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部根源”论与地方市场研究 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对西欧封建经济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19世纪古典学派的理 论水平上。这种认识把领主庄园经济和农民的乡村经济看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 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几乎没有联系。但是,从二次大战以来,自由派在西方学术 界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发现商品交换和商业贸易可能并不是在长途国 际贸易沿线或大城市周围,而恰恰是在地方经济或地区经济的范畴内,以地方性交换或 内地贸易的形式最先发展起来;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像亨利·皮朗所断言的那样是相 互分离、判然有别的两个世界,而是在某种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共生”关系中形成 了普遍存在的地方经济圈。当然,城市的兴起、城市生存的需要也必然深刻影响和改变 着农村的庄园制度和农业结构的传统面貌。这种农村促进城市,城市又反作用于农村的 经济互动关系在11至14世纪的西欧几乎到处发生,它构成了一国范围内或一个地区范围 内的国内贸易或内地贸易的基础结构。这种普遍兴盛的内地贸易格局是以土地垦荒运动 所带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主要不是长途国际贸易恢复的刺激。这种新的理 论观点是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的“内部根源”论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从某种角度看,内部根源论思想的形成是以“新人口”论对农业和人口的研究为起点 的。 1939年至二战后,以波士坦、蒂托等人为代表建立的“新人口”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理 论,对前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阐释。这个理论主张人口是主导前近代社会经济 变化的根本因素。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技术水平发展有限,人口主要以土地为生,在土 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到一定的极限之后,就会使人均生产率水平和人均生活 水平下降,由此导致经济的周期性衰退。(注:参见马克垚:《资本主义起源理 论问题检讨》,《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179页。)“新人口”论实际上是关于 农业社会发展的极限理论。新人口论的提出改变了经济史研究的方向,把研究的焦点从 商业和城市转向了农业和农村,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变化作为新的研究主题。 在研究过程中,“新人口”论看到,在中世纪的一段时期内,主要在公元11-13世纪期 间,随着边疆和边际土地的开垦,农业经济(包括畜牧业经济)发展起来,人口也随之同 步增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同时扩大,交换增加,经济变化呈上升趋势。13世纪是上 升的高峰期。用波士坦的话说:“在英国农业史上,13世纪是一个很‘兴旺’的时期- -一个生产上升,技术改进,资本投资,大量劳力用于数量同样增多的土地的世纪。” (注:转引爱德华·米勒:《13世纪的英国经济:近期研究的含意》(Edward Miller,`T he English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Implication of Recent Research',Past an d Present,no.28,1964),第22页。)而14、5世纪除了劳动力市场之外,又是各项经济 活动走向衰退的时期。 在13世纪的繁荣中,波士坦特别提到封建大地产的经济性质。他认为,大地产或庄园 经济绝对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与市场和城市紧密联系的经济单位。(注:在 波士坦之前,西方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封建庄园有商品生产存在。如20世纪初Dopsch对默 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时代庄园的研究。)他说:“没有一个研究13世纪的学者不会注 意到,不仅工农业生产全面增加,而且更加注重为销售而生产,大地产上或多或少带有 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正在扩展。”(注:M.M.波士坦:《一个货币经济的兴起》(M. M.Postan,`The Rise of a Money Economy',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14,1944) ,第127-128页。)波士坦之后,关于庄园经济与市场联系的事实,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 重视,他们承认,封建领主经济具有某种程度的商品化趋势,存在着为市场而生产的经 营倾向。