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一直是严肃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在大师们的笔下也不乏精彩的论述。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注意到"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敏锐地观察到投在每件产品上的"各种劳动"之间的"帮助和合作",(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12页。)实际上已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产业化"的倾向,并注意到这种产业化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可能再没有比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这句话讲得更清楚:"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注:〔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8页。)而他的"生产力"概念是一个包括体力、脑力、管理和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他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产业化的认识显然比亚当·斯密来得深刻,是他首次向我们指出了"社会与个人力量及条件之间起着交互作用的这种动人过程"(注:〔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8页。)。不过,理查·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产业化特征的认识,似乎又比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了一步,他在《国民经济学教程》中提出了决定"人的劳动效率"的三大要素:"(1)劳动的连续性;(2)劳动用来实现生产者的目的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帮助劳动的机械力。"在此,他清楚地点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并指出"劳动的连续性"要由资本预付工资来促进,因为资本只有通过"预付"才能获得"对工人进行监督"的权利(注:理查·琼斯:《国民经济学教程》,转引自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462、477页。),而"连续性"正是"产业化"的直接表现。但对这种产业化趋势认识最深的还是卡尔·马克思,是他第一个概括了"〔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形式是:协作、分工和机器或科学的力量的应用等等",并深刻地指出:"劳动的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0、296页。)换言之,他认为,连续性或产业化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作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资本和劳动的灵活性,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490页。)性质的体现,而为传统小生产方式所不具备,"固有"一语语意不凡,耐人寻味。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本质特征的认识,在卡尔·马克思之后恐怕就只有马克斯·韦伯值得一提了,他的名言是:"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不过,资本主义确实等同于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注: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他的另一名言是:"哪里有用企业方法来供应人类集团所需要的工业,哪里就有资本主义存在,而不管需要的内容是什么。"(注:马克斯·维贝尔(韦伯):《世界经济通史》,第233页。)在笔者看来,他所谓的"企业方法",就是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由此可知,上面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理性分析,不仅有我们对"资本"本性的理解为依据,也为上述各位大家对这一生产方式的深刻论述所证明。 因此,关于资本主义究竟是首先产生于农业领域还是工业领域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实际上就是二者孰更有利于经济活动"产业化"的问题,而我们觉得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不难作出的。拿农业与工业比较,究竟哪个部门更易于采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呢?只要对前资本主义和转型时期的农业和工业(注:此处所比较的"农业"和"工业",都是指传统农业和工业而言的,当然也包括了转型时期的农业和工业。当时的工业是手工业,大多尚未和农业分离,常常被称作农业的副业,但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及城市的兴起,这些传统的手工业也渐渐具有了独立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工业都是家庭的副业,如航运业、采矿业便是如此。)稍作比较和分析就不难发现,显然是工业而不是农业更有利于分工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更有利于有效率的持续运作,更有利于整个经济活动的产业化,因为两者在生产上确有很大差异:(1)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经营活动有较大的稳定性;而工业是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生产部门,其经营活动有较大的灵活性。(2)农业多属生长性产业,其生产活动要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工业则属非生长性产业,较少受季节变化的影响。(3)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较低,基本上可称为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工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基本上可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4)农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经营,有很强的自给性;而工业一般以个体或作坊生产为主,并不一定完全为满足自身需要。(5)在农业中各种劳动区别不大,因而极不易实行内部分工;而在工业中各个工种通常截然分开,因而比较容易实行内部分工。如此等等。关于这个问题,亚当·斯密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过去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像制造业那样的分工,各种工作,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截然分开的,但畜牧者的业务与种稻者的业务,不能像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工和职工,几乎都是分别的两个人,但锄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常由一人兼任。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页。)这段论述,从性质上说明了农业与工业的行业差别,回答了农业还是工业更有利于产业化的问题,至今读来仍觉颇具针对性。此外,K·考茨基在名著《土地问题》中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此处不能不提:"工业与农业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差异,就是在农村经济内私有的生产与家庭经济彼此间总是有紧密的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在工业内除了某些残存的以外,它们彼此是完全不相依赖的。