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 马小泉 参加讨论
8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社会政治变革,80年来中外学界也一直热切关注着这一研究课题。为了总结成果,交流心得,推进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于1991年10月15-19日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武汉联合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韩国、美国的学者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99篇。讨论会以“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为主题,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辛亥革命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这次讨论会更侧重于从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来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有的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它以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超越先前的进步社会运动,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民主革命准备阶段,使之入于正轨。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走出中世纪、踏上近代化路程的重要步伐。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初年,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由革命和改良两部车头在不同的轨道上向前牵引着。但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两部车头在不同的轨道上终于还是走到一起来了。在中国,民主共和是历史的选择。有的学者提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军事、政治方面;二是社会方面。前一方面成功地推翻了有二千年历史的皇朝专制政治,建立了共和政府;后一方面的变动虽然缓慢,但确在进行;如思想上价值尺度的转变、知识的普及、教育的进步、产业的发达等。还有学者从“分散”与“整合”这一新的思维取向,深化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指出从晚清到本世纪20年代,是中国社会分散与整合两种态势并存、两种路向的统一力量较量和消长的时期。远在辛亥革命发生之前,中国社会已处于高度分散化之中,统一只是徒具形式。并非是辛亥革命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分散乃至分裂,相反,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克服地方主义和分散化倾向,为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国家做出了多种努力。
    海峡两岸学者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抑或“全民革命”的讨论虽已相当深入,会上仍有学者对此表示关注,认为革命派的阶级属性与革命运动的性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主要应看是什么阶级提供了革命的基本力量,体现了阶级的支持和参与;后者主要看革命的纲领及其实际效果体现了哪个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要求,革命党人的阶级属性是什么。依此,革命党人所肩负和履行的无疑是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在终极意义上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有的学者主张从大范围、长时段重新审视辛亥革命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有的学者强调,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拓宽,更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辛亥革命作为中华民族觉醒的丰碑将永载史册。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早在10年前即有学者呼吁,要加强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环境的研究,惟此才能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出发,科学地说明辛亥革命的全局,说明当时整个的中国。这已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反响,并且成为这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
    有的学者首先考察了人们较少留意的自然环境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指出辛亥革命前10年,中国大地上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的震荡,成为促进革命形势渐趋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1911年遍及沿江沿海10余省的大水灾,更成为诱发辛亥革命运动的直接导因。
    近代中国社会的震荡,更突出地表现在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新的社会力量逐渐形成,从而严重地削弱和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有的学者考察了清末庞大的游民社会及其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正面和负面作用,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由于同帮会的既有社会联系,在其从事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中,必然会依靠游民社会的力量,但又无法克服这一阶层固有的劣根性。有的分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说明20世纪初年士大夫阶层开始了一个自我否定的异化过程,随着这根封建统治支柱的动摇,它所支撑着的封建专制统治也必然随之崩塌。有的学者考察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认为辛亥前后自然经济的解体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家庭变动的社会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群体的出现及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是家庭变动的思想根源。
    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悟的社会群体,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会上有些学者分别探讨了留学日本、留学欧美和国内学堂的学生以及辛亥时期的女知识分子。有的通过考察留日学生的留学动机、留学期间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分析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革命时表现出的互相矛盾的两种性格:积极与软弱,前进与反动。有的认为,留学欧美的学生人数虽少,思想发展很不平衡,但他们与留日学生一样,同辛亥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有的学者强调,关于辛亥革命与学生的关系,以往多注重于留学生,其实,为数300万之众的国内学生也是革命党的重要社会基础,他们的启蒙宣传和爱国民主运动,客观上一直为革命创造条件,并日趋紧密地与武装起义协调并进,成为反清第二战线。学生与革命党的直接关系,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方面,又是革命运动的有机成分。有的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女知识分子的崛起,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解放运动形成高潮的鲜明标志。参加同盟会的大约200名女子,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她们为革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显示了她们的觉醒和力量,但她们的价值与作用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有些学者还探讨了清末的防军、八旗驻防以及江南农村社会等课题。以上这些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辛亥革命,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和变革趋势。
    三、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对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探讨,也有人引人注目的成绩。有的学者着重分析了清末新政在经济和政治关系上的矛盾,指出辛亥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这对儿日益尖锐的矛盾。有的学者从清末第二次出洋考察这一事件入手,说明清廷何以确立了日本明治宪政的改革模式,还有学者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断定清末“预备立宪”是一次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宪政改革。所谓政治近代化,具体地说是在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中贯彻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清末宪政改革正是提出了体现政治近代化性质、与封建专制时代不同的东西,它使清末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