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巴尔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金重远 参加讨论

一、两次大战期间的巴尔干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尔干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尔干各国在凡尔赛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很不相同。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那就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它和战胜国罗马尼亚一样,都热衷于维持凡尔赛体系的完整性,并坚决反对奥匈帝国的复辟。土耳其经过一次大战已元气大伤,它的国土仅有5%尚保留在巴尔干,勉强称得上是个巴尔干国家,再加和希腊因1920-1922年的希土战争而长期交恶,所以在巴尔干的影响已十分有限。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一样都是战败国,它把南多布罗加割给了罗马尼亚,又把西色雷斯划给了希腊,国土进一步缩小,并长期处于孤立地位。
    尽管以往争夺巴尔干最激烈的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先后瓦解,但其他大国又立即尾随而来,巴尔干遂再次成为列强角逐的场所。
    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法国失去了它在东欧的强大盟友俄国,于是便急忙在欧洲的东端寻找新的同盟者,对东欧小国各种结盟意图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20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向南斯拉夫提出了建立称之为小协约国的军事同盟方案,受到了法国的欢迎[1]。同年8月14日,捷南两国便签订同盟条约,规定签约之一方如遭到匈牙利的进攻,另一方应立即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不久,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这一同盟,于1921年4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包括军事协定在内的同盟条约。接着罗马尼亚又和南斯拉夫在同年6月签订了类似的同盟条约,不仅针对匈牙利,而且还防范来自保加利亚方面的威胁。这样就最终形成了小协约国,由于它的成员国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都身处巴尔干,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战后在巴尔干地区最早出现的政治军事联盟。
    1924年、1926年和1927年,法国先后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样就捷足先登,通过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巴尔干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巴尔干觊觎已久的意大利是乘虚而入的第二个大国。1915年,意大利放弃中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协约国允诺战后将把的里雅斯特、伊斯特利亚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部分都划归意大利;不仅如此,意大利还将在阿尔巴尼亚享有特权。然而,在1919年的凡尔赛和会上英、法却远未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使意大利大为恼火。1919年,意大利法西斯分子邓南遮用武力夺取阜姆港便是这种不满的宣泄。翌年,经国际社会调解,意、南两国最终达成妥协,在拉帕洛签约,规定阜姆由两国宣布为独立、自治城市;萨拉则成为意大利享有主权的自由港。
    意大利把控制阿尔巴尼亚作为渗入巴尔干的通道,在1914年11月便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又取得了对阿尔巴尼亚的保护权。不过,意大利最关心的仍为在实际上控制住阿尔巴尼亚。1921年,英、法根据已达成的协议,授权意大利有权在必要时“恢复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边界”,而意大利也毫不犹豫地一有机会便显示自己的权利。1923年8月,意政府借口国际划界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意大利的将军特利尼在阿尔巴尼亚-希腊边境被杀一事(据传系意大利人自己所为-本文作者),向希腊提出抗议,并突然出兵占领希腊的科孚岛,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始从科孚岛撤兵。[2]
    不久,意大利又施加重重压力,和阿尔巴尼亚先后于1926年11月签订所谓“友好与安全条约”和于1927年11月签订防务联盟,使后者完全失去了独立,成为意大利的附庸。
