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研究的性别维度与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杜芳琴 参加讨论

当今世界,在“社会性别”(gender)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政府使用的一个衡量人类 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关注时,发展迅猛的妇女/性别学(women & gender's studies)正在 成为人类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学界,具体到历史学界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这是 当前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所有的史学关怀和分支学科 的出现都与时代关怀的引发和学术风气转向有关,而“科学”的历史学自19世纪建构以 来,是在不断地挑战反思、推陈出新、吸纳融贯中发展起来的。如社会史对政治史的反 拨,文化史对社会史的超越,经济-社会史对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的交叉整合……都是 如此。同样,妇女-社会性别史在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也是时代关怀、学风转向和学 科整合交叉所致。反拨、超越、整合不是二元对立的取代、兼并的关系,而是反映了历 史认识的深入、细化,使以往掩蔽的部分得以显现。
    众所周知,在国外,历史学领域的纯经济史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走红,在当今历史学 科的分化中于1980年代已经“失宠”,代之而勃兴的是经济-社会史,从更广的视野范 围如社会的、文化的、心态的视角审视历史,这与年鉴学派关注下层群体的社会史的努 力分不开。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外史学界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崛起同样有力地冲击和推 动着史学的发展,赋予历史以社会性别越来越成为国际史学界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经济-社会史·社会史·妇女-社会性别史
    经济-社会史是20世纪后半期历史学分化重组中于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单纯的从经济范畴关注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更抛弃了枯燥干瘪的计量经济史,而是从整体的社会关系体系和人的关系活动看经济与 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和运动。年鉴派社会史已经在关注下属群体日常生活的历史方面做 出突出贡献,经济-社会史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察人的活动,将极大地纠 正史学的偏差与疏漏。
    人是作为具体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种族、阶级、民族、性别等身份和群体而存在的 ,因此研究经济史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文化,也同样不能脱离特定的种族、民族和性别 。而妇女-社会性别史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是使历史活动的人凸显出性别,不同的男女在 一定的活动场景下如何做、想、感受?怎样结成特定条件下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的意义 是什么?男女的主体性是怎样的?当然,这些男女活动的场所和从事的工作是与社会、经 济、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历史就是具有性别意义的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如果侧重在对妇女一方的扫描,就是妇女史(women's history)。
    在国外,妇女史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从单纯由妇女关注的妇女史转变到从 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社会性别史(women& gender's history)。其历程大致如下:1970年代在新女权运动引发下兴起的妇女史 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以发现妇女的历史填补既有的历史记载为目标,以寻找被遗 忘埋没的妇女精英人物为重点,实际仍没有跳出传统的政治史特别是精英政治史的窠臼 。到了1980年代开始用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妇女,对下层妇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人口 流动等进行考察研究,甚至一度特别关注所谓“妇女的领域”。随着“社会性别”(gender)概念的出现以及在史学领域越来越普遍的运用,性别的维度和社会性别的视角 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就是社会性别史(gender's history);但当时就有学者指出,警惕用性别史研究取代对妇女史的研究,提出在进行 性别史研究中也应该时刻牢记把妇女作为关注重点,应该是妇女-社会性别史。[1]进 入1990年代,妇女-社会性别史重点探讨的问题是身份差异和多元,强调将性别维度与 相关元素(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种族、民族、阶级、性向等)进行交叉考察与分析 [2](P359-377);而文化史的介入更引起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史 的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主要建立在两种理论的基础之上:一是文学批评的理论,一是 后结构主义的人类学。后结构主义解构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大理论和普遍方法(如 唯物史观和进化史观),强调情境化的话语构建和分析;对语言文字的中立质疑,认为 任何再表现都难免有立场和价值观渗透其中,因此应侧重于对收集来的史料进行文本解 读与分析。文化史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关于历史主体性问题,对社会史的“人”的主 体、妇女史的“妇女”的主体,文化研究都进行质疑,认为没有普遍的本质的“人”和 “妇女”,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本质的“男”和“女”,只有具有差异性的和在多种情境 下形成的复杂的多重的甚至流动的社会身份及其认同,而这些都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 。进而文化研究与心理分析的方法合流互补,努力打破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用于妇女-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因此,1990年代以来 的妇女-社会性别史也是强调身份差异、多元以及流动的历史。
    由上面的简介可以看出,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发展历程不但与具体时地的社会思潮(如 女权主义思潮和运动)、学术发展(如“后学”和女权主义学术)的背景有关,而且也可 以看出妇女-社会性别史与经济-社会史走过的道路和目标有太多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它们本身就是在互相吸取,共荣俱进。二者具有明显的共性--既关注整体的关联的历 史,又特别关注下层和弱势群体的历史,都具有对传统史学的挑战、填补、修正使其趋 于完备与公平的功能,因此二者的结盟和“联姻”既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