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寻求大国的庇护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张建新 参加讨论

珍珠港事件后,澳大利亚和美国精诚合作,共同谱写了西南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新篇章。战时澳美关系不仅是战时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法西斯国家携手合作的典范。遗憾的是,战时澳美关系尚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尚无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浅薄,就此初步讨论,以求教于史界同仁。
    一、澳大利亚从依附英国转向依附美国
    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初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战争强化了澳大利亚人"为英国而战"的忠诚意识。9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孟席斯在广播演说中宣称:"由于德国入侵波兰的既成事实,英国已对德国宣战,澳大利亚随之也进入战争状态。"(注:加里斯·伊文斯,布鲁斯·格兰特:《澳大利亚对外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上》(Gareth Eva-ns,Bruce Grant,Australi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world of the 1990s),墨尔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的战略利益从属于英帝国的战略利益,由于英国对德宣战,澳大利亚"自动地"处于战争状态。孟席斯在外交上是个极端亲英的人物,他曾公开声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列颠人",他的外交政策差不多是由伦敦制定的。1939-1941年间,孟席斯积极主张制定统一的帝国外交原则,反对加拿大、南非和爱尔兰的分离主义倾向。
    正是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忠诚,孟席斯呼吁澳大利亚全力以赴援助英国。"英国的削弱就是我们自身的削弱"。(注:加里斯·伊文斯,布鲁斯·格兰特:《澳大利亚对外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上》(Ga-reth Evans,Bruce Grant,Australi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world of the 1990s),墨尔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从1939年起陆续编入英国军队的澳大利亚远征军,在希腊本土、克里特岛、巴勒斯坦和托卜鲁克等战场浴血作战,屡建奇功。英澳两国士兵的并肩作战和默契配合,是英澳传统关系在战场上的折射。此时对澳大利亚来讲,战火毕竟燃烧在欧洲,日本的侵略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想。在此情况下,英澳传统关系依然密不透风,澳美关系难有发展。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远东局势骤然紧张,澳大利亚正处于日本南侵的锋线之上。1942年1月4日,日本第4舰队对澳大利亚领地新不列颠岛的腊包尔狂轰滥炸;1月20日,澳空军第24中队8架飞机在与日机鏖战中遭受重创,被迫撤回本土。2月15日,新加坡失陷,澳军1789人阵亡,1306人受伤,1.5万人被俘,师长贝内特权率少数残部经爪哇乘船返抵澳大利亚,澳第8师全军覆没。2月19日,日军先后以188架和54架舰载机轰炸澳北部重镇达尔文港,码头、机场均遭重创,整个战争中,澳大利亚沿海城镇共遭受到62次空袭。(注:李巨廉,王斯德主编:《亚太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31年-1945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302页。)新加坡战场的失败,无情地粉粹了"英澳情结"中所谓英国保护的神话,而且澳大利亚在新加坡损失了近1个师的兵力,这使许多澳大利亚人确信,英国军官是笨拙无能的。美国人在菲律宾所进行的抵抗和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惨败相比,使他们越来越把得救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注:威廉·哈代·麦克尼尔著,叶佐译:《美国、英国和俄国:他们的冲突与合作1941-1946》,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36页。)
