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的舆论宣传(3)
二 报刊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工具,是舆论之母,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又将直接影响着革命事业的成败得失,因此,湘籍志士始终把创办报刊作为民主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自行组创,或改造旧有报刊宗旨,或操纵控驭,或收买利用,使革命派始终拥有自己的言论机关。这些报刊有如“黑血”“金鼓”和“警钟”“木铎”,对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留日学界较早宣传“革命排满”思想的报刊是《国民报》。该报创刊于1901年5月10日,在日本东京编印出版,以秦力山为总编辑。该报宗旨为:“破中国之积弊,振国民之精神,撰述选译,必期有关中国大局之急务,毋取空琐,毋蹈偏私。”[9](P1)这一宗旨虽然较为温和,但就其主要宣传内容看却超出了宗旨所规定的范围,实际表现得更为激进,更为革命。章士钊评论该报“发布推倒满清大革命之宣言,是为第一次堂堂正正革命之文字”[1](P230)。冯自由推崇该报“大倡革命仇满学说,措词激昂,开留学界革命新闻之先河”[10](P96)。 “全以译述为主”的刊物是《游学译编》。该刊创办于1902年11月14日,参与编辑的为湘籍留日学生,有杨毓麟、周家树、陈润霖、周宏业、曾鲲化、梁焕彝、范锐、黄轸(兴)、张孝准、杨度等人,以杨毓麟为主编。该报“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11](P111)。杨毓麟在该刊发表的译文有《自由生产国生产日略述》、《纪十八世纪末法国之乱》、《满洲问题》等文,长达十多万字,黄兴翻译的《学校行政法论》连载于该刊第2、3两期。《游学译编》第十册发表《民族主义教育》一文,分析了教育与革命的关系,号召吾党志士苟言教育者“不可不言革命”!“今日支那民族”当务之急就是“革命”二字,作者大声疾呼:“革命者,今日支那民族最大之幸福也。”[12](P968)该刊与其后同在东京创刊的《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刊物此呼彼应,从而吹响了1903年中国知识界新觉醒的时代号角! 《苏报》应该说是国内创办较早的报刊之一。该报创刊于1896年6月,初办时由中国人胡璋(铁梅)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原是一份与日本外务省及黑龙会关系密切的“日商”报纸,以兜售黄色新闻见称。1900年《苏报》创始人将报社的全部设备转售给湖南衡山人陈范,陈接办《苏报》伊始,便“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10](P120)。1903年5月27日,章士钊应陈范之聘入《苏报》馆,主笔政,他大刀阔斧改革《苏报》,该报始以“鼓吹革命为己任”[13](P38)。从6月1日到29日的一个月内,《苏报》刊登了大量宣传“排满革命”,抨击保皇党人的文章,主要有:《康有为》、《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序〈革命军〉》、《驳〈革命驳议〉》、《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呜呼保皇党》等文。经过改革后的《苏报》已经不再是保皇党人的喉舌,而是革命派的立言机关,是当时“最富于种族思想的报纸。”年轻的章士钊作为该报主笔,他不顾一切“尽情挥洒”,“以放言革命自甘灭亡”,对于“外间之远迩轰动,官僚之随时恫喝”,“置若罔闻”,“丝毫无动于衷”[14](P388)。《苏报》上刊登的《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读〈革命军〉》等文章笔意恣酣、声容激壮,皆出于章之手笔,成为传颂一时的佳作。[15](P1226)如果说《国民报》和《游学译编》是留日学生在东京主办的最早的宣传革命的刊物,那么改革后的《苏报》则是国内较早的宣传革命的刊物,《苏报》发表的激越言论引起了清廷的嫉恨,于是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6月30日逮捕了章炳麟等人,邹容激于义愤于7月1日自动投案,酿成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苏报》被封禁后,原《苏报》主笔章士钊以及张继等人不畏强暴,于1903年8月7日又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由章士钊主编。以“图国民之事业,造国民之舆论”,“收全国之观听,挽全国之倾势”为主旨。该报积极声援了《苏报》的斗争,对《苏报》被封的经过和《苏报》案审讯的有关情况都作了连续报导,并发表了章士钊撰写的题为《苏报案》的长篇述评,控诉了清廷对章、邹的迫害,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革命报刊之一,其“主张与《苏报》同,而篇幅及取材则较《苏报》为新颖,发刊未久,风行一时,时人咸称为《苏报》第二”[10](P135)。嗣以经费无着停刊。 1904年冬,华兴会领导的长沙起义和鄂宁起义先后失败,华兴会的主要成员陆续来到东京,他们仍然没有放松舆论宣传。1905年6月3日,湖南留日学生即华兴会主要成员宋教仁、黄兴、陈天华、仇式匡等人在东京与其他革命党人一道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其宗旨标明:“提倡国民精神,输入文明学说”。该杂志第一期刊发的一篇文章说得更加具体:“以正确可行之论,输入国民之脑,使其有独立自强之性,而一去其旧染之污,为世界最文明之国民,有同一程度,因得以建设新国家,使我二十世纪之支那,进而为世界第一强国。”《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用黄帝纪年,创刊号印有轩辕黄帝之肖像,附有宋教仁的题辞:“呜呼!起昆仑之顶兮,繁殖于黄河之浒。借大刀与阔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孙有啖饭之所兮,皆赖帝之栉风而沐雨。嗟我四万万同胞兮,尚无数典而忘其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嗣因该杂志第二期登载蔡序东所撰《日本政客之支那经营谈》,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而被日本政府没收停刊。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经黄兴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名为《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率先揭橥三民主义旗帜,其主要论文几乎都是围绕三民主义理论开展对改良派的论战的,而陈天华、宋教仁等湘籍志士都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民报》出至第24期,因刊登《革命之心理》一文被日本政府“停止其发卖颁布”;1910年2月1日,在黄兴的努力下,《民报》又续刊25、26两期之后停止。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