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农业领域还是工业领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何顺果 参加讨论

一、有关此问题的论争
    众所周知,在18世纪中叶以前,在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重商主义,因此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解释,主要是由这个学派提供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本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资本的财富就是商人的"让渡利润",因而在有商业和利润存在的地方,也就有了资本家和资本主义。换言之,这个学派是把商业视作资本主义之源的。
    18世纪中叶后,重商主义日趋衰微,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先后兴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解释也随之发生变化,争论的焦点已转到这样一个问题上:资本主义是首先产生于农业还是工业?以A·杜阁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是"农业的利润调节其他利润率",实际上是主张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农业,因这派人认为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才是财富的源泉,而农业又是"唯一的"(注:A·杜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页。)生产领域。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却把"工业利润"看成剩余价值"最初"为资本占有的形式,从而把它看成剩余价值的最新的一般形式(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页。),显然认为资本主义是起源于工业。不过,这两派都没有正面提出这一问题,其观点是在讨论剩余价值时,附带提出来的。
    第一个正面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卡尔·马克思。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一再声明: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是在工业中,而不是在农业中开始的,而且是逐渐支配农业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104页。参阅M·多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M.Dobb,Studies in the Developement of Capitalism),伦敦,1946年。)不过,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个"开始"的含义是什么呢?或者说,"开始"的标志究竟是什么呢?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另一方面,又有租地农场主的出现和农业工人向自由短工的转化。虽然这种转化在农村中彻底完成并达到它的最纯粹形式为期最晚,但它在那里开始的时间是最早的。"(注: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页。)以我的理解,他在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指它的萌芽形式,而是指它的"纯粹形式";其二,他认为,这种纯粹形式的"彻底完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产生,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来得晚,这和他上面的论断是一致的。不过,马克思虽然正面提出了这一问题,却没有对自己的观点系统地给予说明,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讨论的余地。
    马克思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连绵不绝,但大多数论者仍停留于旁敲侧击的状态,比较明显的对立发生于罗伯特·布伦纳和E·霍布斯鲍姆之间:布伦纳虽未说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但很强调土地产权状况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的重要性,他于1976年在《过去与现在》2月号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在英国,由于农民未能确保自己的财产权,才有可能把土地集中于地主和资本家之手,"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开端";而在法国,由于农民在确立完全自由方面取得成功,反成为经济进步的不可逾越的障碍,造成"贫穷和落后的自我持续的循环"。(注:罗伯特·布伦纳:《前工业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5期,第3页。)而E·霍布斯鲍姆则坚决主张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工业,他在为马克思所著《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所写导言中说:"不过,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是封建社会演变的结果。这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因为城乡的划分是基本的,也是从文明诞生开始直到19世纪形成劳动社会分工的恒定因素和表现。在中世纪再次振兴的城市中,古代不曾流传下来的生产和贸易之间的分工又得到了发展,这就为远地贸易和继之而来的城市分工(生产专业化)提供了基础。"(注:E·霍布斯鲍姆:《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导言》,转引自郝镇华编:《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二者之间的分歧不言而喻。
    不过,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似乎突然有了高涨。这是因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我国计划经济中引入了"市场调节"的因素,此后又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这自然使我国学术界对资本主义问题的兴趣倍增,因为"市场经济"毕竟是从西方首先搞起来的。但历史学毕竟离现实有些距离,所以历史家所关心的主要还是"资本主义起源"之类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我们陆陆续续读到一些著作和文章,并发现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1985年,吴于廑主编的《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其中有张云鹤先生关于英国的一篇专论,已谈及"1381-1489年英国富裕农民经济中资本主义萌芽"(注: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问题。而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径直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定义为"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的社会经济制度(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9页。),无疑又暗含着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工业之意。但侯建新在《现代化第一基石》一书中却认为:"从时间顺序上讲,资本主义在农业中扎根并使农业经济有一个相对突破性的发展,应在商业之前。"(注: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4页。)此后,1994年刘景华的《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似乎再次表达了一种与此不同的观点:"史学界早已肯定,中世纪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农本经济的解体,加快了商品经济化的过程,孕育和扶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成长。"明确否定资本主义首先产生于农业的意见,该书第一章的标题便是:"资本主义在城市的生长。"(注: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可以说,在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还是工业这个问题上,分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这样深刻。此处,笔者无意对各家意见妄加评论,因为它们都各有所据、各有所长、各有所取,但面对我国学界这一少见的争鸣局面却又兴奋不已,不能不有所思考与求索。
    当然,马克思之后有关资本主义起源的争论,并不限于首先产生于农业领域还是工业领域的问题,商业学派的观点也一再见诸于有关著述。亨利·皮雷纳的主张就是典型:"资本主义的一切基本特征,即个人企业、信贷发展、商业利润、投机事业等等,自12世纪以来就已存在了。"(注:H·皮雷纳:"资本主义社会史的诸阶段"(Henri Pirenne,StagesintheSocialHistory of Capitalism),《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al Review),1914年第3期,第495-496页。)有人将此派观点概括为"贸易根源论",其实它不仅认为商业是导致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而且还认为商业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注:例如,H·皮雷纳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史可分为不同的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一个特殊的和不同的资本家阶级。"参见《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188页。),并非仅仅把它看作一种"根源"。在《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一文中,笔者曾证明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实际上已排除了它在流通领域里产生的可能性,因此此种意见本文不再讨论,此处只讨论起源于农业还是工业的问题。
