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为世人瞩目。国内学术界,特别是军事学术界对马岛战争颇为关注,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著。但这些学术论著多从军事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的角度研究马岛战争,而对引起这场战争的地缘政治思想鲜有论及。本文拟从地缘政治的一般理论,从英、阿地缘政治观的差异性,分析马岛主权之争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实质。 一、马岛的地缘政治价值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各国迅速把寻求资源的目光转向海洋,而科技进步又使人类勘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愿望变成现实。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资源的重要性倍受重视。因此,海洋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其商业和军事运输通道这一传统地缘政治内涵,发掘和利用海洋资源赋予了海洋以新的地缘政治内容。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地理位置,其次当属自然资源。而马岛恰好集这两种因素于一身,这充分表明它在南大西洋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缘政治价值。马岛战争以来,国外学术界对马岛的地缘政治价值日渐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般理论。 就马岛的地理位置而言,它位于南大西洋南端,距阿根廷南部最近处510公里,距麦哲伦海峡东端入海口约450公里。它扼大西洋的航道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南大西洋的门户”之称。在巴拿马运河凿通之前,通过麦哲伦海峡或绕行合恩角的船只必经马岛海域,在当时马岛被称为“打开太平洋的钥匙”。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后,马岛仍是南大西洋的军事据点和南美大陆的海上前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曾在此多次成功击溃途经马岛海域的德国舰船。从全球战略而言,南大西洋的战略地位仅次于北大西洋。一旦爆发全球战争,一旦关闭巴拿马运河,马岛将是扼守两洋通道的重要基地,马岛将身价倍增。 不仅马岛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其资源也异常丰富。该岛牧草丰美,羊群遍地。周围海域盛产磷虾,渔业资源极为丰富。马岛主要生产羊毛、皮革、油脂、鲸脂等。此外,马岛附近的大陆架蕴藏着大约20亿桶的石油和天然气,其储量远远超过英国的北海油田。石油资源的发现,增强了马岛的战略重要性和开发的经济价值。此外,马岛地缘政治价值还可以以其与南极大陆的毗邻关系体现出来。为了开发南极洲丰富的水产和矿产资源,马岛作为南极洲桥头堡的地位会更加重要。从马岛、南大西洋以及南极洲的地缘政治关系看,可以说,谁控制了马岛,谁就控制了南大西洋;谁控制了南大西洋,谁就控制了南极大陆。〔1〕 二、马岛战争前阿根廷的地缘政治观 马岛战争结束后,尽管国际社会对马岛的地缘政治价值得出了上述近乎一致的结论,但事实上,马岛战争之前阿、英的马岛地缘政治观却大相径庭。而阿、英两国对彼此地缘政治观的错误认识,才是导致马岛战争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的地缘政治思想历史悠久。自本世纪初,欧洲地缘政治思想被介绍到阿根廷、巴西等国家以来,拉美地缘政治思想就异常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学说因受希特勒征服世界理论牵连而声名狼藉,拉美的地缘政治思想也曾一度处于低迷状态。但在70年代拉美军人频繁干政的背景下,拉美地缘政治思想再度活跃起来。仅就这一时期阿根廷地缘政治思想而论,它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其地缘政治思想与军人密切相关。在阿根廷,地缘政治思想家通常出身行伍,其中退伍军官又占了多数。同其他南美国家相比,阿根廷的地缘政治出版物数量最多。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尔·锡德( ElCid )和满潮(Pleamer)两家出版社以出版地缘政治作品而著称。