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公告》在1945年7月26日晚上9时20分在波茨坦发布,由杜鲁门、蒋介石、丘吉尔签署。《公告》内容共分十三项,其主要者为敦促日本政府按《开罗宣言》之条件"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及充分之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载《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77-78页。又《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23-324页。)关于《公告》签署国的次序问题,杜鲁门写道:"(蒋介石)要我们把他列在上面的三个发起国的政府首脑的名字次序更换一下,他要把他放在英国首相之前,因为这样做会在国内对他有利。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意,公告就作了这项改动。"(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23页。)因此,《波茨坦公告》签署的次序是:杜鲁门、蒋介石、丘吉尔。 由上可见,《波茨坦公告》没有在美、英、苏波茨坦会议上讨论通过,更没有就此"通过一项决议"。 二、苏联是在怎样的情势下"签署"《波茨坦公告》的 《波茨坦公告》的产生与发布既如上述,苏联在公告发布时没有在公告上签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1941年4月13 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以来,苏联与日本之间一直保持着"中立关系"。但与此同时,斯大林和苏联政府一直没有忘记"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后在远东丧失的"权益"。斯大林说:"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军的失败,始终是使人回忆起来,便不胜悲愤填膺。那次失败遗下了我国莫大的污点。我国人民曾相信并期待着总有一天日本会被击败,而这一污点是会被消除。"(注:斯大林:《论伟大卫国战争》,莫斯科外文出版社1951年, 第173页。)因此,苏日之间的矛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将是不可调和的,它隐伏着苏联对日作战的时代必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年11月,在美、英、苏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当罗斯福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时,斯大林"向会议保证,在取得对德战争胜利后,一等到远东苏军力量得到必要的增援,俄国将参加对日战争。"(注:《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1941-1946年》(下)第543页。) 1945年2月11日,在雅尔塔会议上,美(罗斯福)、 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签订《关于日本的协定》,即"雅尔塔秘密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之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建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注:《国际条约集·1945-1947》,第8-9页。) 雅尔塔秘密协定的签订,进一步明确了苏联将在欧洲战争结束二至三个月内参加同盟国对日作战。及至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如果按照雅尔塔秘密协定之规定,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日期可以说已经非常清楚了。然而,由于美国和苏联各有其政治目的与形势的变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日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美国而言,"美国人估计自己手头有足够的部队可以进攻九州,用不着求助于英国和俄国了。"(注:《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下),第964页。)因而如上所述, 美国既没有约请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的讨论,更没有约请苏联签署。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本质上正如杜鲁门所言:"不应该让俄国人在日本享有任何控制权",即美国要独吞战胜日本的果实。 对苏联而言,时至1945年,它一定会参加对日作战,这不仅是履行雅尔塔秘密协定之承诺,更本质的是它不会让美国独吞战胜日本的果实,它要待机"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中丧失之"权益"。因此,实质上,苏联所思考的早已不是是否参加对日作战,而是在什么时候参加对日作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牺牲,最大限度地消耗日美双方在战争中的力量,以达到对日作战的全部目的。于是,苏联尽管早已"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二至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却并没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签署。而日本在得悉苏联未在波茨坦公告上签署则松了一口气,日本认为"日苏中立条约"还有一年期限,尚可敦请苏联调停与英美"终战",并从中讨价还价。正是基于此,在波茨坦只举行过一次的美、英、苏三方参谋长军事谈判会议上,"安东诺夫上将声称苏联军队正在远东集结,为的是准备于8月下半月对日本开始行动。 至于确切的行动日期,他向我们(美国)的军事领袖们说,将取决于同中国方面的谈判何时能圆满结束而定。"(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14页。)"俄国人说,8月下半月,他们将能作好准备进攻满洲日军。 俄国的高级代表安东诺夫将军说,确切的(对日作战)日期取决于当时正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外长和苏联政府的谈判是否获得圆满的结果。"(注:《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下),第967-968页。)"斯大林曾经说过,除非中俄达成协议(指中国完全接受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俄国将不会对日作战。"(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63-364页。)因此, 杜鲁门总统也认为:"俄国的参加(对日)战争大半取决于斯大林和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间协商的结果"(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241页。)。 由上可见,从波茨坦会议直到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掷原子弹前,苏联政府和斯大林不仅没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而且已经非常明确地向美、英、中表明,苏联对日作战的日期不能是雅尔塔秘密协定中规定的欧战结束后的三个月内的8月8日前,而是在8月下半月, 更具体地说,是在"中俄达成协议"之日。 与此同时,1945年6月27日, 以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为团长,成员包括胡世泽、傅秉常、沈鸿烈、钱昌照、张福运、卜道明、刘泽荣、蒋经国等的代表团到达莫斯科,与苏联政府代表团的斯大林、莫洛托夫、洛佐夫斯基、帕甫洛夫等人谈判,以便通过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实现接受雅尔塔秘密协定诸条款,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正式谈判从7月2日开始,共分两个阶段:7 月2 日至12日为第一阶段;8月7日至14日为第二阶段,中国国民政府新任外交部长王世杰参加了第二阶段谈判。