没有一个农业企业可以没有和它相联系的家庭经济。反过来说,在农村中没有一个独立的家庭经济不是同时从事农业的",农民的生产制度"其特征就在于它具有极大的力量及稳固性"。(注:K·考茨基:《土地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7、27页。)亚当·斯密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呼唤者,而K·考茨基则是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理论的奠基人,两人生活的时代及面对的问题全然不同,但在工业与农业的差异问题上的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当然是有其道理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虽然偶尔也说在英国资本主义在工业和农业中是"同时"开始的,但他最终还是相信"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工业中,而不是农业中开始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104页。),并断言:"在农业中,手工劳动相对地说还占优势,而使工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96页。)K·考茨基也持相同的观点。(注:K·考茨基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常(某些殖民地除外)首先在城市内,首先在工业内发展起来。农业大部分长期地仍为非资本主义的。"见《土地问题》第17页。)换言之,资本主义之所以首先产生于工业而不是农业,是因为工业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业化的趋势和要求,这是由工业的行业性质即"固有"特点决定的。 不过,这里有一问题尚须弄清,就是:此处所说的"产生"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正式标志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根据上文所述马克思的意见,资本主义在历史上产生的正式标志,不是农业或工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而应是指"工场手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在工场手工业建立之前,一切形式的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包括农业中的租佃农、半租佃农及工业中的简单协作等在内,都还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渡形态,因为在那里劳动对资本的从属都还是形式上的,因而都还不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容易被摧毁;第二,只有工场手工业,由于其生产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由于劳动力已被应用于生产那些进入工人的消费从而会缩短再生产劳动能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使用价值,才使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际上得以实现,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中的"支配形式",即独立形态或纯粹形式(注:马克思认为,可以"把分工理解为特殊的、别具一格的、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的形式",因为分工"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劳动,而且由于把劳动从属于资本而在实际上使劳动发生了变化","工场手工业(与机械工场或工厂不同),是一种特殊的与分工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工业形式。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发达的形式(对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来说),独立地存在于机器体系的发明以前"。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09、331、338页。);第三,工场手工业作为与分工相适的特殊的产业形式,它的建立和发展又仅仅反映着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应有水平,同时也反映着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进程,因为如果没有作为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解体的结果而出现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不起来的。 在弄清此问题后,再回过头来看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那段话,即他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最早",而它的"最纯粹形式"在农业中形成"最晚"的话,便觉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言外之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产生,在工业中比农业中早。 三、对一个史实的考辨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注意到,农业起源论者在论证其观点时,常常援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依据,即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乡镇工业"。为了替自己的观点寻找理论依据,论者往往还不加分析地征引马克思如下的一段名言:"工场手工业最初并没有侵入所谓城市工商业,而是侵入农村副业,如纺和织,即最少需要行会技巧、技艺训练的那种劳动。"(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15页。)似乎马克思也是持此论的。但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这类"乡镇工业",能否作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的例子来加以征引呢? 首先,从经济学上讲,农业是"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养和饲养,以取得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工业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古代社会"手工业只是农业的副业"(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Ⅲ,第678、195页。)。由此可知,很难把十五六世纪英国这类"乡镇工业"作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的例子,因为这类"乡镇工业"虽然建在城效或乡村,但它们是羊绒加工业而非生长性产业,就其产业性质而言仍属狭义上的"工业",而不是属于"农业"。事实上,在英语著作中,如在E·利普逊所著《英国经济史》一书中,就是把它放到"The Woollen Industry"即羊绒工业这一章内来考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家庭工业即作为农业的附属物的工业",(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8页。)认为它虽然"附属"于农业但并不等于农业,因此上面所引马克思所说的"侵入农业副业的话,显然并不意味着他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这样看来,把英国的这类"乡镇工业"看作农业起源的证据,乃是对"工业"和"农业"这两个概念的混淆。 不错,在十四五世纪之交,这类"乡镇工业"的普遍兴起,确曾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表现。