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学生与中日两国早期的现代化(3)
三、影响两国留学生发挥作用的相关因素 中国、日本都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类型。此类型的国家进行现代化至关重要的前 提是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政权做保证,这个政权必须能够承担起领导本国现代化的重任, 必须能够为本国的现代化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为本国现代化解决需要的资金 、设施、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一句话,就是为本国现代化营造出浓厚的氛围。罗荣渠先 生在将格申克隆关于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著名论点从经济战略转向政治战略时亦指出:一 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力。[9](P119) 留学生不独是西学东渐的承担者,更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其重要性的发挥若离开了政府 的支持,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言之,政府应最大化地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说来,政府应制定鼓励人们留学的法令、法规,甚至对留学人员予以必要的物质支 持;应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人们学成回国;重用归国留学生,为他们施展才华和抱负提 供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应该承认,中日两国政府在发挥留学生的作用方面是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的,导致这种 差异的因素之一是两国对传统的改造程度不同。现代与传统之间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联系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各国在进入现代社会时都会留下上一个时代的烙印,就像西方 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并非完全是现代社会的首创一样。不过,一般说来,在 现代社会中传统成分的保留到底占有多大的比重则因国而异。采取革命方式告别旧社会 还是采取改良方式告别旧社会,两者对传统的保留是有区别的。 尽管日本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来实现的,但是这 种改良是建立在武装倒幕的基础上的。新建立的明治政府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以及进行土地改革等措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 面废除封建制度。通过武装倒幕和废除封建制度的改革,日本的传统成分受到了极大程 度的改造。虽说仍有封建残余被保留下来(诸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 但是日本毕竟实现了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并为日本的早期现 代化准备了政治前提。日本留学生们在这种政权的支持下,获得了极大的施展政治抱负 的社会空间。留学生们诸如井上馨、伊藤博文等都在新政府担任了要职。纵观中国19世 纪后期至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统治并无实质性改变,中国一直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 代社会的缓慢转型过程之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支撑,这可以说是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个弱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也因此而 遭遇到更大的传统阻力。在留学生的派遣和启用方面,人们无不感到来自强大的传统守 旧势力的掣肘。容闳在谈到首次带留学生赴美之所以选择陈兰彬的原因时指出,其目的 就是为了减小传统的阻力,但是最后早期留美学生不得不中断学业,提前归国还是缘于 国内强大的传统势力。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在培养、选拔、任用人才方面虽与以往有 所不同,但仍无法摆脱封建等级和身份制的约束。纵使是通晓西学的佼佼者,若无科举 功名,使用时也会受到许多的歧视。 导致这一差异的另一个因素是两国对西方文化的认同程度。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核心问 题是振兴民族、赶超西方。这需要人们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在学西 方的过程中了解不足。日本在闭关锁国期间,通过荷兰商人对西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 由此兴起了兰学。与日本士族好习兰学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的士大夫“所求者,诟毁洋人 之词,非求知洋情者也。就师士大夫不下万人……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 。[10](P11)造成这种截然相反的对待西方文化的认同态度的原因在于两国文化在历史 中不同的地位所形成的不同民族心理。 现代化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人这个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而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休戚相关 。近代留学生群体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注定了要与这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 发生密切的联系,注定要成为西方文明的传播者及早期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对中 日两国留学生的作用在两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发挥这一问题的思考,具有现 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王元春。国朝通商始末记:卷十七[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48册[C].台北 :文海出版社。311. [3]容闳。西学东渐记[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44册[C].台北:文海出版社。26 . [4](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中国历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6]留学生丛书编委会。中国留学史萃[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7]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王少普。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郭嵩焘日记(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