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张云 参加讨论


    二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体现了小国在大国战略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打乱了德国的侵略计划,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1940年年底,希特勒以“第12号指令”的名义,正式批准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的侵苏计划。该计划定于1941年5月15日以一次快速战局击溃苏联。在这之前,希特勒就想通过武装外交手段,不经过激烈战斗,就能控制巴尔干各国。因此于1940年年中,开始实施其控制巴尔干地区的战略行动。
    10月间,经不起德国的压力,罗马尼亚政府投入了希特勒的怀抱;1941年3月,匈亚利和保加利亚也加入了轴心集团,德军在这些国家的领土上部署兵力。然而,意大利入侵希腊受挫,特别是南斯拉夫发动政变,对希特勒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并决定采取报复性打击。3月25日,南政府迫于德国的压力,答应与轴心国结为同盟,希特勒获得了德军可以使用通向希腊边境的贝尔格莱德一一尼希的铁路线。但事隔两天,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军事政变,亲德政府被推翻。希特勒害怕此举会导致南斯拉夫退出轴心国势力范围,从而危及即将开始的入侵希腊的“马利他”(Marita)行动,尤其是定于5月5日开始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就在南斯拉夫发生军事政变的同一天,希特勒签署了武力消灭南斯拉夫的第25号指令,明确指出:“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改变了巴尔干的政局,即使南斯拉夫目前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尽快予以粉碎。”[15]德国统帅部于是决定同时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4月6日,德、意、匈实施对两国的全面攻势。至月底,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全部国土陷入德意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希特勒赢得了对巴尔干的全部控制,但却“产生了一个致命伤的后果:他去年1月决定对苏联的进攻被耽误了一个月宝贵的时间”[16]。
    战后,许多中外学者对德意发动的巴尔干之战的成败得失,均有许多高论,但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即此战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由中国世界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巨廉教授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辞典》指出:“此战,德国虽以极少的伤亡(死亡和失踪约5500人,不含克里特岛战役)连夺两国,却失去了随后的侵苏战争中关键性的一个月时间。”[17]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权威之作--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持同样的观点。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指出:此战使希特勒“丧失了战胜俄国的机会”,理由是希特勒“经不起既要入侵俄国又要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为了征服巴尔干半岛各国,希特勒只能动用原本进攻苏联的装甲师,从而使“巴巴罗萨”计划“从5月中旬推迟到6月下半月”[18]。由英美著名学者合作编篡的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根据德国海军最高指挥部战争日记的一项记录,十分肯定地断言:“巴尔干的行动起初使‘巴巴罗萨’计划延迟了大约五个星期”[19]。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大量兵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希腊抵抗运动共牵制12-14个法西斯师约30万人,歼敌14万,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歼敌40万人。南斯拉夫抵抗运动一直是希特勒的一块心病,把其视为是对轴心国在巴尔干阵地构成的一种严重威胁。随着南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从1943年1月开始,希特勒即实施了代号为“Ⅰ-Ⅲ白色作战计划”,发动了对南人民武装力量的7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20]。至1944年9月底,南斯拉夫抵抗运动大约牵制了近20万德军、23万伪军和2.5万匈亚利军队,严重地破坏了德军加强巴尔干阵地的种种努力,为而后盟军在欧洲大陆发动大反攻和胜利进军创造了有利的前提。罗马尼亚是德国所需石油的主要供应国,也是其粮食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通往巴尔干的屏障。德国在此保留着强大的军队集团,计47个师和5个旅,其中包括3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为了对付苏军,也为了镇压罗马尼亚的抵抗运动。1944年8月,罗马尼亚新政府申明退出法西斯集团时,德军投入了大量机械化部队,立即大肆轰炸罗马尼亚首都,妄图通过一切手段,把这个国家从欧洲版图上抹掉。德军的这次军事行动,加速了其在罗马尼亚的最后垮台。保加利亚的抵抗运动构成了对德国占领军的严重威胁,驻巴尔干的德军司令官利斯特元帅不得不公开承认:德国“在保加利亚的军队感到像在苏维埃国家一样”[21]。
    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弘扬了这个地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传统,凸现了巴尔干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自19世纪中期以降,巴尔干半岛在同欧洲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主义,曾经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19世纪中期,是决定巴尔干人民历史命运的重要时期,在1875-1878年的“东方危机”中,巴尔干各国人民遇到了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机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发展的新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尔干各国人民抗德、抗意的抵抗运动,就是19世纪反霸、反殖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主义传统乃是抵抗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繁衍、发展和繁荣的不竭的源泉。小国寡民,虽然人力、物力有限,但民族尊严和人心向背,在国际事务中,是决不容忽视的。
    二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肆意践踏小国、弱国的利益,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当今世界,如果还有谁想要重蹈覆辙的话,德、意、日的昨天也就是他们的明天。这是历史的结论。
    【参考文献】
    [1][2][9][10](罗)米隆·康斯坦丁内库等主编。罗马尼亚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1976:921、922、531、923
    [3][4][5][6][7][8](英)斯坦利·乔治·埃文斯著。保加利亚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337、339、338、341、346、345
    [11][12](苏)维诺格拉多夫等著。罗马尼亚近现代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527-528、519
    [13][14]转引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607、612
    [15](德)瓦胡巴奇。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79
    [16]H.Stuart Hughes:COMTEMPORY EUROPE:AHISTORY fifth edition 1981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U.S.A.p416
    [17]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82
    [18]B.H.Liddell Hart: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G.P.Putnam's Son's,NewYork,1971,P210.
    [19]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airs,1995.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39-1946 Arnold Tynbee and Veronica Toynbee M.Toynbee THE INITIAL TRIUMPH OF THE AX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58.P661.
    [20](南)弗拉多·斯特鲁加尔。南斯拉夫(1941-1945)。贝尔格莱德1978年塞尔维亚文版,1978:154
    [21](苏)M·谢米里亚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莫斯科,1962:7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