此外, 阿根廷还有许多地缘政治研究所和地缘政治刊物。1969年,古利亚梅利将军创办的“阿根廷战略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战略》杂志闻名遐迩。70年代中期,阿根廷又创设了“地缘政治研究所”和《地缘政治》杂志。及至80年代,戈耶特(Gogret)将军创办的《军事和地缘战略学》杂志又进一步推动了阿根廷地缘政治学的繁荣。阿根廷地缘政治思想与军人政治这种亲合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其地缘政治已不再局限于地理加政治这一传统内涵,威胁、颠覆、战争、发展等许多国家安全观念被军人充实到地缘政治学中。国家安全的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阿根廷的地缘政治思想,阿根廷的地缘政治思想反过来又给军人政治提供了合法性。军人与地缘政治学说结缘的特点,为后来马岛的军事冒险提供了可能。 阿根廷地缘政治的第二个特点是,遏制巴西的大陆地缘政治倾向。阿根廷的地缘政治学者一直视巴西为主要威胁。在阿根廷人看来,巴西过快的人口增长及其持久不懈地向亚马逊心脏的“西进运动”,不仅是对阿根廷领土完整的威胁,而且是对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三个“缓冲国”的威胁。由于这三个国家与阿根廷有着地理、经济和文化的依赖关系,阿根廷战略学家一直视它们为遏制巴西的屏障。因此,巴西同它们之间的任何合作都被视为不可容忍的行为,是对阿根廷在拉普拉塔河流域天然领袖地位的挑战。杰克·奇尔德认为:“阿根廷地缘政治学派的根本特点是:对巴西耿耿于怀,视巴西的行为,尤其它在拉普拉塔河流域的行为是扩张主义”。〔2〕 但是,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阿根廷地缘政治思想的第二个特征发生了变化。从遏制巴西的大陆地缘政治转向海洋地缘政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1)70年代后期,巴西较阿根廷更加强大, 阿根廷军人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开始作出与巴西合作的姿态。但为了挽回它在与巴西竞争和对抗中失去的优势,阿根廷提出了“南进计划”(Southern Project)。(2)70年代阿根廷就马岛主权与英国的谈判, 和就比格尔运河争端与智利的谈判,不可避免地使阿根廷地缘政治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海洋、岛屿和南极洲的价值。(3)1973 年石油危机之后,海洋资源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马岛海域蕴藏大量石油的报道不断出现,圣乔治亚群岛附近盛产磷虾的说法也得以证实。由于上述原因,阿根廷地缘政治重心从陆地转向海洋,马岛及其附近岛屿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大大增强。 在阿根廷,关于马岛的地缘政治论著也颇为丰硕。早在1970年,卡塞提诺(Cosentino)就指出:如果马岛被敌人控制, 则可成为进攻阿根廷港口的基地;如果世界大战爆发,巴拿马运河关闭,马岛则遏两洋要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危机爆发后,马岛资源又引起阿根廷地缘政治学家的重视。一种较为乐观的看法是,马岛可望成为“新的科威特”。1976年英国学者歇克莱顿(Shackleton)在《福克兰群岛的经济考察》报告中指出:马岛不仅蕴藏丰富的石油,而且还蕴藏可观的天然气。这份报告发表后在阿根廷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刺激了阿根廷地缘政治中的马岛收复意识。此外,阿根廷地缘政治学者古斯塔沃·西里格亚诺又提出了著名的“三条轴线--三个阿根廷”的理论〔3〕。 他认为,阿根廷的地缘政治行动应当沿着三条轴线展开:一是沿着巴拉那--巴拉圭河航道的“河流轴线”,这条轴线赋予阿根廷参与巴拉圭、乌拉圭和南部巴西之间的国际工程的权利;二是沿着矫与阿根廷边界的“安第斯轴线”,这条轴线把阿根廷的影响扩展到玻利维亚和秘鲁;三是海洋轴线,这条轴线为阿根廷控制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得韦奇群岛在内的南大西洋的要求提供了理论根据。而这三条轴线又构成“大陆阿根廷”、“海洋阿根廷”和“南极阿根廷”的主动脉。西里格亚诺的理论充分表明:阿根廷地缘政治的焦点已从大陆转向南方:它不仅转向马岛,而且转向阿根廷领土面向的南极洲扇形区。在阿根廷地缘政治学家笔下,从南极洲扇形区至马岛,再至阿根廷大陆的漫漫长线,成为“大阿根廷的新边疆”。 