主要自11世纪以降,市场因素在庄园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给大地产的经营 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带来很大影响;到13世纪,封建主更是大力改善庄园的管理,直接经 营自营地,出卖粮食、羊毛、木材等产品,形成了一个经济高涨时期。(注: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在此前提下,著 名农业史家斯利彻·范·巴斯(J·H·Slicher·Van·Bath)提出:欧洲从12世纪起就摆 脱了单纯满足生存的“直接农业消费”阶段,开始进入从流通领域取得剩余农产品的“ 间接农业消费”阶段。(注:J.H.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史:公元500-1850年 》Slicher Van Bath,The Agranian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A.D.500-1850,Londo n and New York,1963),第24页。) 庄园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揭示了地方市场和内地贸易的存在。战后以来,一批马克思主 义经济史学家以多布、希尔顿和布伦纳等人为代表,进一步提出西欧中世纪商品经济的 发展源于封建社会内部;他们主要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化的角度寻找商业发展的线索 。希尔顿强调指出:中世纪的贸易发展,“必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密切联系起来考察, ……孤立的贸易史不能告诉我们封建制度特有的关系何时和怎样让位给资本主义关系。 ”他还说:“经济发展是以超过生存需要的社会总剩余生产量的增加为标志的。这一因 素,而不是所谓国际贸易的复兴……乃是商品生产的基础”;而“国际贸易的显著增长 从年代顺序上看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之后发生的”。(注:希尔顿主编:《从封建主义 到资本主义过渡》(R.H.Hiltoned,The Transition for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Lo ndon:NLB;Atlantic Highlands[N.J.]:Humanities Press,1976),第153-154,116页。 )这样就将传统的长途贸易论观点颠倒了过来,把国际长途贸易的兴盛以及城市的发展 看成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尤其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致因。在城市问题上,内 部根源论也不同意“城乡分离”、城市代表“非封建”的传统看法,而是把城乡置于封 建社会的统一体之中。英国学者多布(M.Dube)在《资本主义发展研究》一书中指出:西 欧中世纪城市一半是封建经济的仆人,一半是它的寄生者。希尔顿也说:“城市远不是 封建社会中的对立因素,而是构成其基本结构的成分之一。”(注:希尔顿:《英法封 建社会的城镇》,第18页。) 内部根源论在理论上修正了长途贸易论对中世纪商业起源和商业形态的解释,在研究 方向上也把研究视野从长途贸易转向内地贸易,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尤其转向地方 集镇和村庄市场,从职业商人转向小商贩甚至市场大众。总之,新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内部市场。当然,对国内地方市场的研究早在新的经济史理论成型以前 就已经存在,如20世纪20年代格拉斯对英国12-18世纪谷物市场的研究。(注:格拉斯: 《12-18世纪英国谷物市场的发展》(N.S.B.Gras,The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 CornMarket from the Twelf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 ity Press;London:H.Mil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5),第32-33页。)但是, 从结构上系统探讨英国地方性市场是从希尔顿等人的研究开始的。他们的研究在早期阶 段,大致在50-60年代,主要对地产档案、城市档案和其它地方档案进行发掘整理,考 察地方市场尤其小城镇的基本经济形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如希尔顿对西米德兰(t he West Midlands)地区的研究。(注:希尔顿:《领主、市民与小商贩》(R.Hilton,`L ords,Burgesses and Hucksters',Past and Present,no.97,1982),第3-15页;另见希 尔顿:《一个中世纪社会:13世纪末期的西米德兰》(R.H.Hilton,A Medieval Society :The West Midland sat the End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Cambridge [Cambridge shir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70、80年代以后直到现在是 这个领域研究的繁荣时期。许多研究以个案的形式进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中小 城镇的研究,另一类是对乡村市场的研究。