的英国国王授权代国行事大权的额尔金。其时,英国对华外交大使与英法联军中英方将领关系微妙,双方既相互合作,亦牵制。即英将不能干预英使与中方谈判事宜,而英驻华大臣可以授意采取军事行动,但亦不能命令英军在战事上的进退,至于何者适宜进军,何时谈判,则主要听从英京外交部、国防部,乃至首相的命令或指示。所以上文提到的文档抄录将英使与英将混淆,实为一大历史误会。这从奉行对华进行铁血政策的巴麦尊主义的当事人巴夏礼的记载可见,巴麦尊称:“如果我们采取低姿态,那么我们将丢失通过在中国的战事胜利所取得的一切有利地位”,巴夏礼可谓此信条的信徒。⑦对于要不要针对修约而发动战争,英国众议院展开了论辩并进行投票,终以巴麦尊获胜而告终。而没有等投票的结果出来,所谓“英女王的全权大臣额尔金”就被派往中国。⑧此时的巴夏礼与威妥玛都充当了翻译官的角色。额尔金一度要往北方与清方谈判时,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职责交给英军总司令,而让巴夏礼充当自己在广州的代理人。但额尔金离开时,巴夏礼的工作并不顺利,“我的工作是并不受人尊重的领事,受命于总司令,很多时候我要扮演他的眼睛和嘴巴,与中国人打交道。”⑨但巴夏礼基本上每天以日记的方式向额尔金报告。⑩此从侧面可见英使与英将的权力牵制。后额尔金离开中国,三个月后由其弟卜鲁斯继任。卜鲁斯属对华强硬派,与其搭档的是英将格兰特司令。而英军初在大沽炮台攻占的失利被视作额尔金软弱政策造成的后果。为了挽回自己在中国弱势的形象并补救英方在中国遭遇的所谓损失,额尔金重新受命往中国,而其弟改任英方驻上海全权大使和商务总监。1860年3月26日巴夏礼致妻的信件表明“格兰特将军和他的夫人星期一到了广州,周二和周三他们都在这里”,(11)巴夏礼在起草租借九龙协定的时候,草稿“要先让格兰特将军过目”,可见此时格兰特也参与政事。(12)但主张对华强硬政策的巴夏礼对额尔金重回中国主持工作并不看好。1860年4月17日巴夏礼致妻子信称:“额尔金将要回来的消息已经通过邮件得到证实。我觉得很遗憾,我认为政府送他过来无异于火上浇油”,(13)其时英方军队分为海陆部分,巴夏礼称“一方面,我们的军事准备状况很好,格兰特将军对我们的巡逻队很满意。但是我不喜欢海军上将的表现,他努力调集北方的军力,给予南方太多的海上支持。”(14)巴夏礼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取决于他对华强硬的立场,认为对清方只有通过军事征服。实际上额尔金抵达中国完全改变了他过去主张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的立场,1960年6月22日早餐之后,巴夏礼去总督府与额尔金会谈了两个小时,“他对自己言辞的选择十分小心,他承认说自己这次出任主要是为了封住政府里攻击他的嘴巴,但是决不会对中国人屈服,而且希望总司令在攻打大沽要塞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他必须接受并且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15)这些表明额尔金一改过去和谈为主的路线,支持军事征服。因此,他选择了一贯主张对清方动武的巴夏礼参加自己北上的团队。1860年7月6日,巴夏礼称是日“晚上到广州的邮件给了我一个惊喜,额尔金勋爵下令让我去北方,加入他们的团队!他用词非常客气,我想他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16)额尔金一北上即授意军方采取行动。
    新发现的照会中恭亲王与英将联络,旨在军事压力上有所缓解,此为现实外交中细微之处,也为交涉大局中关键的一着棋。至于行文亦见恭亲王办事务实,他对英将的要求分类解答并表示逐一落实,对于赔款亦应允,出发点是求得联军军事上缓进。新发现的照会在格兰特的日记中也有提及,并表明了“我们焚烧圆明园的意图”。(17)新发现照会中有“九月初四日”字样,查《英将克灵顿为要求查明被押英兵尚未放还之实在情形事照会》:“大英钦命陆路大将军克,为照会事。”“照得八月初四日,有本国员兵弁人等数名,均为免战旗号所保者,被贵国袭掳。今送回二十一名,内有死者八人,本将军分别查收外,尚有同时被获之五人,至今未有下落。其中一人,为我国武弁。据查:初五日早,与前被获各名,一同离通进京,行至半途某地方庙前,将该弁并法国官员一人,分别启行,声称欲送回两军,以便汇报;其余兵丁四名,与前多名,皆送海淀,或在淀远近地方,捆缚甚凶,大违各国之常理。旋于初八日,将多名分为五六人一股,远押各监。合请贵亲王将前兵弁五人如何实在情形,详晰查复。”