    意大利在巴尔干的侵略野心决不止于一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这在法西斯于1922年底上台后表现得尤为露骨。墨索里尼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半岛上最强大的南斯拉夫,试图在它的北端挑起克罗地亚问题,而在它的南端则煽起马其顿争端,从而肢解整个国家,并把整个巴尔干也闹得无法安宁。1926年,南斯拉夫曾提出由法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三国签订条约以保障巴尔干稳定的建议,但却遭到墨索里尼的断然拒绝。意大利显然不愿受任何大国的制约,而宁愿在巴尔干独断专行,先与匈牙利签订了友好与仲裁条约,1928年又分别与土耳其和希腊签订了友好条约,试图在巴尔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意大利所推行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便是在小协约国间制造不和与矛盾,从而破坏小协约国的团结。还在1920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签订同盟条约时,意大利报刊便响起一片反对和抨击之声,斥之为此乃“建立斯拉夫人的反意大利集团”,并强调“如意大利想留在亚得里亚海东岸,那末就应该打退斯拉夫人的进攻。”[3]
    由于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拉夫国家时有矛盾和冲突,因此罗马尼亚外交大臣杜卡便认为斯拉夫世界对罗马尼亚构成的威胁要远比意大利来得大。于是意大利就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做拉拢罗马尼亚的工作。1923年初,刚上台不久的墨索里尼和杜卡在洛桑会晤,后者一方面对斯拉夫国家颇有怨言,另一方面又声称罗马尼亚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在斯拉夫国家和意大利之间扮演中介角色,并强调如果南斯拉夫试图和保加利亚接近,那么罗马尼亚便会与小协约国分道扬镳,使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深为满意。
    南斯拉夫对作为小协约国成员国的罗马尼亚未经磋商便与意大利频繁接触十分不满,担心意大利会乘机夺取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而意大利果真向南斯拉夫施压,于1923年夏公开索取阜姆,赤裸裸地用武力相威胁,扬言将用占领科孚岛的方式来解决阜姆问题。只是在1923年夏小协约国外长会议上,捷、南、罗三国签署军事合作条约和盛传法国将与南斯拉夫签订互助条约后,墨索里尼才被迫作出某些和解姿态。1924年1月,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签订友好合作条约,意大利取得对阜姆的主权,邓南遮在1919年用武力夺取阜姆的行动遂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南斯拉夫显然是想借此事换取两国关系上的某种缓和。
    此后意大利又试图从内部来瓦解南斯拉夫,它支持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组织“乌斯塔莎”,同时又扶植同样性质的“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在南斯拉夫境内不断闹事,1929年还收容了逃亡的“乌斯塔莎”领袖帕韦利奇,使南斯拉夫政府深为不满。
    面对意大利咄咄逼人的攻势,巴尔干国家只能维持某种表面上的团结,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从1930年到1933年每年都要召开一次非正式的巴尔干会议,讨论它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只是一般的交换意见,并不能作出任何实质性的,具有约束力的决议。
    1933年,法西斯党在德国上台,它积极在巴尔干展开活动,一来可以依靠那里的日耳曼人社团,如罗马尼亚的德国人民联合,二来又可取得当地的法西斯组织如罗马尼亚的铁卫军、南斯拉夫的乌斯塔莎的支持,所以一时进展颇大。于是在巴尔干各国面前便出现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1933年2月7,为应付可能出现的紧张局势,小协约国签订了一个“组织公约”,将过去签署的双边同盟条约续订为永久条约,并建立了一个常设委员会来协调它们的外交活动,但并未能使小协约国有任何实质性的加强。
    南斯拉夫对意大利和德国的威胁比较敏感,反应也比较强烈。1934年初,时任法国外长的巴尔都曾提出签订“东方公约”的构想,试图重振小协约国,并联合苏联在东欧组成防止德国扩张的联合阵线。巴尔都的倡议得到了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的支持,双方准备进一步进行磋商,但就在该年10月亚历山大一世应邀到法国访问之际,却在马赛港和巴尔都一起遇刺身亡。尽管暗杀的真相至今未能全部澄清,但凶手本人便是“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的一名成员,而南斯拉夫提出的引渡帕韦利奇或将其交付审判的要求又遭意大利的拒绝不能不使人怀疑意大利是幕后的指使者,使本来就欠佳的两国关系更趋恶化。[4]