由于苏联所提条件苛刻,中国政府代表团难于接受,因而谈判进展缓慢。苏联政府代表团运用苏军对日作战的日期取决于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何时在接受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上签字为条件,压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寸步不让,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之,在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轰炸之前,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所要求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均尚未落实:一、苏联向美英提出"建议",希望美国等盟国公开声明,正式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但这一建议被杜鲁门拒绝了。二、中国国民政府代表还没有在完全接受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上签署。三、苏联政府虽已制定了对日作战计划和大体上完成了对日作战准备,却没有向美英中诸国通报对日作战与加入波茨坦公告签署之具体日期。 然而,突如其来的事件发生了。1945年8月6日上午8 时(东京时间),美国在广岛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实战用的原子弹。紧接着,事先准备好的杜鲁门总统的广播声明发表。声明宣称:"7月26 日在波茨坦发出的最后通牒(指波茨坦公告)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彻底的毁灭。他们的领袖迅速地拒绝了这最后通牒。如果他们现在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自空中而降,……"(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61页。) 广岛原子弹轰炸的空前惨烈与巨大破坏性以及紧接着的杜鲁门的广播声明,对日本是否立即投降和苏联是否提前对日作战,在这一时刻起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 当斯大林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得知美国在广岛使用原子弹和杜鲁门的声明时,敏锐地察觉到日本投降在即,如不立即对日作战,如果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不对日作战,雅尔塔秘密协定中所给予苏联的一切"权益"必将化为乌有,杜鲁门的"不应该让俄国在日本享有任何控制权"的设想便能实现。对此,苏联在对日作战日期上与加入波茨坦公告签署问题上发生了突变。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致电杜鲁门总统,斯大林与他(哈里曼)谈话时曾说:"日本人正在找寻借口成立一个准备投降的政府,他(斯大林)认为原子弹可能就是这个借口。他对原子弹显示出很大的兴趣,并说,这可能意味着战争和侵略的结束。"(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65页。) 莫斯科时间8月8日下午5时(东京时间8月9日零时, 莫斯科与东京的时差为7小时),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比原通知提前3小时。8月7日莫洛托夫通知佐藤将于次日下午8时会见他。佐藤此时正在以急切的心情等待有关苏联政府斡旋日本要求与美英"终战"的消息)。当佐藤到达苏联外交部时,莫洛托夫未等佐藤把礼节性的话说完,便向他宣读苏联对日宣战书,并于远东时间8月9日零时起生效。这就意味着在远东苏军已经投入对日作战。这既是外交上的突然袭击(因为《苏日中立条约》还有一年才满期),也是军事上的突然袭击。 苏联宣布对日作战的理由是,根据联合国宪章,"苏联理应表示它与其他对日作战的大国磋商与合作的意愿,以便共同行动,为世界各国的利益维持和平与安全。"(注:贝尔纳斯:《坦率的话》第209页。转引自《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1941-1946年》(下),第974页。 )苏联对日宣战书中则称:"苏联政府的政策是促进和平,拯救各国人民今后免受新的牺牲与苦难,作为使日本人能免遭德国拒绝无条件投降后所蒙受的危险和破坏的唯一途径,从8月9日开始,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注:日本读卖新闻社编:《天皇和日本投降》,档案出版社1992年,第213-214页。)对此,日本认为,这是苏联违反和撕毁《日苏中立条约》(1941-1946年)的一套"诡辩"。 与此同时,8月8日晚,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加入《波茨坦公告》签署。苏联甚至没有来得及按外交惯例在宣布对日作战前一刻把参加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和对日宣战通知美、英、中等盟国。当晚,莫洛托夫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申述了对日作战的理由:"苏联考虑从8月9日起对日本处于作战状态,他(莫洛托夫)强调说虽然苏联政府有一个时期考虑这一行动只能在8月中下旬, 但苏联政府现在严格地履行了它于战败德国的三个月以后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诺言。"(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64-365页。)当杜鲁门获悉苏联突然于8月8 日最后一刻对日作战时,他"没有感到惊奇",他认为,"我们(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迫使俄国重新考虑它在远东所处的地位。"(注:《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364页。)参加波茨坦会议的杜鲁门的翻译查尔斯·波伦写道:"不象有些观察家所猜测的那样,关于原子弹和在广岛、长崎上空投下最初两颗原子弹的消息没有立即促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7 月24日,在杜鲁门把炸弹的事情告诉斯大林以前,红军的A·I·安东诺夫将军就在波茨坦的三方军事会议上说,苏联军队准备在8 月后半月出兵。但是,原子弹爆炸可能加速苏联的军事行动。第一颗原子弹是8月6日在广岛爆炸的;苏联于8月9日即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时进攻。甚至在日本人求和以后,苏联军队仍继续推进,仅仅为了政治目的去占领土地。"(注: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95页。) 日本《朝日新闻》写道:"苏联为何在8月9日走向对日作战的道路呢?据战后公开的资料,苏军最高司令部决定对日战略的基本构想,是在1945年8月下旬,预定在8月20日到25日之间开始进攻。在波茨坦与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谈时举行的三国军事会议上,安东诺夫参谋总长发言时谈到:'8月底参加对日作战。'但是,到8月7 日斯大林命令苏军最高司令部:'8月9日黎明开始进攻。'从以上的过程考虑,几乎可以认为,是由于美国向广岛投掷原子弹,才使苏联提前了(对日)参战的日期。"(注:日本读卖新闻社编:《天皇和日本投降》,档案出版社1992年,第214页。) 苏联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加入对日作战和签署《波茨坦公告》的。 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属议定书签订,中国国民政府在美苏外交压力下,完全接受了雅尔塔秘密协定中的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政府和斯大林不仅实现了"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后丧失的"权益",而且远远超过了这些"权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