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求强、求富到人的现代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王海光 参加讨论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兴起“赶超”的浪潮,对推动中国“大跃进”运动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1957年11月的莫斯科会议,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社会主义在向上发展,而帝国主义却在衰退”的基本估计。苏联刚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会上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毛泽东受其鼓舞,宣布说中国要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把“钢”作为工业化的赶超基准,这是把现代化粗陋地指标化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更大范围“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为工业化提供无偿的人力物力资源。以“钢”为中心的赶超战略的实施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使工业化赶超战略变成为强迫命令和群众运动的混合物。对从苏联移植来的体制框架不仅未能克服其体制中的弊端,反而更有所发展,经济运行混乱无章。大跃进的高指标、共产风,严重伤害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问题更为突出了。60年代的调整,对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补,在规范化方面有所进展,但还没有跳出旧体制的框架。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以平均主义为导向,人为限制社会分工的“五七道路”,执行的是一条“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战略。其特点是社会生活完全靠政治驱动,突出强调“反修防修”政治意义和“准备打仗”的迫切性,“思想革命化”的作用甚至夸大到了“精神万能”的程度。这是一条以否定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以“突出政治”为中心,以“大批促大干”为动力,以政治运动方式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以片面的“以粮为纲”、“以钢为纲”为经济指导方针的发展战略。勿庸置疑,这条发展道路已经和现代化所规定的社会分工协作日益复杂的基本要求完全背道而驰了,这种以思想革命化为发展动力的精神驱动型现代化赶超战略走到了尽头。
    三、求富意识下的制度创新和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制定
    中国过去几十年一直张扬不止的求强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世界战争假设基础上的民族防御意识。它所表达的工业化要求,实际上是一种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军工体系。国家民族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经济力的竞争,这不是钢铁吨数所能代表的。没有民富的国强,绝无能力真正立足于世界。在重开国门之后,面对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切实感到了自闭于国际社会之外造成的中华民族发展危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彻底改革过去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从国情出发,在进入世界全球化潮流中发展自己。改革和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双轮驱动。
    邓小平牢牢地把握中国的根本问题是生产力的不发展,在改革伊始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略,特别强调生产力标准,一切从现实的国情实际出发,允许看,不争论,大胆试验,以人民得不得实惠、生产力有没有发展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是以求富为鲜明特征的改革路线。它冲破了来自意识形态的重重桎梏,为中国的现代化打开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改革首先从体制障碍最少的农村开始突破,“包产到户”的制度创新,调动起了农民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就。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党的富民政策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经验依据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城镇中,为解决就业压力,国家放开搞活的政策,个体、私营和集体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很快与国有经济形成鼎足之势。随后,改革全面开花,形成了中国改革大潮的轰鸣。
    中国的改革开放,简言之,就是在进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全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力和科技力的发展竞争。邓小平审时度势,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3],为中国的现代化做了正确的历史定位。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改革所表达的求富意识,正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应有之义。求富惠民的制度创新,促进了农村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非国有经济成份的发展,发育了市场经济,释放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充沛动力,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多种经济成份的迅速成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单一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激励机制,奠定了中国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多重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彻底纠正了过去急于求成、盲目赶超的战略失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三步走”的制定,勾勒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有了科学的计量模式,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有久远的影响力。
    四、“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意识和中国全面均衡发展战略的制定
    改革是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连续性的深化过程。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一旦全面启动起来,有着强烈的冲力,各种矛盾也表现得非常集中。正是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充分暴露,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发展思路,科学地全面规划长期的战略布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一些更为全局性的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所需的制度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两种体制的冲突带有日益无法兼容的特点。当前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的腐败现象和社会分配不公,正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集中体现,这是当前能诱发各种严重的社会冲突的一个结症。二是在急于发展经济的短期利益驱动下,对环境和文化的重要性有所忽视。这些问题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完全表现出来了,从而把对现代化的认识提到了“以人为本”的理性层面。
    中共十五大标志着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性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五大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跨世纪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其中最重要内容的是实现两个转变和实施两个战略。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中国经过50年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最伟大的成果,是对现代化丰富内涵深刻体认的科学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