如果说1970年卡塞提诺对马岛地缘政治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在对未来世界大战爆发和巴拿马运河关闭的假设之上的话,那么,到80年代,随着超级油轮时代的到来,来自阿拉斯加和中东的超级油轮那庞大的身躯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已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一现实又进一步使阿根廷地缘政治学家清醒地认识到,不仅是马岛,而且整个南大西洋已成为全球战略的重要区域。因此,在军人政治与地缘政治的亲合关系下,在阿根廷海洋地缘政治的氛围中,当阿根廷军人政权面临内部政治经济困境的情况下,武力恢复马岛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英国的马岛地缘政治观 如果认为英国的马岛地缘政治观与阿根廷的相同或相似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英国人没有接受、甚至不理解阿根廷人的地缘政治思想。二战后,曾经辉煌的大英帝国逐渐沦为二流强国。1960年之后,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出,其海军也逐渐从南大西洋地区撤出。1974年英国终结了与南非的西蒙斯城海军协定,标志着英国南大西洋时代的结束。因此,在英国大国地位急剧衰落的背景下,遥远的马岛对其来说实在是鞭长莫及。对英国人来说,尽管英、阿存在对抗,但与阿根廷进行经济和政治合作对马岛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两国之间先后就邮电、通讯和其它服务协定进行了谈判。在整个70年代,无论英国的工党政府,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断地致力于与阿根廷对话和谈判,英国甚至不惜放弃对马岛的某些主权。 由于马岛经济支柱的羊毛业的衰落,英国政府便委托歇克莱顿勋爵对马岛经济及其发展潜力进行考察和研究,力求找到振兴马岛经济的良方。但出乎英国人意料,歇克莱顿对马岛近海石油和渔业资源的研究招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愤怒。阿根廷地缘政治家认为,这是英国人马岛地缘政治野心的暴露。但实则不然,英国对马岛经济潜力的研究是出于对该岛未来的着想,并非觊觎马岛资源和地缘政治价值〔3〕。而且, 由于对马岛石油储量还仅仅是一种推测,所以,歇克莱顿报告对马岛石油和渔业发展尚持怀疑态度。假如马岛石油储量丰富,英国人仍然担心,发展石油业可能会导致改变马岛固有特点和马岛人原来生活方式的不良后果。因此,歇克莱顿建议与阿根廷人进一步合作。此后几年,英国曾多次向阿根廷表示:如果有一个可行的政治方案,英国愿意谈判并撤出该岛。由于阿根廷政府在马岛主权上的强硬立场,始终未就马岛问题达成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 同阿根廷对马岛的地缘政治价值的高度评价不同,英国对马岛的评价是低调的。科托沃-贝加列(Coutau-Bégarie)认为,在英美战略中,南大西洋简直不能与北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相提并论。如果说南大西洋引人注目的话,那也只是因为有合恩角和南大西洋东部地区的存在。此外,对巴拿马运河关闭的担忧毕竟是假设的,阿拉斯加的石油仍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通过。在英美战略中,马岛实在是太偏远了。 同阿根廷人强烈的地缘政治观念相比,英国人的地缘政治观念要淡薄得多。二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思想声名狼藉,直到7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尽管如此,英国人在对马岛发展潜力的评价中,不仅没有使用地缘政治术语,而且对阿根廷的大量的地缘政治论著几乎是全然不知。即使英国当代著名的地理政治学家豪斯在他的论著中也没有提及阿根廷的地缘政治思想〔4〕。 难怪许多英国人认为阿根廷人武力收复马岛之举简直不可思议。 比较以上分析,英、阿地缘政治观存在很大差异:地缘政治在阿根廷受到崇奉,在英国遭受贬抑;阿根廷视马岛为其国家发展战略核心,而英国把马岛置于军事战略的边缘。因此,这种差异的地缘政治观导致阿根廷积极选择了战争,使英国被动地接受了挑战。 四、马岛战争之后英、阿地缘政治观 马岛战争是英、阿地缘政治思想变化的分水岭,战争不可避免地促使它们对过去的地缘政治思想重新检讨。在某些方面,两国的地缘政治观趋于一致。其一,两国都认识到马岛和南大西洋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其二,马岛及附近海域的丰富自然资源引起了两国的极大关注。