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903年“沈荩案”及其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 严昌洪 参加讨论

    1903年7月31日,北京发生了清廷在狱中杖毙沈荩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海内外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上海又是开追悼会,又是出版名为《沈荩》的书。“沈荩案”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乃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当年《上海文汇报》曾介绍一位西方人士对此案影响的评论:“沈荩之死,震动人心较之俄日开战尤当。”[1](P285)沈荩案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沈荩被杖毙将近100年了,但有关他生前在津京活动的情况以及被处死的原因等记载,扑朔迷离,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笔者不揣浅陋,拟将有关沈荩的史实加以考证,结论正确与否,敬希方家指教。
       
        首先我们看看沈荩是何许人也。沈荩原名克諴,字愚溪。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世居洞庭(今太湖)西山。先祖以经商迁湖南,遂隶籍善化县(今长沙)。沈荩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少年时代“狂宕不羁”,读书不求甚解,且不屑于舞文弄墨,因此从未进入科举试场。他有一种倔犟脾气,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不能受人欺侮,一事不合,就要挥拳打架。由于有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常常与人相龃龉,连亲戚也得罪殆尽。故章士钊(黄中黄)说他:“其得力处在此,所以失败之故,亦在此也。”[1](P287)虽然不喜欢写作,但却自附风雅,于乙未至丙申(1895-1896)间与人结一文社,什么名称尚不清楚,只知湘人呼为“十二神”,因其成员有12人之故。沈荩在社中独与舒闰祥友好,因两人都善辩,常在一起纵谈天下大事,谈话比较投机。
        戊戌维新期间,沈荩虽与谭嗣同、唐才常有交往,但态度比他们更激进,曾说:“新吾湖南,非有一番之破坏不为功也。”戊戌变法失败后,沈荩追随唐才常到了上海。唐才常经过谭嗣同六君子被杀的刺激,对于清廷十分绝望,欲即时扰乱清廷全局,组织新政府以代之。这正合沈荩之意,于是两人联合林圭、毕永年等共同组织了正气会,会址初设上海新马路梅福里东文译社,进行秘密活动。正气会既有革命派人士实力支持,又得康有为经费资助,在活动宗旨上自然受到两派影响,致使正气会(后更名自立会)的政治主张多有矛盾之处。一方面在正气会章程序言中痛言以“诸夏之大,人民之众,神明之胄,礼乐之邦”,由于“文酣武嬉,蚩蚩无覩,方领矩步,奄奄欲绝”,而不得不“低首腥禀羶,自甘奴隶,至于此极”,并告诫会众,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情况下,“毋诱于势利,毋溺于奇k3m501.jpg”,而“共图实际”[2](P53-254),似乎隐含“排满”、“革命”之大义。另一方面,在会章中,却又揭橥“务合海内仁人志士,共讲爱国忠君之实,以济时艰”[2](P254)的宗旨,显然是“保皇”的意思。沈荩作为自立会的干事,主持联络事宜。在唐才常策划下,在上海张园召开了“中国国会”,宣言既要“创造新自立国”,又要拥光绪当政,试图兼顾革命和保皇两派的政治主张。他们还组建自立军,联络会党,准备起兵“勤王”。章炳麟认为“勤王”、“光复”议论不合,遂退出中国国会活动,为表明与自立会“勤王”宗旨的决裂,与清廷统治的决裂,他毅然剪去了辫发,拂袖而去。有革命倾向的毕永年也为“勤王”口号与唐才常相辩驳,唐终不听,毕永年亦失望而去。
        但沈荩不屑于在文字上计较,认为只要能达到自己目的的力量都可以利用,便决意与唐才常一起干,担任了自立军右军统领,驻湖北新堤(今洪湖)。自立军原定庚子年七月十五日(1900年8月9日)在鄂、皖、湘、赣等地同时起事,因康有为海外接济经费未到位,各军部署亦未完成而延期。惟前军统领秦力山在安徽大通未得通知,如期起兵,得不到后路响应,无援而溃,致使自立军设在汉口的机关被张之洞破获,唐才常等20余人被捕死难。沈荩拟往上海联络同志别图组织,遂由新堤冒险返武昌,准备买棹东下,因被通缉,一时难以脱身,便藏在故交舒闰祥家中数日,竟得躲过一劫,得以转道上海,潜行至津京。
        庚子八、九月之交,沈荩到了天津。据章太炎为黄中黄(章士钊)《沈荩》一书所作序言称,沈荩“与联军诸将士往来,伪庄王启秀等皆死其笔札间”[1](P284)。而《沈荩》书中则称:“联军屯聚于津沽,荩通刺谒联军诸将士,而与日将尤惬。谋尽覆满族,徐著手以光复吾字。闻指摘拳魁如载漪、启秀之流,皆死于荩笔札之间”[1](P296)。章士钊在《沈荩》一书中说此事很秘密,外人知之者绝少,故莫能详言之。这条史料是否可靠,值得怀疑。一是根据沈荩的性格,尽管他痛恨清廷那些顽固派,但还不至于去干这种类似“内奸”或“汉奸”才会干的勾当。二是载漪、载勋、启秀等利用义和团排外,是“公开的秘密”,中外皆知,联军认定“祸首”,迫使清廷处以极刑,本无须根据沈荩的“小报告”来行事。三是章序所称“伪庄王启秀”,《沈荩》书中所说死于沈荩笔札间的还有载漪等均属误记,庄王是载勋,启秀是礼部尚书,载漪并未被处死,只夺爵谴戍新疆,可见这条史料实是一种传闻,不足为信。
        沈荩随后到了北京。章士钊在《沈荩》书中说,他伺风声已过,局势有所缓和,又“自负其辩才,以巧试其手段”,乃扩大交游面,在上层社会中宣传革命,运动达官贵胄之子弟,还打通各种关节,为入虎穴以探虎子之准备。章士钊还判定沈荩居北京之目的:“一必在布散革命种子,一必在着手中央革命之预备”。[1](P297)这一记载看来也是不确实的。自自立军起事失败,沈荩已失去原有“组织”依托,而在津京一带又不见他与任何组织建立联系,此时的他就像“乱世浮萍”,如果说他凭个人的力量试图进行某些反清活动是有可能的,但说他在“宣传革命”,“散布革命种子”,“着手中央革命之预备”,却是夸大其词,因为他此时既无一定宗旨,又无确定组织,他宣传什么样的革命思想?是“勤王”,还是“排满”?又为什么组织去预备中央革命?是为康有为的保皇会,还是为孙中山的兴中会?
        沈荩作为当年自立军起事失败后的通缉要犯,认识他的人都可能对他进行要挟。如果他低首下心,或纳贿,或逢迎,也许可以化险为夷。然他以倔犟之性格与人交往,常引起人衔恨,遇到宵小难免遭告发。涉嫌出卖沈荩的人主要是吴式钊和庆宽。吴式钊可能早已认识沈荩,因为他是与湘中“十二神”同一时期的湖南另一文社“湘社”中人,此时在京有所谋求。此人学历固然比沈荩高,但写作书信、文章中常有错别字夹入。沈荩虽不喜文字,但有才大而疏,性直而急,口辩而刻的毛病,舌锋不饶人,常拿吴式钊的错别字在人前取笑,故吴式钊衔恨入骨。汉军旗人庆宽曾为御史所劾,被籍没家产,正寻求复官捷径。他将沈荩居为奇货,利用沈荩的金石之癖与之交结,沈荩不知是计,还以为可以利用他达到进入上层,扰乱清廷的目的。谁知就是在庆宽与吴式钊二人的主谋下,群小奔走,终将在京活动了两年的沈荩投入了清廷的镇压机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