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国际局势的变动和三线建设的决策与实施(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纪桥》 董颖 参加讨论

二、对三线建设的思考
    三线建设是我国基本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从国防上看,它为我国抵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战争没爆发而否定三线建设。正如江泽民1991年4月视察三线建设重点工程时所说,从当前国际形势看,特别是海湾战争以后,我们对三线建设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认识。从经济上看,三线建设奠定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改善了西部地区落后状况,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三线建设期间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科技状况,我们现在开发西部地区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从当前国内形势看,特别是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决策以后,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更应当有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是在特定国际环境下作出的决策,而且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等人利用职权推行“左”的做法,造成了三线建设部署上的一些失误和实施上的相当损失。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要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60年代,尽管在军事上有遭受侵略威胁一面,但不应夸大也不应过火。而整个六七十年代,我们对国际局势的看法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对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现实性、紧迫性作了夸大的估计,提出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常规战争、打核大战。从对战争与和平这一判断出发,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把备战放在第一位而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7页。)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面对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他说:“过去我们曾对战争有较大忧虑。70年代以后,我们改变了观点,发展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注:《人民日报》1985年5月16日。)这一科学判断为我们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第二,要善于把握历史机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抓住了这一时机,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也本应审时度势,利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优势,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加快沿海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但是,由于当时把国际局势特别是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以至于在实践上一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视而不见,关起门来搞建设;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布局上出现重大失误,把过多资金投入到三线地区而放弃了东南沿海等发展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使我国经济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失之交臂。
    第三,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全盘规划,兼顾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三线建设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当客观条件允许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内地或边远地区推进生产技术,全面开发一些地区是必要的。但是事先应有一个统筹全局的把握和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不能以牺牲发达地区大幅度的增长为代价换取落后地区微小的增长,更不应该不进行可行性论证就一哄而上、盲目从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