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迎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新纪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何芳川 参加讨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又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可见,世界史本身, 就是一个历史过程。
    同样地,人类对世界史的认识与研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古代,生活、劳动、繁衍在世界各地的人民,彼此山海相隔,加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视野是十分狭窄的。例如,在希腊、罗马时代,地中海文明中心区的人们,就习惯地将埃及以南广大陌生地带的人类,统称为"埃塞俄比亚人",意指"晒黑的面庞"。那时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其实只是我们这座星球的很小一部分。从希罗多德、塔西陀、波利比奥斯到塔巴里、伊本·赫勒敦,所有那些史家笔下的世界,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于其中的古代地中海文明和中古穆斯林文明的中心地区,至多达到其边缘地区。此外,则是混沌一片。
    中国,作为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中心,一向以自己的先进文明傲视众邻。在中国古代史家的心目中,一切中华帝国以外的民族和国家,都应如葵花向阳,众星捧月,围绕着中华帝国运转。因此,古代中国史家笔下的世界尽管比希腊、罗马乃至阿拉伯人的认知要广阔,但仍然颇有局限。而且,对于司马迁、班固等史家来说,外部世界也仅仅是作为中华帝国的附庸来加以观察的。
    因此,从科学的意义上可以说,无论中外,在整个古代时期,人类对当时的外部世界,仅有局部的观察与初步的认知而已,更遑论世界史的整体认识与研究。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世界史学科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222页。此句在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904 页的译文为:"资本主义时期是从十六世纪开始的";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790页译文为:"资本主义时期只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在这个历史时代的发轫时期,新兴的西方资产阶级"到处落户,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在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中, 人类开始真正认识了整个世界,认识了这个世界上的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从而使世界史作为一门学科与科学,成为可能。数百年来,欧美各国的史学家们,在研究本国历史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国外。他们在考察、研究各地区史、国别史的同时,还开始致力于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考察与研究,并在长期的研究中,积累了一整套世界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过鉴别与整理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著述。其中,19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以来,成就尤为显著。当然,如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一切成就,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一样,近代以来世界史领域中的一切成就,都有着它们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来自时代、阶级与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来自人们自身认识条件的制约。然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上最新一环,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在充分注意与认识到这种局限的同时,也应对上述成就,表示一种后辈的尊敬。人类的科学活动,始终是在探索中前进的。我们的后来者,将来在观察我们的时候,也会对我们这几代人在科学上付出的代价,寄予一种传承者和超越者的理解和敬意吧!
    16世纪以后,西方文明开始逐渐规模性地传播到东方。遗憾的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在中华大地反响甚微。不过,它们在日本的命运却迥然有异。日本的"兰学"即西学,早在17、18世纪就开始渗入大和民族的土壤。久而久之,竟转化为19世纪下半叶那场大变革的某种准备条件。明治维新,一飞冲天。日本在脱亚入欧的轨道上迅跑之时,一切近代科学,包括历史学、世界史学在内,均从西方全面引进。而中华帝国,仍抱残守阙,因循于古代传统的轨道。近代史学之发轫,既晚于东邻,世界史学则更加滞后。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康、梁变法图强,19世纪的先进中国人一直挣扎、苦斗在西方殖民主义大潮带来的中华民族存亡危险之中。待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能致力于引进西方史学,特别是世界史史学的时候,世界已经进入了20世纪。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史学有着引以骄傲的悠久传统与成就,一脉相承,独步世界;而中国的世界史学,则是20世纪才开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中国的世界史学,百年来如黄河九曲,由涓涓细水,终于发展成为一条奔腾的河流。正与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一道,并驾齐驱,积极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推动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事业。从学科的流向看,20世纪中国世界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0-1949年,中国世界史学的准备与发轫时期;1949-1978年,中国世界史学的建立与坎坷时期;1978-1999年,中国史学走向正常发展与初步繁荣时期。应该注意的是,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20世纪初中国世界史学的发轫,不能与19世纪晚期断然割裂。自魏源以降,王韬、黄遵宪,乃至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海国图志》、《法国志略》、《日本国志》以及《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不正是中国世界史发轫的清清源头么?!同样地,1978年以来的第三时期,其下限也并未因世纪之跨而中断。可以说,我们国家的世界史学,今天仍在为中华民族世界史研究繁荣与辉煌时期的到来,在各方面积蓄力量。
    从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世界史学,从总体上讲始终处于准备与发轫状态,这个基本状态,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那是一个革命和战争的年代。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爆发了推翻两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一次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经过了晚清末年,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的动荡岁月。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前辈学者们所能进行的世界史方面的工作,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抓住一些可能转瞬即逝的短暂时机,努力翻译和介绍一些西方世界史学方面的著作,编写一些世界史方面的教材与入门,间或贡献一些有着中国学者独特见解的著述,大约就是当时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空间了。当时中国人学研世界史的目光,大抵还集中在西洋史,即西欧、北美领域。因为尚在学步邯郸,故而难免生吞活剥,被毛泽东讥之为"言必称希腊"。不过,比起《明史》将葡萄牙的地理位置误称为"地近马六甲",则不能不说已是一个历史的飞跃。今天,当我们谈到梁启超的《斯巴达小史》、《雅典小史》,严复的《泰唔士〈万国通史〉序》,谈到20世纪之初出于报国、强国的情怀而编译的数十种"亡国史"、"立宪史"、"革命史"著述,回想起何炳松、陈衡哲、陈受颐、蔡元培、陈翰笙、余协中、向达、刘启戈、姚莘农、王芸生、雷海宗、束世k5kb01.jpg、周谷城、王绳祖、蒋孟引、沈炼之、周鲠生、王纯一、闫宗临、杨人楩诸前辈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的辛勤劳作与筚路蓝缕之功,一种油然而生的景仰、崇敬的感情,会立时涨满脑海,涌满心田!其中周谷城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与研究,并于1949年出版了《世界通史》三册。这部书首先在中国打破用国别史编列为世界史的旧框架,反对以欧洲为中心,力主从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这对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深具启发意义。
