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和平解放西藏战略决策和实施方针的历史实践(6)
同年8月27日,毛泽东主席及时指示:“如我军能于10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当然也有别的可能)”。10月6日,西南军区下达战役开始命令,11日一五七团进抵宁静,12日藏军第九代本格桑旺堆发出第九代本起义通电。19日解放军进抵昌都,21日阿沛·阿旺晋美主动与解放军联系,次日下令藏军停止抵抗,到24日昌都战役胜利结束。 昌都战役的圆满胜利是毛主席“以打促谈”英明决定的胜利,是和平解放西藏战略思想指导的必然结果,是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被誉为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它的意义在于一是消灭了藏军主力,使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西藏反动当局妄图以武力阻止解放军进藏失去了军事资本;二是扩大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影响;三是震撼了西藏上层集团,导致了达扎亲帝集团的垮台,促使了上层的迅速分化,为继续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鼓舞和壮大了藏内支持和谈的爱国力量,锻炼了部队,打开了和平谈判的大门,为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总战略和解决整个西藏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和平解放西藏战略决策的伟大成果--《十七条协议》的顺利签订昌都战役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大政策,由进藏部队向藏族上层人士和各界群众广泛宣传。十四世达赖亲政后,以阿沛为首的原昌都军政官员再次联名上书,要求立即接受和平谈判。这一切迫使达赖和噶厦于1951年初派出两名代表前往昌都进行试探,一面又将达扎时派到国外和联合国活动的代表、驻印度的商务代办和各路官员集中到亚东,举行联席会议,听取对外“求援”结果的汇报,以决定去从。会议认为:英国早就认为印度独立后它已无法像过去那样去援助西藏;而美国、印度因各自的利益,都主张噶厦表面上应该承认西藏属于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争取更多的权利才是上策。如果西藏一味强调独立而导致战争,不光无法得到援助,连西藏原有的权利也必将丢失。列强的态度使亲帝上层感到十分失望和受骗,他们自知已无法依靠外国来搞西藏独立,昌都战役的结果又使他们无力同解放军进行军事较量,藏内要求和谈的呼声又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会议的结论是同意并正式提出西藏地方应派代表赴京进行谈判。1月27日,达赖亲自致信中央,表示愿意接受和平谈判。2月18日,以阿沛为首的和谈代表启程,4月22日抵达北京,受到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自迎接。经过多次会谈和中央代表的一再解释,消除了西藏和谈代表的误解和疑虑,终于达成一致意见,5月23日,正式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十七条协议》的正式签订,是西藏和平解放的标志,5月23日成为西藏和平解放的纪念日。《十七条协议》是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战略决策的胜利成果,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文献。它正确回答了西藏历史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重大原则问题,它完全符合西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需要,完全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是中国革命和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各族人民长期反帝、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的胜利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西藏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光辉范例。而我党我军在和平解放西藏历史过程中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在贯彻这一战略思想中采取的具体民族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的措施,以及外交、军事、政治斗争的策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做好今天的西藏工作和民族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永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和平解放西藏的伟大实践,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参考文献】 1、《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 3、《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1949-1966)》,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5、《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15册),民族出版社出版。 6、《西藏大事记》,民族出版社1959年版。 7、《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记录·西藏卷》,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8、《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