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叙事”非常重要,我想这位哈佛大学教授推崇司马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司马 迁“善叙事”。所以他觉得人们应该去读读《史记》。 那么,在前人看来“善叙事”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引证班固评价司马迁的话 ,比较中肯,班固说他“善叙事”是“辨而不华,质而不俚”,质,朴实,平实;不俚 ,不野,是不粗俗。用今天的话说,是具有辩证的色彩,但并不张扬华丽。我们现在见 到有些文章,很华丽地引进了一些西方的话语,让人看不懂。我们从电视上可以看到, 有时两个人对话,动辄就说“没错”。什么叫“没错”呀?稍稍文一点说“是的”不是 很好吗?“没错”就显得不雅,说“是的”,既不粗俗,又不失文雅。通俗而不失文雅 不好吗?我们中华文明,语言文字这么丰富,要认真地继承,不应当走向庸俗,也不应 当陷于媚俗。 我们再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他在评论《史记》和《汉书》时认为“善叙事”的 要求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他说司马迁“文直而事核”,即司马迁的文章写得直率而事情 写得准确。《史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著,是和对事情的表述、对事情记载的准确有密 切关系的。范晔评价班固怎么说呢?说是“文赡而事详”,文章丰满而事情详实,这也 是“善叙事”的优点。我们可以综合地看待前人所说的“善叙事”的标准,比如说“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而事核”、“文赡而事详”,文字的底蕴很丰富而记载的 事情很详实,这都是属于“善叙事”。这三句话的意思并不一样,但都反映了前人对“ 善叙事”的标准的一种见解,我们应当从中得到启发。现在有一些论文采用大量的西方 术语,不值得提倡。有一些世界通用的概念,我们应当吸收,不应排斥,但外国人写文 章、著作,他有他的语境,他有他的国情,我们简单地拿到中国来用,一是别人不容易 理解,二是耽误了自己的发展。 前人对于“善叙事”有过这些标准和理解,那么我们今天怎样看待“善叙事”的基本 要求呢?“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我们可能领会它了,但是具体做起来好像摸不着边 际,怎样去落实“善叙事”呢?这里我想还是应提到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他对“善叙事 ”提出审美要求,认为“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注:《史通·叙事》。),即优秀 的史书在于叙事。叙事之美有几个要求,第一是“尚简”,就是推崇简要,不要繁琐。 刘知几说“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注:《史通· 叙事》。)现在人们写文章,有长文章,有短文章。读书札记是训练“尚简”的一个非 常有效的好方法。当然,关于“尚简”也要辩证地看。顾炎武讲过,文章不在长短,在 于见解。有见解,长文章也很好,但是不要写空话(注:《日知录》卷19,“文章繁简 ”条。)。我们理解“尚简”就是不要写空洞无物的东西,而要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在 这种情况下,你的文章长也好,短也好,都是需要的。但总的来说,应当“尚简”。第 二是“用晦”。文章要写得含蓄,不要写得太直白。20世纪80年代有的作家写小说,小 说中的人物开口就骂人,粗话一大堆,哪有什么美感?虽曾风行一时,现在很少提到了 ,没有生命力。这从反面说明,文章要写得含蓄,不要太直白,这也是“叙事之美”的 一个要求。第三要有时代感。刘知几批评这样一种现象,有人写历史书不用当时的语言 ,而用古人的语言。他说这不好,什么时代的人写文章,写著作,要尽量用当代的语言 。他说古今是有差别的,社会风气也有变化(注:参见《史通·言语》。)。我引用刘知 几的这个观点,并不是说我们在现代汉语表述里,任何古代汉语都不能用。他指的是能 够反映时代气息的词汇,比如写一个时代的历史,这个时代的童谣、谚语都可以写到历 史书中来,因为它们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面貌。刘知几的这些话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人们 做起来也比较容易。我说“容易”,也是相对而言。 从以上这些古代史学家关于“善叙事”问题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 历史撰述中“善叙事”的原则呢?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是什么要求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语言应当是准确的。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个史学研究者,遣词造句应 该力求准确,不能夸张。现在有一种现象,即容易夸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轻意把它说 成是超越前人的,这就不准确。另外,还常常表现在一些价值判断上,这就极大地影响 了历史撰述的价值。可以这样说,准确是历史撰述的根本。 其次,叙述要平实。不要搞花哨的东西去吸引人,正如刘知几所说,那“华而失实” 的文字,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注:参见《史通·言语》。)。如果一个人的文章被人评价 为“平实”,应看作是很高的评价。“平实”后面再加上“精彩”,那当然更好了,但 首先要“平实”。这是“善叙事”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同学们在年轻时就要培养这种 学风。现在有些媒体很不严肃,什么“浮出水面”啊、什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啊 、什么“打造精品”啊、什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啊,凡此种种,似乎很生动, 很“精典”,其实很不准确,更谈不上精彩。我们不要受这些影响,我们要从优秀的历 史著作中去继承精华的东西,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把文章写得平实一些,再平实一些 。 再次,行文要流畅,如行云流水。怎么才能做到流畅?多读范文,看看名家的文章为什 么琅琅上口,然后反复地读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多读几遍,就可发现要修改的地方。同 学们要培养这种自己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习惯,我看现在不少年轻人缺少这种习惯。 过去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有一定道理。要发现自己文章的毛病,一个很好的 办法就是读,读到不顺时就改,甚至还能发现自己的观点有问题,逻辑层次有问题,有 的词句还要推敲,等等。 还有,要讲究体例。体例不统一就不能称为“善叙事”,这个问题包含很多内容,我 今天就不多讲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