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开放时代》 李望一 参加讨论

5、确立分三步走翻两番是富起来的初步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什么?邓小平立足中国现实,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新目标。第一步,从1980年起用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来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标已经实现,第三步的任务还很艰巨;但经过全国人民的扎实工作,也一定能够实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的伟大遗愿,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已经向世人发出了进军的号令。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6、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是富起来的关键。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左”的观念的束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在建国初期,我们逐步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地说,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体制中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后来又把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来加以反对。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先后十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等等。据此,十四大才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了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它是我们今天比较富裕的关键。
    7、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富起来的环境。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断。从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初,我们国内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要准备打仗”进行的,结果延误了经济发展的良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对时代的主题重新审视、重新估量和重新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精辟论断。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它既为我们党的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又为我们卓有成效地处理国际问题、进行国际交流、发挥国际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富起来的必不可少的环境。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未来、强起来
    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昂首挺胸“站起来”的理论;那么,可以说,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的邓小平理论就是指引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富起来”的理论。我们还可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带领中国人民走科教兴国开创未来“强起来”的道路更是艰巨的。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要强大,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科教兴国之路。
    1、实施科教兴农是强起来、开创未来的重中之重。我国有两个重中之重,一个是国有企业;另一个是农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多年来,由于科技含量低等种种原因,农业增产但农民不增收,有的农民甚至纯农收入是负增长;农村的交通、通信、供电、市场等方面还很落后;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不合理;农民的负担还很重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农业落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的强大是不全面的。要使农业这个重中之重的基础稳定,要使中国更快地强大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科技的投入,用科技这个孵化器,催生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在国际上,以色列的科技农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国内,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科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解决农民的温饱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设》中指出“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这一论述只是一个要求和希望,要使这一个要求和希望变成现实,就必须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之路。
    2、实施科教兴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略是强起来、开创未来的关键。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世纪,目前可以看到和可以预见的问题和难点就有: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内涵,每一句话都要认真落实,每一句话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困难重重;人口增加和就业的压力;生态环境和就业环境极为严峻;自然资源不足和能源供应短缺;城市化的迫切性和实现城市化的艰巨性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将取决于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注:《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第1版;)他还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注: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第1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我们讲的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也是强国和开创未未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