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法律和中外关系史也受到学者关注。1.军事。何宝善《朱元璋、蒙古族与明初长城 》 认为明初“固守封疆”的战略思想初步划定了明代长城的基本位置和大体走向。张德信《明 代 卫所的设置与永宁卫的建立》考察了福建沿海永宁卫的建立情况,认为它具有对外抗击倭寇 侵扰、对内维护地方安宁的双重功能。王日根《明代福建官方海防的由盛转衰及其影响》探 讨了明代福建海防走向衰落的社会根源。余三乐《孙承宗与<车营百八叩>》探讨了《车营百 八叩》的内容和成就。徐晓望《论隆武帝的战略思想》分析了隆武帝战略思想的得失。2.法 律。吴艳红《明代武职“立功”考论》以明代武职惩治体系的调整为前景,论述了明代武职 “ 立功”的行用与意义,以及赎刑在明代武职中实施的情况。[美]姜永琳《论中华帝国法律的 宗教特征--以明初法律文化为例》,将《大明律》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基本法之一的“十 戒” 加以对比,论述了中华帝国法律的宗教特征。3.中外关系。[日]大隅晶子《明初太祖对外政 策 的形成及其背景》、赵中男《明代宣德时期的中外关系》分别讨论了洪武、宣德时期的对外 政策问题。[日]冈本弘道《明代朝贡国琉球的地位及其演变》讨论了琉球与明朝关系的前后 变化情况。马曙明、任林豪《明援朝抗倭之胜因管见》进一步探讨了明朝取得援朝抗倭胜利 的原因。[日]松浦章《关于明代朝鲜船漂流至中国之问题》根据崔溥的《漂海录》等相关史 料,研究了明代漂流至中国之朝鲜人、船舶等事例,还介绍了朝鲜沿海渔民的生产和生活, 以及在出海之际如何备粮及其遣返情况。汤熙勇《明代中国救助外国籍难船及漂流民的方法 》论述了明朝救助外籍难船的态度、漂流到中国之外国籍难船的数量、外籍漂流民的调查、 外籍漂流民的照顾、外籍漂流民的遣返等问题。李炳文《黄斌卿其人及乞师日本》论述 了黄斌卿为恢复明朝江山而试图向日本借兵的活动。卞凤奎《1628年(明崇祯元年)在台湾的 日荷纷争》根据日本、荷兰相关文献或书籍的记载,考证了崇祯年间日本、荷兰为拓展海外 市场引起的兵卫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