    从历史遗产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前世界史学方面的积蓄,如果不说是空白,也仅仅是极薄的一层。就地区史而论,这种情况,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乃至东欧,可以说尤甚。以非洲史为例,在这个偏僻的学科方向上,从1897年至1949年,据统计仅有8本译著, 而且全部集中在埃及史领域。因此,展现在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史学者面前的,几乎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处女荒原。而且,在这一学科的上流,既无中国史学传统中的负面影响,也少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深刻烙印。
    然而,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如毛泽东所期盼的那样,"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国的世界史学,也就未能在那个预想的文化建设高潮中蓬勃发展。相反,却走过了坎坷、曲折的路途。建国初期,在冷战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一边倒"的外交格局中,反对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阵营,支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党和国家的方略,决定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方向与课题。此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下,则是对西方史学的几乎全面拒绝与排斥。我国的世界史学基本上是在一个闭锁的环境中运动。到了十年"文革",世界史学与所有其他学科遭到同样的命运,陷入完全停顿的绝境(注: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卷Ⅰ"世界历史"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年奋斗而建立起来的独立的东方大国,并在国家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成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世界史学,在学科建设上首先摒弃了近代半殖民地时期的一切屈辱与奴性,建立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民族尊严。同时,给予了东方人民的历史、特别是民族解放运动史和西方各国人民的革命与进步事业的历史进程,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这一时期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与研究,应该予以历史的、科学的评价。我们注意到,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在自己的国家科学院里,建立了世界历史研究所,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建立了世界历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创办了世界历史专业。以世界历史研究所为代表的一系列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建立,使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有了自己坚实的基地;各大学世界史教学、研究的开展,培养并积聚了一批世界史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了新中国规模性的专业队伍。我国世界史、地区史、国别史的各个研究方向上,涌现出一批拓荒者,出现了一批严肃的科学论著与译著。特别要指出的是,尽管有着极"左"路线极为严重的破坏,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世界史学工作者们,怀着真诚的心情,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教学与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史科学体系。他们的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
    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到世界历史的各个重要领域,我国学者在这一时期的研究都取得了进展。特别是想到当时的环境,就更能体会到在这一时期坚持在世界史园地中辛勤耕耘的难能可贵。我们的前辈学者童书业、吴于廑、郭圣铭、日知、戚国淦先生在世界古代文明史领域,齐思和、耿淡如、刘启戈、蒋相泽先生在世界中古史领域,蒋孟引、沈炼之、王荣堂、吴廷璆、杨生茂、黄绍湘、刘祚昌、孙秉莹诸先生在世界近代史、地区史与国别史领域的艰苦努力,都是功不可没的。在东方史方面,成绩更为突出。王辑五、何肇发、朱杰勤、陈瀚笙、季羡林、周一良先生的著述,培养了一代年轻的学人,奠定了我国亚洲史研究的最初基石。杨人楩先生则在坎坷的逆境中转移阵地,开始了非洲史的拓荒工作。在对西方史学严厉批判的气氛下,耿淡如先生在复旦大学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直到"文革"大动乱来临才被迫辍教。丁则良先生在他悲惨的、过早结束的学术生涯中,探索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规律,表现了那个特殊时期闭锁环境中我国学者力图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学术视野与胸怀。在所有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在周一良、吴于廑两位先生的主持下,集合了当时全国世界史方面的研究力量,编写了我国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部《世界通史》。这是中国学者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述世界史的第一次认真的尝试。
    自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一时期的世界史园地,还是幼弱的。不仅由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制约,而且限于当时有限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我国学者对外国语言文字掌握的程度,许多重大的课题,无论是世界史通史领域的,还是地区史、国别史领域的,我们都无法取得发言权,也无法取得国际学术界同行在科学交流意义上的承认。事实上,在许多领域,我们的探讨还远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我们的学者,在这一时期虽然表现出很强的理论兴趣,甚至开展了如"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问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问题"以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分期"等问题的学术论争,但由于缺乏详尽史料,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对国外学术动态的掌握,这些论争虽热烈一时,却总令人感觉底气不足,且易流于空泛。
    1978年开始的邓小平主持的开放、改革,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变。世界史同其他学科一道,迎来了自己生机无限的春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讲,20世纪最后20余年我国世界史学的发展,无论从什么角度上看,都是前80年所不能比拟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这20年,中国才真正开始又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史学。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世界史学科与科学的发展,是全面的,全方位的。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一大批世界史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恢复、重建或新建起来。这些学术机构又多拥有自己的学术刊物,成为集中检阅世界史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特别是近20年成立的世界史方面的学术社团--有关各时段、各地区与国家的学会,在组织、协调、指导、活跃世界史各领域的研究与活动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教学研究机构与学会中,集合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学者组成的中国世界史学的教学研究队伍,阵容整齐,日见强大。老年学者如老骥伏枥,耕耘不辍,且倾心培育新苗;中年学者正向负重任,启后承前,更不敢稍有懈怠;特别是一批青年学者,接受了国内外正规的高学历与学位教育,知识结构新、创新意识强。他们在前辈学者成就的基础上,正奋发向上,闻鸡起舞,未来大有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