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都铎时期英国文化娱乐活动述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李斌/蔡骐 参加讨论

经过漫长黑暗的中世纪,15、16世纪人类开始走向光明。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滥觞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此时在欧洲广为传播,它给沉闷的欧洲吹来了一缕清新之风;接踵而来的是地理大发现,它使原先处于隔绝状态的新大陆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与前二者相偕而至的是宗教改革,在一片反对罗马教廷的怒涛声中,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正是由于这种种巨变,使得15、16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以上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英国这一时期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其间英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海外扩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对于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娱乐活动的研究却付之阙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这一时期的英国的整体把握。有鉴于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15、16世纪的英国文化娱乐活动作一系统考察,重现这一时期英国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原貌,并揭示当时多重历史因素对其所造成的影响。由于15、16世纪前后的英国主要处于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因而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将直接考察英国都铎时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过,由于国内同类研究尚不多见,而国外这方面的资料也相对零散,因而本文将以实证工作为主体,即主要梳理各种史料,回复都铎时期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原貌,自然,在这种实证研究中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对这些活动作出评价。此外,由于文化娱乐活动包容甚广,因而我们在研究中只能重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来加以考察。
    一、复活“人性”的戏剧
    在中世纪,教会实行的是虚伪的禁欲主义,因此上演的戏剧也基本上是进行宗教说教的奇迹剧(miracleplay )和道德剧(moralityplay)。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戏剧舞台逐渐开始产生变化,正如都铎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斯托所说:“这些舞台剧被后来的悲剧、喜剧、幕间插剧、历史剧所取代。”[1]奇迹剧、道德剧被取代是必然的,因为虽然它们富丽堂皇,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表现上帝的“全知全能”,充满了说教意味,而其中晦涩的比喻、连篇的废话更是令人生厌,因此“如何把乏味呆板的道德剧转化为多变化的、生动活泼的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需要另一个世纪的尝试和创造。”[2]
    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人文主义的传播,观众和戏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众“具有欢迎演出爱情故事的情绪,想要小丑与国王在一起演出的强烈幽默感,喜欢修辞的浮夸作风,欣赏暴力演出的蓬勃精力”;[3] 而剧作家也迎合人们的口味写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人文主义戏剧。到16世纪中后期,人文主义戏剧空前繁荣起来。以马洛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拉开了英国戏剧黄金时代的大幕,他们的戏剧反映了时代精神,其代表作既有反映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马尔他岛的犹太人》,也有反对蒙昧、提倡理性的《浮士德》。人文主义戏剧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自己的30多部作品中歌颂了爱情自由,褒扬了爱国、正义和理性。他的戏剧无论取材于现实还是历史,都能适应时代风格作出全新的表述和诠释,因此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都铎时期戏剧的繁荣只是一个方面,这并不能掩盖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坎坷境遇。1576年以前,英国还没有一家永久性剧院,每当演出时都要搭临时戏台,演员也是东拼西凑,次要角色就由一些市民或乡民扮演。在剧团四处流动时,“尽管这些流浪演员的演出并不完美”,“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到处都有观众。”[4]不过, 当时由于圈地运动使流民很多,政府对流民的态度非常严厉,对流动剧团也同样忌讳,如果剧团不能得到保护就很有可能被取缔,好在许多权贵甚至王室成员都喜欢看戏,因而愿意充当庇护人的角色。然而,反对之声也总是不绝于耳,这主要来自于城市政府和清教徒。政府认为演出会破坏城市秩序,导致人们游手好闲甚至传播黑死病,但由于剧团受到权贵的庇护,城市政府也不轻易招惹是非。1576年,伯比奇建立了英国第一家永久性剧院,正是为了免受城市干涉,它刚好建在伦敦城界之外。而清教徒的反对则主要来自道义方面,他们认为演员是懒散堕落的传播者,是“嗡嗡叫的雄蜂”,“是口是心非的人”。
    都铎时期的剧院没有屋顶,只有一个楼筒,在楼筒的内壁建有几层楼座,富有的观众花3便士在楼座观看,而没有钱的人则花1便士围住舞台的前面和两边欣赏凶杀、强奸、打斗、恋爱和幽默剧表演。舞台的背面是后台,后台用来换装或者操纵各种道具、机关。每逢演出,剧院吹起号角,男女老幼便熙熙攘攘地涌向剧院,有些人甚至会逃避礼拜跑到戏院里找快乐。当时也有相当多的妇女去看戏,虽然教会宣称男女混杂会引起诱惑,但仍然阻挡不住她们。她们甚至像男人一样一边看戏一边抽烟斗,对此教会尤其愤怒。但正是这些热情的观众给戏剧注入了活力,到1595年,仅伦敦的剧院每周就可吸引1.5万名观众。 有观察者说:“就这一时期的滑稽演员和舞台演员而言,他们的前辈是贫穷而无知的。”[5]确实,在当时,演员无论是才艺还是财富都已今非昔比, 伯比奇、莎士比亚等都成了戏院老板,甚至经常出入于豪门或宫廷之中。