因此,英、阿在马岛主权归属问题上态度日趋强硬,谁也不肯在主权问题上妥协。 但在另一些方面,两国地缘政治观仍有很强的差异性。马岛战争使英国的地缘政治意识明显增强,为英国把马岛军事化提供了借口。撒切尔政府开始在马岛驻军、修建飞机场和飞机跑道,改善那里的港口设施。从1982年4月到1984年,英国军费开支巨大,达到20亿英镑〔3〕,西方观察家认为,英国马岛军事化行为的真实意图是变马岛为控制南大西洋的军事基地,也就是把马岛直布罗陀化。 马岛战争对阿根廷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战争的败绩导致军人政权垮台,从而削弱了地缘政治思想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虽然执政的文人政权仍然坚持对马岛拥有主权,但其地缘政治观较以往仍有很大变化。首先,阿根廷地缘政治学家对英国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和对美国在战争中对英国的支持感到震惊。战争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阿根廷应当加强与其他拉美国家的团结,甚至要加强与南锥体国家的合作。其次,阿根廷地缘政治学界对军队的职能作了重新评价。虽然军队仍然肩负着保卫国家的外部职能,但是,军队必须忠于宪法和文人政权。第三,阿根廷的马岛战略开始受到非议。达万特和劳伦萨诺认为,应对阿根廷的领土要求与国家发展关系问题作具体评价。“在马岛问题上,我们面临的仅仅是领土要求,这与国家其他社会和政治发展要求相比是次要的。从长远看,收复这些岛屿并无助于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短期看,更无此必要”〔5〕。 因为阿根廷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地理空间,而在于社会生产关系。所以,“尽管马岛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将收复的土地为人民所用”。埃斯库德(Escud é)也指出,以往阿根廷过于强调地理空间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内部发展,从而颠倒了地理空间与内部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殊不知,经济增长才是阿根廷开拓南方广阔疆域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地缘政治观一直是左右马岛主权之争的举足轻重的因素。由于英、阿对彼此地缘政治观的错误理解,使它们对发生一场消耗如此巨大的战争均感到惊讶不已。如果阿根廷能够洞察南大西洋在英国对外战略中的边缘地位,如果阿根廷能够正确理解歇克莱顿报告的真实意图,那么,阿根廷选择谈判与合作比选择战争的可能性要大。反之,如果英国能够对阿根廷浓烈的地缘政治气候有足够的了解,它要么在外交谈判中满足阿根廷的要求,要么积极加强马岛的军事防御,而不至于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战争。 收稿日期:1999-03-06 【参考文献】 〔1〕Jack Child.Geopolitics and Conflict in SouthAmerica:Quarrels Among Neighbors 〔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85.113. 〔2〕Jack Child.Geopolitical Thinking in Latin America〔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1979(14):95. 〔3〕Philip Kelly and Jack Child, eds. Geopoliticsof theSouthern Cone and Antarctica〔M 〕。 Colorado: LynneRiennerPublishers,1988.25.228.234. 〔4〕J.W.House. The PoliticalGeographyofContemporaryEvents: UnfinishedBusinessintheSouthAtlantic〔J 〕。Political Geography Quarterly, 1983,(2):223-246. 〔5〕A. Dabat and L. Lorenzano. Argentina: TheMalvinasand the End of Military Rule 〔M〕。Verso,1984.61-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