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是怎样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2)
罗斯福面对丘吉尔的政治困境和北非英军的惨败,不得不把“思路从法国西北部转到地中海”,[27]由于“政治上的考虑占了上风”,同时考虑到“大铁锤”计划得不到英国的合作亦难于实施,因此他只好于1942年7月24日作出让步性的最后决定:“赞成在1942年发动北非作战行动。”[28] 这样,丘吉尔终于用“体操家”取代了“大铁锤”,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被搁下了。1942年11月8日,代号改称为“火炬”计划的英美联军西北非登陆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三 随着英美联军“火炬”登陆行动的成功,关于北非战场胜利后盟军将在何时何地展开对德作战的问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苏美英三国都在思考这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美英商定在1943年1月举行“卡萨布兰卡会议,”并邀请斯大林出席。斯大林由于战事繁忙而不能与会,但在会前和会后,他都致电罗斯福和丘吉尔,特别敦促他们遵守诺言,尽早在1943年春天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29]会前,美国方面也提出必须做好1943年春在北法登陆的准备工作。惟有丘吉尔另有打算,他要在巴尔干地区开辟一个新战场,以取代西欧第二战场。 还在1942年11月下旬和12月初,丘吉尔就提出了两份“备忘录”,具体提出:北非战役胜利后,盟军的首要进攻目标是西西里和意大利,第二个进攻目标是地中海东部,利用土耳其来开辟巴尔干新战场。[30]此后,他就一步一步朝着开辟巴尔干战场走去。在1943年1月14至24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丘吉尔针对美国方面提出的1943年春在法国北部布勒斯特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主张,明确声称:“既然能够转地中海这个鳄鱼的下腹部进攻,为什么又要在布勒斯特把脑袋送进鳄鱼的嘴里?”[31]因此他坚决主张,北非战役结束后,应该乘胜进攻西西里。尽管美国方面有人激烈反对,但由于其本身意见不尽一致(美方有人因不满丘吉尔固执己见,便主张美国作战重点转向太平洋战场),而英国方面却高度一致,结果会议作出了进攻西西里的决定,而回避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这样,丘吉尔朝开辟巴尔干战场迈进了第一步。 1943年5月12至25日,英美举行华盛顿会议,丘吉尔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主张“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意大利”。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对卡萨布兰卡会议没有解决第二战场问题的强烈不满,因而坚持主张要做好北法登陆的准备工作。结果,会议作出了一个折衷性决定:(一)1944年5月1日前做好北法登陆的准备(代号改称“霸王”);(二)进攻西西里,消灭意大利。这后一点表明,丘吉尔又朝开辟巴尔干战场迈出了第二步。 华盛顿会议期间,即5月15日,北非战役已取得彻底胜利,德意联军被赶出非洲,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已经提上了日程。7~9月间,英美联军攻占了西西里岛,并攻进了意大利南部。丘吉尔抓住这个时机,在英美魁北克会议上(1943年8月14至24日),进一步明确主张:盟军应该沿地中海北部和东北部推进,开辟巴尔干战场。这是丘吉尔朝开辟巴尔干战场迈出的第三步。但这次遭到美国的正面否定,连一向采取超然态度的罗斯福总统,也忍不住表示:“本人反对在巴尔干采取任何行动。”[32] 然而,丘吉尔并不罢休,会后他宣称:即使美国不同意,英国也要采取“单独行动”。[33]9月3日,意大利巴多里奥新政府(1943年7月25日推翻墨索里尼后组织的政府)向盟军投降。此事进一步刺激了丘吉尔开辟巴尔干战场的欲望,他立即授权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拟订了一份“巴尔干作战方案”,其基本精神是:由于苏联红军的成就、意大利的投降、土耳其可能参战等各种重要因素的出现,必须改变把西欧作为第二战场的决定,应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沿岸建立前沿阵地,粉碎德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反抗;即使巴尔干战场的军事行动会拖延“霸王”行动所需军队和物资向英国调运,也应该这样做。[34]由此可见,丘吉尔要不顾一切地开辟巴尔干战场了。1943年9月下旬,丘吉尔派英军在爱琴海的勒罗斯岛等几个岛屿登陆,还想占领罗得岛,直接进军巴尔干。这次行动不久受挫,他便于10月7日致电罗斯福,请求他派美军支援,企图拖美国下水。丘吉尔没有想到,他的这次蛮干行动触怒了罗斯福。10月8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严厉指出:英国“如此调动兵力、装备,定将危及所订计划中的‘霸王’战役之实施,实属不能容许!”[35]并拒绝派军支援。丘吉尔的蛮干行动以失败告终。 巴尔干是多山地区,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大规模作战,且远离德国本土,难于达到早日摧毁德国法西斯的目的。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巴尔干作战方案”并不可取。丘吉尔为何如此热衷于开辟巴尔干战场呢?从丘吉尔一贯坚持英国利益至上和顽固敌视共产主义的立场来看,显然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政治战略超过军事战略。