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新释(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钱进 参加讨论

二、“东北易帜”的曲折进程
    一般人认为“东北易帜”,就是东北三省改悬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帜的易帜。而对北京、天津的易帜并不知道。往往误认为北京、天津是国民党蒋、桂、阎、冯军队打下来的。其实不然,东北易帜不仅包括东三省易帜,而且还应包括当时由奉军控制的京、津、直隶及热河地区的易帜。
    东北易帜的第一步是“京津易帜”。时间为1928年6月6日。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任“临时总统”,盘踞在北京和天津一带。为了能和平出关将地盘让位于国民党军队,张学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他积极敦促张作霖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解决京津问题的方针,主动放弃北京政权;然后,他便主动实施撤军行动。
    1928年4月;当北伐军推进平津一带时, 蒋介石决定对奉系采取和平手段,以实现全国统一的策略。5月30日, 蒋派晋军代表孔繁霨由上海来到北京,与奉军主将张学良、杨宇霆等磋商国奉合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国民政府军队停止进攻的条件,是以奉军在政治上易帜,在军事上撤至山海关外为先决条件。于是,张学良、张作相等主张停战的奉军将领们极积敦促张作霖,迫使他最后作出了放弃北京政权,撤至关外的决定。接着,张学良同孔繁霨商定,奉军不在京畿一带进行军事行动,奉军作第二次撤退,由琉璃河、高碑店撤至滦州以北,后张学良、杨宇霆也随军北返。对如何妥善维护奉军撤退后的京津地区过渡时期的治安,张学良也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议定,主持成立了以王士珍为首的“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只留奉军鲍毓鳞旅负责维持国民政府军队入城前的治安。待国民政府军队正式接收后,“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即自行解散,鲍毓鳞旅在完成使命后也立即撤出了北京。由于张学良的积极努力,促成了北京问题的和平解决。6月5日北京易帜开始,城内撤掉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挂出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以此标志奉军把掌握的全部政权和平移交国民政府。接着国民革命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均开抵北京南苑附近。8日, 国民政府军队陆续开入北京,12日,成立了“京津卫戍总司令部”。13日,南京国民政府派员前往北京正式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前总统府、国务院及下属各部、院机关一切事务。
    天津易帜是和北京易帜同时实现的。天津是河北省省会,也是奉军在关内的根据地。按照张学良息争御外的思想,6月11日深夜11时, 天津也挂起青天白日旗。6月12日清晨, 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和副司令褚玉璞主动率军自天津离去,将地盘交与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至此,天津也完全归入国民政府统治之下。
    “京津易帜”后,奉军和平让出关内所有地盘,只剩热、辽、吉、黑东北四省。张作霖被炸后,张学良采取果断措施,稳定了东北局势,于7月1日,发出“东电”,表示东北“决无妨害统一之意”。(注:《国闻周报》第5卷,第22期,1982年。)为了贯彻和平统一的初衷, 张学良先从收束军事做起,命令前方奉军进行第三次撤军。于是,就有了东北易帜的第二步。
    东北易帜的第二步是“热河易帜”。时间为1928年7月19日。 张学良在7月1日发出“东电”的同一天,他即派出王树翰、邢士廉、米春霖等人,到北京与国民政府磋商热河及东三省易帜事宜。7月10日, 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会见了东北代表。由于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大派对如何解决东三省问题,特别是热河问题存在很大分歧,使易帜、服从中央诸问题难以马上定下来。后经李宗仁在会谈双方代表中斡旋,至7月14日, 才使“东北易帜大计由是遂定,其余细节留待以后再行磋商了。”(注: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86页,政协广西文史资料研究会编印,1980 年内部发行。)于是,7月19日,热河奉军主将汤玉麟发出通电, 宣布“改易青天白日旗,一体服从三民主义”。(注:《国闻周报》第5 卷第23期,1928年。)至此,“热河易帜”较顺利完成。
    东北易帜的第三步是“滦东易帜”。时间为1928年7月25日。 滦东一带一直为张宗昌、褚玉璞直鲁联军盘踞地,号称有70000大军。 当时直鲁联军退出天津后,军队驻扎在滦县地区。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白崇禧与张学良商量,想以武力消灭张、褚所部。张学良为避免新的军阀混战,主张用和平改编的方式,将张、褚所部予以遣散,并拨发遣散费。孰料张、褚二人不但不接受改编,反对滦东奉军发起进攻,并勾结日军,企图夺还直鲁,恢复昔日地盘。同时,又向张学良发难,要求进兵东北,并由张宗昌任黑龙江省督办。张学良遂一面电告白崇禧出兵讨伐;一面派杨宇霆主持滦东战事。经过激烈的滦河会战,张、褚所部在国、奉两军夹击下被缴了械。后经奉军收束旧直鲁联军完全被消灭。至此,实现了“滦河东岸25日起正式易帜”。(注:《国闻周报》第5卷第38期,1928年。)
    东北易帜的第四步是东三省易帜。时间为1928年12月29日。这是整个东北易帜四步中最后一步,也是最难艰的一步。 东三省易帜原定于7月22日,但由于日本的干涉和内部派系的斗争, 先后三次延期, 直至1928年年底才完成。
