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开放时代》 李望一 参加讨论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为富起来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没有站起来,就不可能有富起来。这是被事实证明了的伟大真理。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当处于重大历史关头,都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问题。“文革”结束后,就是一个历史关头,党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老路,象“两个凡是”就是这样的路;另一条是“邪路”,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路;再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开辟一条中国发展的新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富起来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从提出这一思想法宝开始的。他在马克思主义精髓这个问题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打破了教条主义与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深化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它是富起来的思想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根本道路。
    19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相比较,中国改革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国际普遍承认的成功经验,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式的市场化改革模式”。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之后,小平同志就逐步明确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他说: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他又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注:《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的谈话;)。开放与改革在这里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为了防止开放以后人们产生疑虑,小平多次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强调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内不能变,21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上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就决定中国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要先试验,后推广,通过改革试点,总结改革经验,再逐步向其它领域和地区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中国改革20多年来,从地区上表现为若干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再推广到其它地区;从经济领域的农村改革起步,再推广到城市工业企业,进而推动其它领域改革的进程,就是这种改革思想的体现。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对过去经济管理体制弊端的正确分析,开始提出改革任务,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很快取得成效;1984年我们党又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设想;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等重大理论上作了进一步发展等等。中国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在改革一开始就提出的改革方针的结果。他说“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注:邓小平:《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注意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度。由我们改革的性质、目标所决定,中国改革时期或者说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时期内,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20多年来的改革过程,我们比较注意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改革要为发展服务,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注重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人民的承受度等。邓小平同志对其早有预见。他一再强调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改革,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6页;)“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是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4页;)在开放过程中难免有各种矛盾出现,这些矛盾的解决道路只有一条--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只有靠发展来解决。大发展大解决、小发展小解决、零发展零解决、负增长要翻车。
    3、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为富起来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强国梦想,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从改革开放20余年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从1979年到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解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用占世界7%的土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
    4、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富起来的转折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思考曲折的原因。而我国从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经济发展缓慢,加之“文革”对国民经济的极大破坏。这种状况,迫使共产党人冷静下来,对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未来进行严肃的思考。作为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以唯物主义精神,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失误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平反冤假错案,把颠倒了的事实重新颠倒过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