    英国戏剧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繁荣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概括起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深埋了很久的“人性”开始复苏,一旦去除去了心灵上的束缚和障碍,人们自然会勇于追求刺激与快乐;另一方面,当时的英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扩大,其国家总体来说较为富足,这使得人们有可能拿出钱来享受生活。
    二、欢乐的英国--音乐及舞蹈
    埃尔顿勋爵在研究都铎王朝史时曾说过:“比绘画甚至是建筑艺术更杰出的是音乐的发展。”[6]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16世纪的英国,音乐家生活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受到日益增多的慷慨赞助,“而这些赞助人大部分又来自都铎王室本身”。[7] 亨利七世的王家小教堂,就有唱诗班和教堂乐队,他对它们关照有加。亨利八世也同样喜欢赞助俗乐和圣乐,他有一个阵容稳定的乐队,他本人甚至如朝臣所奉承的那样,是一个出色的歌手和长笛小键琴演奏家。他的孩子们也保持了他的传统,爱德华六世有65个常雇的音乐家,[8] 伊丽莎白也是音乐热心的赞助人。正是由于这些君主的支持,英国宫廷音乐才得以长盛不衰。1540年,著名音乐家特利斯加入王家教堂,紧随其后的还有声名显赫的拜尔德、布尔等人,他们“在英国教堂音乐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9]王家乐队也同样提供世俗音乐, 当伊丽莎白一世进膳时,通常有几十个乐手为她演奏半小时,这些乐手有很多来自于意大利,这有助于英国接触到新音乐。
    由于王室的庇护,教堂音乐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拜尔德曾公开宣称不信国教,但他还是成为王家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使意大利音乐对英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利斯也贡献了高水平的教堂音乐。即使经过宗教改革,英国宗教音乐也保持了繁荣的势头。玛丽时期,宗教音乐带上了许多天主教气息,人们担心随着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宗教音乐会消失,然而直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宗教音乐的地位都还是巩固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英国宗教改革的兼容性。事实上,按大陆新教的要求,像英国教堂中那种大规模的宗教音乐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对于英国的当权者而言,也许是爱好音乐的天性压倒了宗教的要求,因此“尽管发生了宗教改革,圣乐依然繁荣”,“英国教堂音乐的名声也一直居高不下”。[10]
    教堂音乐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王家教堂中,在其他大教堂和学院中,宗教音乐合唱团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致“国教礼拜式几可匹敌欧陆天主教的圣乐飘飘和高贵尊严,甚至清教徒服从加尔文之领导,亦赞成会众齐唱赞美歌”。他们在歌唱中不仅表达对上帝的爱,更传播了一种尘世大众的快乐。和大教堂相比,普通教堂虽没有华丽堂皇的乐队,但宗教音乐同样流行。在普通教堂中,在一些业余乐手奏乐引导下,业余合唱团的成员放声歌唱。
    声乐在这个时代也有长足的进步,在世俗舞台和宗教场合它独树一帜,无伴奏的合唱曲和用琉特琴或古钢琴伴奏的单声唱曲都非常流行。都铎时期的家庭中,特别是绅士和中等阶级的家中,一般都能进行多声部的歌唱。普通居民家中音乐可能要少些,但歌声也并不缺乏。不过这一时期,器乐仍然只用于伴奏或自娱自乐,还没有成为单独的表演形式。
    与音乐相关的是舞蹈,当时几乎每个人都喜欢跳舞,按罗伯特·伯顿的说法,这里面还包括“脚趾头比牙齿多的老人老妇在内”。都铎君主也多爱此道,在亨利七世和爱德华六世的宫廷娱乐活动中,其“伪装”面具舞在当时闻名遐迩。亨利八世也是跳舞高手,意大利的一个使节曾报告说:“他跳得惊人出众,灵活得像只牡鹿。”[10]伊丽莎白临死前还跳过科兰托舞。玛丽时代舞会不计其数。由于宫廷带头起舞,民间也亦步亦趋。跳舞的时候,人们甚至忽略了自己的身份。在乡村节日或乡绅的婚礼上,农夫与绅士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五月节时,人们围着五月花柱跳放纵的莫里斯舞,这惹得清教徒不快。牛津剑桥的学生更过分,竟跑到教堂附近的草地上欢歌曼舞。
    从这一时期音乐与舞蹈的兴盛来看,英国真可谓是欢乐的英国。大概是因为国势的日渐强大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因而他们选择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
    三、竞争与冒险--体育活动
    都铎时期,人文主义者为英国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人物有埃利奥特、阿谢姆、玛尔卡斯特等。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禁欲主义,提倡运动,并且还在书中给予具体指导。宗教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禁欲主义,为大众追求体育运动的快乐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都铎时期英国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在进行体育活动方面,当时英国的上流社会可谓是不甘人后。他们最喜欢的是架鹰打猎,并且许多人有自己的鹿苑。亨利八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猎手,每次打猎的时候,他“总是叫侍从在预定狩猎路线上布置好备用的马匹,不累垮八到十匹马从不罢休”[10]。至于普通民众自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没有鹿苑,只能去野外打兔子、山鸡和狐狸等。不过,当时偷猎者不乏其人,据传莎士比亚就曾因偷猎贵族的鹿而受到惩罚。自然,平民也不能架鹰,这不仅是社会地位的限制,同时他们也驯养不起。不过,伦敦的富有的资产阶级同样架鹰打猎,因为他们有钱,并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除了打猎,斗熊也深受人们喜爱,据记载,“在当时,伦敦人最喜欢的地方是剧院、圣保罗堂和斗熊场”。[11]斗熊的场面很残酷,足以使现代人大吃一惊。人们把一头大熊拴在围栏中的一根柱子上,然后放入几只身强体壮的恶犬,驱使它们向熊发起猛烈的攻击,直到双方都血肉横飞。斗熊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斗熊时人们可以下赌注,这大大提高了其刺激性。斗熊在当时得到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喜爱,据记载伊丽莎白无论是在童年还是其登基后都一直拥有自己的熊倌和熊,并且有趣的是她的熊倌财迷心窍,竟然带着她的熊走街串巷去赚外快。自然,在英国的民间也有不少斗熊场,人们在乡村经常能够看到斗熊或其他与熊有关的表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