    日本得知东三省将要易帜的消息后,十分恐慌,他们生怕失去在东北的特殊地位和权益。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从1928年6 月下旬开始以武力胁迫、金钱诱惑和“权位”勾引等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对东三省易帜进行软硬兼施地反对和干涉。田中先后三次电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去警告张学良,不要同南京国民政府妥协,如果“轻与南方妥协,其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日本不能漠不关心!”(注:《对华回忆录》,第408页,[日]东亚同文会编、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64 年出版。)对日本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张学良非常愤慨,也毫不示弱地向林久治郎表明:“东三省政治一依民意而决,东三省父老子弟如主改制,则彼个人殊无权可以违抗。”(注:天津《大公报》1928年8月11日第2版。)鉴于日本对东三省易帜的严重干涉与威胁,张学良感到易帜之事关系重大,极宜审慎从事。为了避免日本武力干涉,张学良决定将原定7月22日易帜的时间向后推迟。同时电告南京政府“因日本阻挠, 易帜不能如期。虽推迟易帜时间,但拥护统一之初衷不变。”表示易帜之事“断不因日本警告即行终止。”(注:张友坤、钱进主编:《张学良年谱》上册,第29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田中并不甘心第一次干涉遭到的失败,又利用张作霖葬礼之机,进一步加以干涉。遂派出前驻华公使林权助为特使,以参加张作霖葬礼为名到沈阳警告张学良。8月8日在访问张学良时,林权助公然要张中止易帜,并威胁说:“对主张妥协者以武力制止,田中已具决心。否则持自由行动,或将发生重大事件”。(注:王芸生:《六十年代来中国与日本》第8卷第168页,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张学良没有被威胁所吓倒,第二天,他在回访林权助时庄严表示:“余之决心以东三省人民为转移,余不能拂逆三省人民之心理而有所作为也。”(注:《国闻周报》第13卷第30期,1936年。)日本人的阻挠又一次碰了钉子,便气急败坏地公然在奉天火车站陈兵示威,要挟张学良,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张学良立即召集东三省保安会议讨论对策。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易帜不宜操之过急,要注意策略,缓步进行。于是,张学良决定再次推迟易帜日期。
    可是,就在张学良与国民政府商讨对东北易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奉军内部出现了不协调现象。以杨宇霆为首的一伙反对派并不赞同东北易帜,仍主张亲日,希望利用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内部矛盾,待机入关,重温奉军问鼎中原的旧梦。当张学良与南京代表谈兴正浓之时,杨宇霆却与桂系代表窃窃私议,并公开对张学良说:“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联络”。(注:张德良、周毅:《东北军史》第12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 )张学良明显感到了内部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弄不好有被分裂的危险。为了稳定内部和应付局势,易帜必须从缓。故而,当10月9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希望他能于10 月10日易帜并就任国民政府委员之职时,张学良复电只表示了同意就任国府委员之职,但东三省易帜仍须延期。
    此时东北局势确实有内忧外患的危机。内部杨宇霆等人在唱反调;外部日本正向东北地方当局施加压力,谋求修筑吉林至会宁、长春至大连的两条铁路实权;东三省人民的争路运动随之而兴起。张学良为了忙于内外应付,不得不再次延迟易帜。为了对付日本的威逼,张学良巧妙地同日本交涉周旋。他一面利用东北人民的爱国热情,鼓励民众团体发起统一运动,推动易帜;一面秘密加紧与南京磋商行动步骤。日本对中国内政的无理干涉,终于引起了英、美各国的不满,他们为了各自的在华利益,开始了反对日本独霸东北的国际攻势,向日本政府一再施加压力,日本国内的在野派也乘势指责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加强了反对田中内阁的活动。田中内阁开始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日本国内形势的演变下,到这年11月,田中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了对中国东北易帜的干涉,在日皇加冕典礼上,特向张学良派去的特使莫德惠等人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表示:“东北易帜事,只要维持日本在满蒙既得权益即不反对。”(注:天津《大公报》1928年11月11日第2版。)
    张学良立即抓住这个大好时机,1928年12月14日,他在东北保安司令部再次召开东北地方当局最高重要会议,宣布东北三省定于1929 年1月1日元旦实行易帜。但蒋介石来电认为东北应于29日易帜, 不必待元旦,应提前三天。于是,12月24日张学良密电东北各地军政长官,决于12月29日改悬青天白日旗,东三省同时举行。26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了“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决议。28日夜,张学良毅然一声易帜令下,黑、吉、辽三省一致行动,29日清晨人们处处可见青天白日旗“飘扬东北,万姓欢腾”。(注:上海《新闻周报》第6 卷第2 期,1928年。)同一天,在奉天省政府大礼堂举行隆重的东三省易帜大典,国民政府派方本仁出席会议,驻奉天各国领事均列席祝贺,惟有日本领事没有到场。庆典会上,张学良完成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就职宣誓之后,立即向全国发表艳电通知国人为了“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注:《国闻周报》第6卷第2期,1929年。)
    东三省易帜后,奉天省改为辽宁省,省会奉天改为沈阳市。奉军改称东北边防军(习称东北军),其建制编入国民政府军队序列。至此,东北易帜全过程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