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倒退现象(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晋阳学刊》 李桂海 参加讨论

二历史倒退的机制与作用
    历史倒退的原因,大体说来有两种:一种是结构性的倒退,另一种是外力性的倒退。
    结构性的倒退是一种内部机制性的倒退,由于它是社会结构的原因所造成的,故这种倒退持续的时间较久,影响较大,消除倒退的原因也比较困难,会导致长时间的社会发展停滞。
    在我国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后期,大多会出现这种结构性的倒退。比如西汉昭帝、宣帝时,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已经有所显现,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是统治者上层的专权与斗争加剧,结果导致专权者不断地非常规律性的转移;元帝、成帝之后,社会的机制既无法制止外戚、宦官的专权,又无法缓解社会日益激化的矛盾,结构性的倒退已更其明显。
    在结构性倒退出现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往往会比较清楚地认识它的存在和威胁,因而提出各种改革的方案和挽救措施。但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必须从解决和重建新的结构入手,而对旧结构的破坏和新结构的建立,必将涉及一大批在结构中占据优势的既得利益者,结果任何改革都会受到结构性的抵抗而失败。如,哀帝时大司马师丹曾提出限制占有土地和奴婢的建议,想通过调整结构的利益来减缓矛盾,结果遭到反对而被搁置;夏贺良向哀帝提出改元易号再受命于天、以更新结构的外貌,从而遮盖结构矛盾的办法,虽为哀帝接受但因不能解决结构内在的矛盾,所以也失败了;此后,王莽以外戚专政,并在篡权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由于涉及结构的核心问题,在结构情性力量的反对和抵制下,最后也失败了。这说明,出现结构性倒退的时候,依靠结构内部的改革力量,常常无法解决结构的倒退问题。
    解决结构性倒退的力量,常常又来自结构的基层和外部。比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末期,常常出现结构性的倒退。其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往往由于因结构性的阻力和反抗而收效甚微。惟有依靠基层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政权的进入,对结构经过猛力的冲击后,才能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
    外力性的倒退则是由于天灾人祸而造成,它主要不是因结构内部机制而引发,只是结构外的力量对结构影响的结果。
    从中国历史上看,这种外力从天灾上说,主要是水灾、旱灾和蝗虫;从人祸上说,主要是最高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天灾和人祸常常会同时出现,交替发生,因而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历史倒退。
    比如,东汉和帝以后,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皇帝也成为他们手中的玩物。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造成了两次“党锢之祸”,导致了统治集团的更加腐败。这时又连年灾荒,造成大批农民脱离土地,四处逃亡。仅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郡国,遭受严重的蝗灾和水灾,到处是灾民,饿殍相枕于路,连京师洛阳都遍布灾民。
    东汉后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停滞和倒退,是天灾人祸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统治者不那么腐败,本可以采取一些赈灾的调节措施以减轻天灾的破坏;同样,如果天灾不那么普遍和持续较久,统治者的腐败也不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那么大的破坏。还是天灾人祸交互作用的结果,才造成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大倒退、积累了那么多的矛盾,最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最高统治者的腐败,当然不仅仅是一种结构的外力因素,它也是一种结构性的结果,因为封建结构必然会产生腐败的统治者。但是封建结构也可以产生比较开明的统治者,从结构的机制来说,它也为开明统治者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也并不是结构的原因造成的,它有很多偶然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多数是外力性的,因而也可以将它归入外力性倒退的触发原因之列。
    结构性的倒退一般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封建结构通过自身的调节,很难恢复到倒退前的发展水平,它往往要经过对结构破坏性的打击,使旧的结构部分瓦解后,在重建新结构的过程中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而外力性的倒退,却常常是可逆转的。天灾如果过去,社会的倒退也就会随而停止并得到恢复和发展;人祸如果被去掉,如一个腐败无能的皇帝被更换,也可能出现停止倒退,恢复发展的所谓“中兴”局面。可是如果结构倒退与外力性倒退重叠或连接发生,那就不但是不可逆转的,恢复前进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就会出现一整段的倒退和萧条时期。这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特点。
    结构性的倒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层的,它不但会影响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会影响以后长时间历史发展的方向。如果没有明末清初发生的结构倒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会那么艰难,中国也可能不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结构性的倒退,才使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发展是那么完善和强有力。
    外力性的倒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一般是浅层次的,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它常常是与结构性的倒退共生或重叠出现的,这样就更加深了结构性倒退对历史发展的深层影响,使中国历史的某些侧面在发展进程中一再出现断层和低谷,造成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中国封建结构惰性因素很强,结构的自调能力差,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结构性的倒退经常反复出现。而每一次这种倒退的出现,都会引起结构的大规模震荡和破坏,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破坏型的倒退最为普遍和常见。当社会结构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历史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和倒退的状态时,新的历史画卷常常会随后出现和展开,从而开始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盛世”,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盛世”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不是改变和调节封建结构中的某些惰性和落后的环节,建立能够充分调动结构内部活力因素的机制,使“盛世”产生的某些新的因素成长和积累下来,而是随着“盛世”的产生,反而强化了某些惰性和落后的因素,如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扩大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势力,加强对生产者经济上的剥削等,从而又增强了结构性倒退的因素,使历史的发展一而再的循环反复,几千年也未能突破封建的巢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