(18)“右照会大清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时间为“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十六日”,又署有:“庚申年九月初三日”。(19)此为外交照会惯例而已。九月初三日英将发照会,初四日恭亲王收到,事关清方对巴夏礼处置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为棘手的事件。九月初六日恭亲王即发给英将回覆。依当时通讯条件及京师被英法联军封锁的情况,恭亲王若在两日之内向在热河的咸丰帝会商并得到指示是难以想象的,由此看来,致英将照会为恭亲王当机立断,意在放人了事。后上谕可见咸丰帝之意完全相反,是要处决巴夏礼等。实际上,初三日英方驻华代表额尔金亦发出了战争迅将恶化的威胁。其时,英使、英将虽都听从英京的指挥,但具体到对华的态度及其军事措施,两者亦有些差异。在清政府利用人质来要挟英法联军停战之际,额尔金明确表示拒绝,他说“所以现在指挥权又都交到了将军们的手中……我不知道他们准备什么时候进军。”(20)交涉过程中总览行政全局及与清方谈判的是英使臣。额尔金在战争之中总结英国人质被杀事件时,一度指责英军方失误,1860年10月26日,他称:“在中国用兵就该派五千人的部队没有延误地前进,这样事情就不会发生。我在出发之前就跟巴麦尊这么说。但我们军队太过庞大,为了保险,耽搁在所难免,但就因为如此,几乎毁了全局。火烧圆明园多为额尔金决策,额尔金称:“这是清帝最喜爱的住处,将之毁去,不仅仅动摇他的威严,也会刺痛他的情感。”(21)“将军克”是执行者。英钦差额尔金威胁要挟恭亲王赔款,并限期画押换约照会,“前接贵亲王八月二十八日来文,内开大半系为照复我将军克前日去文,本大臣阅悉之下,合立抄录转致查照,听便办理。所云我军攻破圆明园,并在进军之间,另有各等举动,本大臣无庸再言。只以此次进兵之故,仅因本大臣前在天津所开和议,贵国不肯定局,旋在通州亦然,加以奸谋袭害,开辟以来,无此凶恶,理合申明。”(22)可见其言辞强硬,也足见额尔金重塑自己强硬派立场。照会涉及英驻华使节与英将的分工,即额尔金负责具体谈判事宜,“至于来文内开,颇归本大臣专办之事。所有两国既经和好之语,贵亲王何不记本大臣于八月初八日首次照复内,有该员等未回之先,我军断不能暂息干戈,实不便遽议和局之言?俟屡发文,毫无别议,总以务必依议,否则不能复和。”其内容涉及清方扣留英方代表巴夏礼等,即八月初四日巴夏礼等被扣,四日之后,英方作正式外交反应,初八日英使额尔金照会清方因巴夏礼等被扣,难以和谈,联军将更严厉地推进军事,“容问贵国暨贵亲王,原为当国之臣,何以应之?查本国彼日不回者,计共二十六名;今送回生者,仅十三名,身上俱有辱逼虐遇之迹,轻重不等,其余十三名处死甚凶。本大臣于始终情节,不更长言,只因深愤,难免重提,恐与此等公文有所不便之语,惟此事甚恶,尚未抵偿,大英国于大清朝自不能先定和局。贵国果怨拯救其濒危,必照本大臣所定,尅允遵行。”(23)对此,额尔金简述了部分被逮捕的英人受虐,并发出战争威胁:“据查园庭似为两国员人数名受各等暴虐之处,内各殿宇尚有未经全坏之区,立必拆清。”“此节我大将军克刻当设法自办,贵亲王可毋庸与闻。外必将叁拾万银两交与本大臣委员查收,候本大臣奏准,分别陪恤,或给遭害之家,或给被难之人,以资抚赡。”即这一决议方为英驻华代表,执行者是英将而非恭亲王等自拆,至于赔款等善后亦归驻华使者专任事。此外,“所有前在天津会定续约内,除一条改为俟约内陪项总数未得交完之间,我两国任便将两军均在津城驻扎之词,其余照旧不改,贵国立必盖印画押。其园庭拆毁一举,不日兴办。”即发出拆毁圆明园的警告,同时就赔偿及其订约签字问题进一步威胁:“余定本月初七日巳刻以前为期,务当于限内,必以本国被凶之人陪恤银两,俱于初九日措交;并以贵亲王真奉便宜行事之权,于本月初十日,必将续约画押、八年条约互换等因照复。否则咨会大将军克入京,将皇宫攻取,再当相机设法,勉令贵国必从所议;一面咨请水师提督,合一并严办。”(24)这些皆是新发现照会所提及的交涉内容。即先由英使臣发出警告,再伴之军事征服并由英方水陆军予以实施。交涉过程中总览全局及与清方谈判的是英使臣。额尔金在战争之中总结英国人质被杀事件时,一度指责英军方失误。1860年10月26日,他称:“在中国用兵就该派五千人的部队……”(25)前文述及英使臣额尔金在对华强硬派巴夏礼等心目中一度对华过于谦和,早在1858年3月14日巴夏礼致姐夫的信称:“额尔金勋爵对我也很好,我现在每年的薪金是300英镑。……唯一令我不满的是我们对华方针。总的说来,我们的政策很弱,无法保证巨大的胜利。我不认为额尔金勋爵是一个伟人,尽管他可能很受政府的喜爱。他在欧洲、在国会和在公众面前都非常谨慎。”(26)但重返中国并急于要在英国众议院改变自己软弱派形象的额尔金因巴夏礼等被捕而对清方态度更加强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