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河南大学对殷墟科学发掘的贡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郭胜强 参加讨论

从1928年至1934年,董作宾共参加了8次殷墟发掘,其中第一、五、九次均由他亲自主持。他对殷墟科学发掘的贡献,特别是开创之功是显而易见的。第九次发掘结束后,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发掘资料和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上,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公布了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大部分材料。同时,根据新获得的资料进行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为甲骨文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时期”(注: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他还进行了甲骨文例、甲骨文的缀合复原、校重辨伪等一系列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提高了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更便于人们认识和掌握甲骨文。董作宾用近代考古学方法全面整理研究甲骨文,意义重大,他“建立了甲骨学的科学研究体系,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注: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34年10月至1935年12月,马非百、石璋如、尹达参加了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主持的殷墟第十、十一、十二次发掘。这是被后来的学者划分为科学发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发掘规模宏大,采用了新技术,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发掘水平,取得了辉煌的发掘成果”(注:杨宝成:《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殷墟发掘概述》,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老一代考古学家李光宇、王湘、高去寻、夏鼐、王建勋、李景聃等都分别参加了这几次发掘。地点在侯家庄西北岗,发掘总面积20600平方米,发掘了11座大墓和1200余座小墓和祭祀坑。
    由于工程浩大,参加人员众多。第十二次发掘中仅雇用民工就多达500余人,发掘中采取了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办法。在梁思永统一主持下,石璋如、尹达等分别负责一座大墓的发掘。1988年10月,在安阳召开的纪念殷墟科学发掘60年座谈会上,当时还健在的胡厚宣先生曾回忆当年情况,说他与石璋如等人被称作史语所“年轻十兄弟”。在梁思永先生指导下,他们分别主持各座大墓的发掘。大家通力协作,认真清理,准确判断,遇到问题就在一起切磋研究,交换意见,促进了科学发掘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注:纪念殷墟科学发掘60年座谈会胡厚宣发言记录。)。李济先生也曾对第十次发掘的参加者和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在这次发掘中,协助梁的是五位富有经验的年青考古工作者:石璋如、刘燿(尹达)、祁延霈、胡富林(胡厚宣)和尹焕章。这几位在田野技术上经过良好的训练,对竭力找到墓地的确切地点信心十足。他们成功地找到了墓地的位置--侯家庄村西北一处微凸的土岗,本地人称西北岗。”(注:李济:《安阳》(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西北岗发掘收获丰富,不仅获得了大量精美的青铜、陶、玉石、骨角等器物,更主要的是找到了殷王陵,并基本搞清了殷王陵的布局和殷代墓制,初步揭示了殷代人殉人祭制度,为进一步研究殷墟和殷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以尹达主持发掘的1001号大墓为例,该墓南北走向带四条大墓道,呈亚字形,有东西两耳室。墓室口大底小,自墓口至底深10.5米,墓室上口南北长18.9米,东西带耳室长21.3米。四条墓道呈坡状通墓底,南墓道长30.7米。墓底分布有9个小坑,每坑内埋一人一犬一戈。墓底和四壁铺嵌柏木板,由残留的木板痕迹得知,木板雕刻花纹,涂成红色并镶有兽牙。此墓在古代、近代多次被盗掘,随葬品所剩无几,但还残存一些青铜礼器、玉石器、骨角器及金叶等物,制作异常精美。墓中殉人极多,在墓室内有21人,墓道内有136人,在大墓东侧殉埋有68人,总计225人。
    1936年3月至1937年3月,石璋如又参加了殷墟第三阶段的发掘,即在小屯村北的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这一阶段的发掘,开始采用‘平翻法’即探方发掘法,发掘中注意建筑基址的遗留及其平面布局关系”(注:杨宝成:《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殷墟发掘概述》,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是殷墟考古最科学、最彻底的方法,使地下面貌一目了然,因而有许多空前的发现。
    石璋如先生从1931年由一个实习生开始参加殷墟发掘,此后数年之间从未间断,在老一代参加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中,他参加次数最多,共达12次。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在这一阶段发掘中,他已成为发掘团的负责人。
    在郭宝钧、石璋如主持的第十三次发掘中,开10米×10米的探方47个,面积共4700平方米。这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YH127坑甲骨文的发现。此坑位于王室宫殿乙区的西侧,坑深6米、直径1.4米,其上有三个不同时期的灰坑和一座殷墓。坑内甲骨彼此叠压,相互枕藉,经清理共达17096片。在甲骨堆中,发现一卷曲而侧置的人骨架紧靠坑的北壁,显然这是当时的甲骨管理人员。学者们认为,YH127坑的甲骨是有意的存放,这是中国最早的档案库。YH127坑甲骨的出土引起轰动,当时为了安全,派出了保安队警卫排守护发掘现场,后又将整个坑内遗物起运至南京,在室内进行清理。“YH127坑的发现,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大量新资料和重要现象,在甲骨文研究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注: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36年9月,梁思永和石璋如主持了第十四次发掘,开探方60个,面积3950平方米。发现板筑基址26处、灰坑122个、墓葬和祭祀坑132座,出土一批精致的青铜礼器、玉石器及大量的陶器、青铜工具和兵器。
    1937年3月,石璋如主持了殷墟第十五次发掘,历时64天,开探方37个,面积3700平方米。发现夯土基址20处,窖穴220个,祭祀坑和小墓103座。出土甲骨文599片,以及一批青铜器、白陶器、玉石器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