前者如拉夫提(J.A.Raftis)《中世纪英国的 小城镇:哥德曼切斯特,1278-1400》(1980年)、克恩(Keene)《中世纪温切斯特调查》 (1985年)、布里特纳尔(R.H.Britnell)《科尔切斯特的兴衰,1300-1525》(1986年)、 罗梭(Rosser)《中世纪的威斯特敏斯特,1200-1540》(1989年)、波涅·马格里特(Bonn ey Margaret)《领主权和城市公社:达勒姆和它的领主权,1250-1540》(1990年)、大 卫·休(David Gary Shaw)《一个共同体的创造:中世纪的威尔士城》(1993年)等。(注 :参见科娃雷斯基:《中世纪艾克斯特的地方市场与地区贸易》,著后“文献索引”。 )其中还是以希尔顿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的一系列研究认为,以地方集镇为中心的地 方市场体系和地区贸易构成了中世纪经济的“基础板块”,经济史的任务首先要弄清这 个“基础板块”的“内在机制”(the Inner Workings),然后才有可能开始去解读中世 纪末期导致西方社会向着一个资本主义经济方向运动的关键性转变。(注:科娃雷斯基 :《艾克斯特的地方市场与地区贸易》,第2页。)他说:“存在于地方集镇(Market To wn)的简单商品生产的扩散,很可能像较大城市和港口的商业资本的成长一样,都促进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注:希尔顿:《中世纪的集镇与简单的商品生产》(R.Hilt on,`Medieval Market Towns and Simple Commodity Production',Pastand Present,n o.109, 1985),第109页。)对乡村市场的研究主要以布里特纳尔为代表,包括阿兰·爱 略特(Alan Everitt)、大卫·法默(David Farmer)和詹姆士·马斯切尔(James Masscha ele)等人在内,他们对1200年以前的英国市场、1200年至“黑死病”发生之前的英国市 场以及“黑死病”以后的英国市场变化都作了统计学上的分析,(注:布里特纳尔:《1 200年以前英国的市场与王室管理》(R.H.Britnell,`English Markets and Royal Admi nistration before 1200',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31,no.2,1978),第183-196 页;布里特纳尔:《1200-1349年英国市场的增生》(R.H.Britnell,`The Prolliferati on of Marketsin England,1200-1349',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34,no.2,1981) ,第209-221页。)此外,还有更多以郡为单位的研究。 应该提到,内部根源论对中世纪英国地方市场的研究围绕领主经济和农民经济对市场 的不同作用问题,还存在着两种分歧意见。一种意见以布伦纳的研究为代表,不是强调 小农的经济独立性,而是强调地主地产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注: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第246页注释⑨。)希尔顿对小城镇的研究虽然主 要突出小土地所有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地方市场的贡献,但是,他对13世纪英国中西部 地方经济的研究也在总体上承认:“这些中西部的城市和市场,同其它地区一样,大部 分同“领主经济”(the seigneurial coonomy)紧密联系在一起。”(注:希尔顿:《领 主、市民与小商贩》,第5页。)以布里特纳尔的研究为代表,则强调农民经济对市场发 展的作用。布里特纳尔认为: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之间的地方贸易是促进中古 盛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注:布里特纳尔:《1200年以前英国的市场与王室管 理》,第209-221页。)爱德华·米勒(Edward Miller)从商品交易量的角度也指出“小 人物”的市场参与是商业的主要形式。他说:“首先一点,商业交易中占压倒优势的多 数涉及的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商业交易的大多数是由卷入商业中的小人物以小规 模的方式所做的相对短程的英国国内的产品交易。”(注:爱德华·米勒:《中世纪英 国的城市、商业和手工业:1086-1348年》(Edward Miller,Medieval England:Towns,C ommerce and Crafts 1086-1348,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5)第143页。)马斯 切尔(James Masschaaele)则非常强调农民上层对于商业活动的深度卷入。他在近著《 农民与市场:1150-1350年英国的内地贸易》一书中即认为:中世纪英国真正的农村企 业家是农民上层。虽然士绅阶层也把农产品出售给城市和市场,但是,马斯切尔估计, 农民面向市场生产的商品在总量上大大超过士绅的生产。(注:詹姆士·吉温:《评<农>》(James Given,Reviews to Pe asants,Merchants,and Markets:Inland Trade in Medieval England,1150-1350[by J ames Masschaele,New York,1997],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Vol.30,I ssuel,1999),第114-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