    二、一点理论上的探索
    资本主义究竟产生于什么领域?是首先产生于农业领域还是工业领域?笔者以为,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应产生于工业而不是农业,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或者说按"资本"的本性的要求应该是产业化的,而最适合于产业化的部门是工业而不是农业。为此,还必须从"资本"的本性谈起。
    什么是"资本"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只把它视作物或钱,至多只把它视作"获利"的手段。据考证,"资本"一词源自拉丁语Caput(头部)一语(注:约瑟夫·T·希普利:《英语词源词典》(JosephT.Shiplex,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美国1957年版,第7页。),当它在十二三世纪出现于欧洲时,最初作"资金"、"存款"、"款项"等讲,只偶尔也作"生息资金"解(注: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36页。),这实际上就是把"资本"看作物或钱,可以说几乎还完全不了解它的本质。后来,人们对"资本"的认识有了进步,开始把"利润"与"资本"挂钩,正如14世纪法国一个著名的布道词所说的:"这种繁衍不息的赚钱手段,我们通常称之为资本。"(注: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36页。)其进步性就在于,它不仅看到资本是物或钱,还看到它可以产生新的"财富",用安·杜阁的话来说是:资本是事先"积累的可动的财富"(注:A·杜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第47页。)。但在马克思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安·杜阁、大卫·李嘉图及亚当·斯密等著名学者在内,都不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及其真正来源,因而"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这一范畴。而马克思却认为,资本乃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并指出:这种"增殖"不是别的,就是所谓"剩余价值",即在生产中所创造的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它是由雇佣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德文mehrwert,其含义原本就是"更多的价值"。(注:德语Mehrwert是一个复合词,Mehr是"更多的"、"较多的"、"更重要"的意思,wert是"价值"、"值得"、"尊重"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更多的价值"。)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60页。)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一文中已经论及,此处只略加补充,不再赘述。这里重提这一问题,是因为在笔者看来,不了解"资本"的本质,就不可能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特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只能是资本运行的规律。
    那么,"资本"的这种本性怎样决定并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赋予它以不同于一切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呢?首先,一切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它们有时不得不卷入流通也完全是为买而卖,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W-G-W;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同,由于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即增殖自身,"交换价值"便成了资本家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结果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公式:G-W-G'。因此,资本一旦进入它的生命旅程,就注定了它不得不时刻考虑自己的"保值"与"增值"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它"无限扩张"(注:马克思认为,"生产的无限扩张"是"每个厂主必须遵守的强制性的竞争规律"。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0页。)的能力与精神,即W·桑巴特所说的"企业创建精神"(enterprising spirit)(注:W·桑巴特:《经济理论和经济史》(W.Sombart,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评论》(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29年第1期,第1-9页。)。第二,为了使资本"增殖",资本必须建立起一种与传统小生产不同的"规模经济",亦即超出家庭范围的经济。因为按经济学的常识,企业主的薪金与资本的大小成反比,"资本活动的规模越大,生产方式越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利润中可归结为'薪金'的组成部分就越小,产生利润就越清楚地表现出它的真正性质:它是'超额利润',即剩余价值。"(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395页。)如W·桑巴特所说:"在不同时期,人类对于经济生活所抱的态度也就不同,企业创建精神为它自身创造了适当的方式,并从而形成经济组织。"(注:W·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W.Sombart,Der Moderne Kapitalismus),转引自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第三,由于超出传统小生产的"规模经济"的建立,管理第一次作为一种实际的需要被提到资本家面前,因为"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58页。)。于是,出于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先是"领班"后是"经理"相继出现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而更晚些时候形成的生产管理的"科层化",那只不过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虽然,在企业初创时期,管理的职能往往还是由资本家本人兼任的,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动因,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形成之时起,实际上已存在了。第四,为了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仅仅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管理的"科层化"还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要有制度的合理化,即用所谓"企业方法"来管理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严格的会计制度。因为,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没有复式簿记会计制度,就不能保证对生产及其成本进行严格的"预测"。正如他们所指出的:"一个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一个附有资本会计制度的企业",以便"根据现代簿记和结算的方法来确定它的收益能力"(注:马克斯·维贝尔(韦伯):《世界经济通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233页;参见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第五,最后,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科学和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重要,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才能实现,以致马克思说:只有当"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或者说,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1页。)。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把科学技术的应用,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关键性地位。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的获取,主要是靠相对剩余价值而不是绝对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以便生产率的提高。当然,在上述资本主义生产诸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一般认为只有三个,这就是它的企业精神(enterprising spirit)、组织方式(form)和技术方法(technical methods),它们被W·桑巴特视作"构成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三个基本特征"。(注: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第87页。W·桑巴特:《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经济史评论》,1929年1月号,第1-19页。)笔者认为,之所以说它们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因为它们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化、系统化和合理化趋势,可以称之为"生产的产业化"。这些基本特征的成熟虽然有一个过程,但它们都是由资本的本性和功能所决定和制约的,因而其趋势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具备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