特别是随着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苏联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丘吉尔的政略意图就愈益明显。概括起来,他的政略意图有三:第一,扩大英国势力范围,进一步巩固它在北非和地中海一带的利益和地位;第二,先于苏联进入巴尔干,乘势向中欧地区推进,阻止苏联红军进入这些地区,可以防止“巴尔干共产化,或者还有意大利共产化”;[36]第三,为战后安排欧洲问题造成有利地位。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西方已经认识到:“俄国在欧洲的战后地位将是一个占优势的地位。德国战败后,欧洲将没有力量可与它的巨大军事力量相抗衡。”[37]因此,丘吉尔极力要在巴尔干地区造成一个与苏联对峙的局面,以便英国在战后欧洲的均势中得到好处。正如艾森豪威尔指出:丘吉尔的出发点是,“对于建立战后的持久和平来说,西方盟国在巴尔干有强大兵力,比俄国军队占领这个地区更加有利”。[38]正因丘吉尔有如此重大的政略意图,他才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而反对开辟西欧第二战场。 丘吉尔为了实现其政略意图,确实也是煞费苦心的。他除了从正面一步一步提出自己的主张,企图将英美军队的主攻方向引向巴尔干地区,并别有用心地把巴尔干战场说成是第二战场外,还用危言耸听的手法,力劝美国放弃“霸王”行动,企图取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他一再强调,英吉利海峡是“难对付的水域”,“我们必须慎重,不要让美英两国青年的鲜血染红海水,或者让他们的尸体阻塞海滨!”[39]直到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前夕,英美双方在开罗会晤时,丘吉尔还唠唠叨叨地对美国人说:“霸王”作战行动,“不应当成为‘暴君’,以致把地中海的一切其他行动都加以排斥。”[40]很显然,他仍然死抱着“巴尔干方案”不放。但是,在苏美英三国首脑德兰黑会议上,由于斯大林毫不客气地指责丘吉尔对“霸王”行动缺乏诚意,罗斯福又明确表示:必须“把‘霸王’行动的事宜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41]丘吉尔才无可奈何地表示:“英国将竭尽一切力量渡过海峡歼灭德国人。”[42]德黑兰会议最终确定:盟军将在1944年5月1日实施“霸王”计划,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尽管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没能实现,他想取消“霸王”计划的图谋也没有得逞,但由于他极力坚持并实行了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的主张,仍然拖延了“围捕”(后改称“霸王”)计划的如期实施,致使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又被整整推迟了一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丘吉尔是拖延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的关键人物。 注释: [1][29]《1941年~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0~22页;第2卷,第44页,第1卷,第95页。 [2][4][5][7][8][10][19][20][23][26][33]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卷,第575~576、711;887、887、372、643~644、691、第4卷,第475、499、501、645~646页;第5卷,第55页。 [3]〔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1页。 [6]巴特勒尔:《大战略》,莫斯科1959年俄文版,第529页。 [9][15][18][21][22][28][37][40][41][42]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上册,第429页、417页;下册,第124、173、163、212、388、420~421、437、436页。 [11]〔法〕安德烈·莫鲁瓦:《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3页。 [12]参见约翰·艾森豪威尔:《从珍珠港到诺曼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431页。 [13][14][17][27]约翰·艾森豪威尔:同上书,第17、26、73、112页。 [16][31]科瓦尔:《他们想窃取我们的胜利果实》,基辅1964年俄文版,第116、243页。 [24]特鲁汉诺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对外政策》,莫斯科1965年俄文版,第309页。 [25]威豪·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93页。 [30]参见〔苏〕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4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88页;丘吉尔:上引书,第4卷,第1033页。 [32]莫·梅特洛夫:《从卡萨布兰卡到“霸王”战役》,莫斯科1964年俄文版,第278页。 [34]约翰·厄曼:《伟大的战略》,莫斯科1958年俄文版,第138~140页。 [35]戈尼昂斯基:上引书,第412页。 [36][38]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360、360~361页。 [39]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21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