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人崇佛,所以,有辽一代二百余年间,契丹辽国境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诚如一些辽代石刻资料所言,“三教并化,皇国崇乎至道,则梵刹之制布域中矣。”① “故今昔相沿,历朝所尚,城山胜处,列刹交望矣。”② 在众多的辽代寺院中,有很多大型寺院,殿宇耸立,规模宏巨,不仅其本身占地面积之大、之广,而且,它们所拥有的寺田的数量,也绝不可小视。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寺田之多寡,是衡量寺院经济是否发达的首要条件,辽代亦然。以往,辽史学界基本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辽代寺院经济非常发达,依据之一,就是辽代寺院拥有大量的寺田。③ 但是,基于文献史料稀缺之缘故,具体到辽代寺田的一些细况,特别是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辽代寺田契约文书及其规定,辽代寺院庄园“二税户”是否真的双重纳税,以及辽代寺院园林的种植状况,等等,探讨得还不够细致和深入。笔者不揣浅陋,钩沉20世纪以来发现的辽代石刻资料,拟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冀望能对今后辽代寺院经济的更加深入研究,有所启迪和推动。 一、寺田之来源 辽代寺院田地之来源,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传承于前朝所占有者;二是辽代社会各阶层俗家佛教信徒向寺院捐施者;三是由寺院自己出资购买者。 首先,在契丹辽国境内,尤其是在南部的燕云地区,遗有大量隋唐、五代时期的旧有寺院。在这些寺院中,便有大量隋唐五代时期寺田同时流转、传承至辽代,成为辽代寺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自唐代中期开始,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由于政局的不稳,统治者争相佞佛,于是,大量的土地流入寺院。如《旧唐书·王缙传》即载,唐代宗执政期间,“凡京畿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④ 到唐代后期,一座普通寺院的庄园可占地数十顷,大的寺院庄园寺田竟达数百顷。⑤ 典型者,如范阳白带山的云居寺,为刻藏石经之需要,始建于北齐至隋大业年间。至唐代,云居寺香火更旺,佛教信徒们经常捐施土地、财物入寺。《全唐文》卷353引王守泰《记山顶石浮图后》即云:唐中宗的女儿金仙长公主,即曾将其食封范阳县上垡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全部施给云居寺,“永充供给”。契丹辽朝建立后,云居寺又成为辽代燕云地区的名寺之一,寺庄田土继增,刻石藏经不辍。⑥ 再如辽代南京道渔阳西北的盘山感化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旧号元宫”,后改称“感化寺”。该寺历经隋唐五代至辽,数百年间,不断修葺扩展,规模宏大,亦为辽代燕云地区著名寺院。据乾统七年(1107)的《上方感化寺碑》记载,该寺亦有从前朝流转、传承下来的寺庄及大量寺田、园林:“以其创始以来,占籍斯广,野有良田百余顷,园有甘栗万余株,清泉茂林,半在疆域。”该寺在三河县北乡还有一座传承于前朝的寺庄,“辟地三十顷,间艺麦千亩,皆原隰沃壤,可谓上腴。”⑦ 其次,据辽代石刻资料记载,辽朝的俗家佛教信徒经常向寺院大量捐施土地。比如有皇帝捐施的土地。刻于天祚朝的《重修觉山寺碑记》即云:辽道宗耶律洪基曾向觉山寺“赐山田五处,计一百四十余顷,为岁时寺众香火赡养之资,地之兴复大倍于昔”。⑧ 有公主捐施的土地。如天祚朝初年所刻《燕京大昊天寺传菩萨戒故妙行大师遗行碑铭》即载:“道宗清宁五年,秦越大长公主舍棠阴坊第为寺,土百顷。”⑨ 还有官贵人士捐施的土地。如咸雍八年(1072)的《创建静安寺碑铭》记载,契丹大横帐兰陵郡夫人萧氏(知涿州军州事耶律昌允妻),在捐资建寺的同时,亦向寺院“施地三千顷,……人五十户,牛五十头,马四十匹,以为供亿之本。”。⑩ 除崇佛的上层官贵人士外,辽代也有下层信教民众向寺院捐施土地。如道宗朝南京道析津府良乡县绣户张义绚夫妇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曾捐舍家资助佛,其中即“将县北公村别野一所,田土园林约近陆柒顷”,全部捐给了寺院。(11) 第三,辽代的寺院还经常自己出资从民间有田者手中购买土地,以扩大寺田的占有量。如咸雍元年(1065)的《弥勒邑特建起院碑》即载:“清宁七年,买徐员外地,遂为归义寺”。(12) 通过继承前朝旧寺之土地和获得当朝俗家佛教信徒大量的捐施,以及自己出资购买,使得大量的良田沃土,流进了寺院,划归于寺庄,辽代寺院已成了大量耕地的所有者。一些石刻资料形象而具体地描述了辽代寺院大量占有寺田的情形。如大安九年(1093)的《景州陈宫山观鸡寺碑铭》即载,该寺“广庄土逮三千亩,……增山林百余数顷,树果木七千余株”。(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