正如著名经济史家E·利普逊所指出的,由于对外经济联系中呢布贸易的扩张,这个时期在英国工业组织中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引起了英国织工对外国人所建行会的仇视,因为这些外国人在1352年曾从英王手中获得组建独立基尔特的授权,从而威胁到本地织工的经济利益;二是在英国社会中引起了"资本家阶级的兴起",因为大规模的"工资劳动制度"(wage worksystem)在这个时期有了明显的进展。这位经济史家,在1394至1398年呢布检察官留下的帐册中发现,萨福克郡所交的733匹呢布是由120名呢布制造者分别提供的,科吉舍尔郡所交的1200匹呢布是由9名呢布制造者分别提供的,布雷特利郡所交的2400匹呢布则是由8名呢布制造者分别提供的,而索尔兹伯里城登记的660匹宽呢则是158人交验的,说明分散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当时在英国已广泛存在。为此,E·利普逊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经济史》一书中,在谈及十四五世纪之交英国的"羊绒工业"时,在其边注中明确地称之为"industrial capitalism"(工业资本主义),并断言:"这些有价值的资料表明,资本主义在呢布贸易中,已建立了稳定的基础。"(注:E·利普逊:《英国经济史》(E·Lipson,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第1卷,伦敦1945年版,第469页。)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同一本《英国经济史》中,在E·利普逊谈及"资本家阶级的兴起"的地方,有一段在我看来是有关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重要论述:"We cannot assert that cloth-making was the oldest industry to beconducted on a capit alistbasis:the wage system,as we shall see,appeared in the tin-mining industry from early times."(注:E·利普逊:《英国经济史》(E·Lipson,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第1卷,伦敦1945年版,第468页。)其意思是说:"我们不能断言,呢布业就是最早的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工业,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工资劳动制度早在这个时代之初,就已在锡矿业中出现了。"关于在锡矿业中采用工资制度的具体情况,是在该书同一章的后面谈到的,所以作者说是"将要看到的"。不过,我们注意到,他不仅在该书同一章中详细考察了锡矿业中采用工资劳动的历史,而且在其24年前所著另一专著《羊毛和绒线工业史》(1921年)中早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We cannot assert that cloth-making was the earliest industry to be run on capitalist lines;in the tin-making industry,for examlple,the wage system existed from very early times."(注:E·利普逊:《羊毛和绒线工业史》(E·Lipson,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Woollen andWorsted Industries),伦敦1921年版,第42页。)(我们不能断言,呢布制造是按资本主义路线运营的最早的产业,例如工资制度早在14世纪之初,就已经在锡矿采掘业中存在了)时间相隔二十多年,而作者的观点以至文字前后如此一贯,可见E·利普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多么坚定。那么,E·利普逊的论断是有根据的吗?按作者提供的历史线索,笔者特地查阅了1906年出版的与上述论断有关的《康沃尔郡志》,在该志所收由G·R·刘易斯撰写的《锡矿开采业》一文中,发现确实记载着:可断定在1342年,大批锡矿开采者"夺取了工场,并强迫采矿者在那里为一天一便士而劳动,而他们一天生产的锡其价值在20便士以上,结果这些矿工先后都离开了他们的矿场"。在同一个地方,该文作者还写道:"我们得知,矿主亚伯拉罕(Abraham the tinner)拥有六个采矿流水线,在那里他雇佣的矿工在300名以上",并实行工资劳动制度(注:G·R·刘易斯:《锡矿采掘业》(G.R.Louis,Tin Mining),引自W·佩奇编:《康沃尔郡志》(William Page,ed.,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Cornwall),第1卷,伦敦1921年版,第559页。)。我们还注意到,这一重要史实,在L·F·萨尔兹曼所著《中世纪英国的工业》一书中,也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该书还补充说:"甚至早在1237年,就已存在仆人为锡矿主开矿的证据"。(注:L.F.萨尔兹曼:《中世纪英国的工业》(L.F.Salzmann,English Industries of Middle Ages),伦敦1974年版,第70页。)由此可知,E·利普逊关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在锡矿采掘业中比在羊绒纺织业中为早的论断和说明,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有历史依据的。其实,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就曾论及,欧洲产业资本萌芽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于航海业、采矿业和纺织业等领域,其中航运业和采矿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很可能是最早的,但常常不为我们的研究者所注意,因为这些领域中的雇佣关系"可能被参加分红的组合形式所掩盖"(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024页。),不易被人们察觉。质言之,即使在各工业部门中,十四五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乡镇工业",也不是英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因素的部门。它还说明,那种以为资本主义产生于工业即产生于城市的观念,是错误的。 此外,这里还须指出,这类资本主义工业虽然遍及英国"乡镇",但其资本则主要是由城市商人和资本家提供的,而农民则多半是作为劳动力提供者的身份,出现于这种新兴的生产关系之中的,因而这类"乡镇工业"的主体即人格化的资本,仍是城镇商人和资本家。正因为如此,十四五世纪兴起于英国毛纺织业中典型的"乡镇工业",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putting-out system"(外放加工制度)(注: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页。),在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中,对生产和销售起决定作用的是居住在城镇的商人资本家,由他们把羊绒(及棉麻等原料)分发给乡村的雇工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再由本人及其代理人把产品搜集起来拿到市场去出售,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由城市向农村、由工业向农业转移和渗透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放人"(putter-out)一般由以下三种人构成:一是住在城镇的商人本人,二是由商人以契约形式雇佣的"代理人",三是由乡村纺织工人兼任,但其中多数显然还是前两类人,这在历史上应是不争的事实,亦为近来的专门研究所证实(注:关于这个问题,参见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第26-55页。)。不难看出,在所谓"外放加工制度"下,整个生产和组织的中心,显然仍然是处于先进地位的城市,其内外、主次之别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流行的,把十四五世纪之际兴起于英国毛纺织业中的"乡镇工业",视作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的历史证据,在学术上乃是一种误解,应予以澄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