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说到“赤脚医生”,其实六十年代的经验并非首创,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赤脚医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协和医院的一位毕业生,他叫陈志潜,1932年冬天,陈志潜踏上了去河北定县的火车,他的身份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卫生教育部的主任,而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定县农村建设实验区主持卫生工作。 三年之前,陈志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不久之后陈志潜还先后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立功学院进修公共卫生学和健康教育学,就在陈志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前一年,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晏阳初来到协和,为未来的医生们作了一次演讲,他对那些医学轿子说,你们需要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和一颗传教士的心灵,这番话让坐在听众席中的陈志潜深受触动。 也成为他日后走向农村的最初动因,在定县,陈志潜经过实地调查,认为要发展定县的为,必须自下而上建立从村到区到县的卫生网,而且所有经费平均下来必须是低廉,他首先在村里建立保健院,村以上则设立乡保健所,最后在县城设立县保健院,这种模式正是日后中国三级卫生网的模式,而陈志潜在村一级保健院培养的由村民担任卫生工作者,与六十年代风行全国的“赤脚医生”如出一辙。 陈志潜主导创建的卫生网,最终覆盖面扩大到了50万人,而整个经费平均下来每年每人仅一毛钱,算是达到了三十年后伟大领袖向往的“农村养得起”的水准,与日后推广“赤脚医生”运动相比,陈志潜的工作更具难度,因为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传统观念对于西医科学还有相当的抵触。 此外,陈志潜致力的公共卫生网和培养村医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医学科学理论与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拍头脑的发明创造,当然,尽管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在大病和慢性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但是毋庸讳言,“赤脚医生”多少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防治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从1968年到上世纪80年代,“赤脚医生”这个称谓一直沿用了近20年,1985年,卫生部正式停止这个名称的使用,部长陈敏章宣布,今后凡经过考试、考核,已经达到相当于医士水准的称为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准的都改称为卫生员。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再次回到科学的范畴,“赤脚医生”终于还是穿上了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