    其实,英国根本无力保护澳大利亚。早在1939年欧洲形势恶化之际,英国就已决定把保卫本土和贸易通道放在首位,而希望美国承担起保卫远东(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责任。1941年初,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经确立了欧洲的陆上霸权,英国虽从纳粹空军持续的狂轰滥炸之中得以幸存,但通过战争,它在军事上的孱弱已暴露无遗。对于英国的远东利益,包括它在太平洋的自治领的安全,只能仰赖"山姆大叔"的庇护了。1941年初,即英美参谋会谈之前,英国的立场是,美国应当肩负起保卫太平洋和澳大利亚水域的责任,新加坡应划入美国战区,英国将全面负责大西洋。1月29--3月29日,英美举行了正式的参谋会谈,基本上达成了"大西洋第一"的战略共识,但在太平洋及远东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美国人不愿担负起保卫"英帝国之一部分"的责任,只同意负责赤道以北最西远到关岛,赤道以南最西远到斐济的防御,在此界线以西,包括菲律宾在内都属远东,美国海军不想承担负责。(注:徐蓝:《评1941年英美参谋会谈》,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这意味着澳洲安全被搁置起来,英美主要集中力量打败希特勒,在远东只是维持守势。实际上直到1942年5月澳政府对这个"大西洋第一"的战略仍一无所知,编入英国主力的澳大利亚远征军,高峰时达到9万余人,此时继续由英国将军指挥和调遣,转战中东、北非、希腊和克里特等各大战场。他们是在为英国而战,但在澳本土防御上,丘吉尔的态度竟是这样的:"即使澳大利亚沦陷了,一俟敌对状态结束,他就会获得解放"。(注:罗素·华德:《澳大利亚20世纪史》(Russel Ward,A History of Australia:the Twentieth Century)哈珀和劳出版公司1977年版,第251页。)这种必要时就牺牲澳大利亚以维持英帝国长存的自私想法是澳大利亚政府断然不能接受的。
    在英美首脑举行"阿卡迪亚会议"期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适时地调整了外交与国防政策。英国战略上的软弱,造成帝国整体防务与各自治领本身防务之间的实际利害冲突。在英国无力保护澳大利亚本土安全的态势下,澳大利亚只能寻求美国的保护。1941年12月27日,新上任的澳总理柯廷在《墨尔本论坛报》上发表了题为《未来的任务:迎接1942年》的新年祝辞,提出澳大利亚既已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就应在军事上逐步摆脱单纯依靠英国,外交上唯英国马首是瞻的局面,他说:
    "我毫不讳言,澳大利亚指望着美国,这对我们与联合王国的传统血肉关系丝毫也没有损伤。我们明白英国面临的问题,……但是我们也知道,澳大利亚有可能崩溃,而英国依然能够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决心使澳大利亚不至于跨掉,将竭尽全力制定出一个计划,以美国作为这个计划的基石,使我们自己获得抗战的信心,直至战争的形势转向对敌人不利的时候。"(注:罗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Manning Cl-ark,A Short History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麦克米伦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11页。)
    这番话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外交重新取向的标志之一,意味着澳美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澳美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归根到底,是英国实力的削弱导致澳大利亚自虞难保,不得不投向美国怀抱,寻求美国的庇护。英军在新加坡临难而降,麦克阿瑟在巴丹顽强抵抗,这使澳大利亚人痛切地感到"英国已经尾大不掉,再也无力保护他在太平洋上的自治领了,英国的主要力量必须用在欧洲、大西洋和中东,澳大利亚必须用他能抓到的一切,通过与任何可以给予援助的强国--当然尤其是美国,结成最亲密的关系的办法,来增强自己的力量。"(注:刘同舜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0-1951》,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1页。)
    至于美国政府的态度,按照1941年初英美参谋会谈规定的"大西洋第一"的战略原则及英美对各自负责的战区划分,其作战范围并不涵盖澳大利亚,因此罗斯福对柯廷未经事先磋商就单方面发表澳美关系的声明感到大为恼火。他告诉澳驻美大使凯西说,"美国对澳政府的奉承是不会领情的,恰恰相反,它只会引起恐慌和不忠。"(注:米纳:《战争与和平中的澳大利亚》(T.B.Millar,Australiain Peace and Wa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47页。)
    然而,随着新加坡的陷落,美国对远东的态度起了变化。美国准备在远东及西太平洋地区承担责任。首先,自从1942年3月1日美英荷澳战区瓦解以后,英国势力已从远东退往印、缅一线,日本的占领只是暂时性的,远东太平洋已形成巨大真空;其次,在英荷从东南亚退出后,美国在该地区的行动再不具有"保卫英帝国利益"的性质,因而美国在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担起防御责任,符合美国的战后利益。1942年3月9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宣称:
    "美国将承担起在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整个地区的陆、海、空军作战方面的决议将由美国三军参谋长在华盛顿作出。华盛顿还将设立一个由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属东印度和中国组成,并由美国人主持的有关作战事务的顾问委员会。
    中间地区从新加坡延伸到包括印度和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利比亚以及地中海,将由英国直接负责。所有这个地区的作战事务将由你们来决定。……"(注:威廉·哈代·麦克尼尔著,叶佐译:《美国、英国和俄国:他们的冲突与合作1941-1946》,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40页。)
    至此,澳大利亚在战略上寻求大国庇护的愿望同美国向西推进的战略利益完全契合在一起,英澳传统关系为澳美关系所取代。
    二、澳大利亚和美国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密切合作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刚传到菲律宾,日军地面先遣队就在菲律宾吕宋北部阿帕里和维甘两地实施了小规模的试探性登陆,12月12日,日军一支分遣队在吕宋南端的黎牙实登陆成功,22日,本间指挥的日军主力4.5万人开始从马尼拉西北仁牙因湾登陆,美军虽顽强抵抗,但握有绝对的海空优势的日军仍进展神速,美军最后退守巴丹半岛。情势显示,菲律宾行将不保。1942年3月,麦克阿瑟将军乘坐一艘破旧的鱼雷快艇穿越日军海上封锁线,来到澳大利亚,准备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组织澳美联合力量反击日军,这标志着澳美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澳美关系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第一,鉴于英国力量的削弱且身陷欧洲战事的泥淖而自顾不暇,英国无力履行战前一再声明的保护澳大利亚的承诺,澳大利亚对英依附关系的国防前提已经丧失,寻求大国庇护的外交努力转向了美国,传统的对英依附关系被对美依附关系所取代;第二,面对日军席卷太平洋、囊括东南亚之势,英帝国实际上在远东已无心恋战,英荷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收缩甚至退出,使该地区形成势力真空,美国急切地想要填补这个真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澳美双方进行了密切的战时合作。特别是1941年形势最危急的时刻,是两国外交史上关系最密切的时期,被称为"蜜月期"。在这个阶段,澳大利亚与美国精诚合作,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兑现了保卫澳大利亚的承诺。这是战时澳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在澳本土防御问题上,美国采取的重要步骤,就是重新划定战区。1942年4月,美国将远东太平洋地区划分为三大战区,即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中-缅-印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荷属东印度(苏门答腊除外)和菲律宾。早在3月17日麦克阿瑟从巴丹来到澳大利亚时,就被宣布为当时尚未划定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司令官。但美方与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充分的磋商,直到1942年4月19日,麦克阿瑟的权力范围才予以宣布。
    当麦克阿瑟初抵墨尔本时,数以千计的群众雀跃欢呼,沿途热烈相迎。可是,麦克阿瑟发现,"这鼓舞人心的欢迎场面却掩饰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七百万澳大利亚人的绝大部分存在着危险的失败主义"。(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据披露,澳大利亚陆军参谋部的官员们划定了一条"布里斯班线",他们从布里斯班大致沿着达令河,途径东海岸,直达南部滨海的阿德莱德。这是他们要誓死保卫的一条线,一俟日军侵入本土,澳军将退守"从布里斯班至阿德莱德一线之东南部地区",(注:罗素·华德:《澳大利亚20世纪史》(Russel Ward,A History of Austral-ia:the Twentieth Century)哈珀和劳出版公司1977年版,第256页。)这意味着澳准备把3/4的国土拱手让给日本人。而在这个所谓的"布里斯班线"的背后是四、五座最重要的城市和大部分的居民点,它是澳大利亚的心脏和腹地。麦克阿瑟决定全盘放弃这个计划,移师千里之外的巴布亚东部,利用新几内亚境内崎岖高耸的欧文·斯坦尼山脊截击日军,把澳大利亚的保卫放在澳大利亚境外进行,即以"前哨防卫"取代"本土防卫",这个决定使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精神振奋。就连日本人也大吃一惊,驻守腊包尔的日本东南舰队高级参谋官俊一小前说:"1942年春天,日本意想不到麦克阿瑟会进驻新几内亚,并以此保卫澳大利亚。"(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