    1932年出任罗马尼亚外交大臣的蒂图列斯库头脑比较清醒,对德、意在巴尔干的扩张素存戒心,因而也出面支持巴尔都提出的签订“东方公约”的构想。1934年4月,蒂图列斯库应邀访法,和巴尔都就当时欧洲的局势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的共识。6月,巴尔都到罗马尼亚进行回访时,双方又就“东方公约”一事进行磋商,蒂图列斯库多次表示愿意和法国进行合作。“东方公约”的计划后因巴尔都被刺身亡而告吹,于是蒂图列斯库遂试图用接近苏联的办法来巩固罗马尼亚在巴尔干的地位,1934年6月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促成罗、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此后他又尝试与苏联签订互助公约,但终因横亘在两国之间的比萨拉比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而未有结果。
    巴尔干各国对德、意扩张一个比较重要的反应是1934年2月在雅典签订了由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希腊和土耳其共同参加的巴尔干协约[6]。它的成立一方面标志着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巴尔干国家都有团结起来,共同对敌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明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在20年代有过不愉快经历的国家终于开始和解。
    意大利的势力在20年代便进入巴尔干,德国是后来者,最初两国在那里各行其是,甚至还免不了一番明争暗斗,但自1936年形成轴心国和1937年结成德日意三国同盟后,德、意开始在巴尔干联手行动,给巴尔干各国造成更大的威胁。
    置身于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同盟之外,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保加利亚成为德国首先猎取的对象。德国从经济上着手开始控制保加利亚,在1937年保加利亚的对外贸易中,德国所占的份额为其进口的54%和出口的43%,而到了1938年则为其进口的52%和出口的58%,保加利亚为德国提供了大批农副产品和原料,同时又成为德国工业品倾销的市场[7]。为了进一步把保加利亚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自1938年初起,德国便开始与保加利亚进行以贷款一亿马克的形式向后者提供武器的谈判。最后于该年3月12日正式签约,其内容为贷款3000万马克,年利6%,自1942年起开始偿还,而武器则在两年内悉数交付。从此,保加利亚在经济上便完全落入德国的手中。1938年8月,保加利亚自法国获得3.75亿法郎的贷款(相当于2500万马克),德国得悉后大为不满,竟突然中止进口保加利亚农产品作为报复。保加利亚为避免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不得不放弃自法国获得的这笔贷款。经济上受控制必然带来政治上的沦为附庸,1938年9月下旬,当苏台德危机进入高潮时,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出访德国,并得以会晤希特勒、戈林等人,颇受宠幸。事后鲍里斯竟洋洋得意地宣称,正是他的这次访问才促成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明在国际舞台上保加利亚已成为法西斯德国的小伙伴[8]。
    罗马尼亚是德、意两国,尤其是德国急欲控制的对象,其办法仍是首先从经济渗透着手。还在1933年9月,德国的法本化学公司便与罗马尼亚签约,购买后者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又向罗马尼亚提供价值1360万马克的产品。1933至1936年,德罗之间的贸易量共增加了两倍,德国每年都从罗马尼亚进口大量的石油,1931年价值2.96亿列伊,1935年已达15.4亿列伊,使两国的经济关系更趋密切,德国开始控制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1936年8月,蒂图列斯库被解除外交大臣的职务,此后罗马尼亚便逐渐放弃以往在英法和德意之间维持平衡的政策,迅速倒向德国。1936年11月,德国要求罗马尼亚不再接近苏联,翌年2月,在德国的压力下,罗马尼亚中止与苏联已进行多年的有关签订互助条约的谈判,随后又拒绝法国提出的签订法罗两国同盟条约的建议[9]。1938年2月,国王卡罗尔二世改组政府,修改宪法,建立起自己的独裁统治,促使罗马尼亚走上与德国合作的道路。
    为控制巴尔干,德、意两国都把小协约国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地削弱它和破坏它。希特勒上台后不久便公然要求小协约国奉行对德亲善的政策,另一法西斯头目罗森堡则敦促罗马尼亚离开小协约国[10]。德国对巴尔干同盟的建立也十分不满,对促成这一组织诞生的罗马尼亚外交大臣蒂图列斯库尤为不信任,公开向罗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将他赶下台,不久果然达到了目的。
    在德、意两国的共同施压下,再加内部矛盾丛生,小协约国瓦解的势头越来越明显。1938年4月,当苏台德危机日趋尖锐时,南斯拉夫政府公开声明,除非匈牙利卷入此次冲突,否则南斯拉夫决不会过问。5月初,小协约国常务委员会在罗马尼亚的锡纳亚举行会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代表均以为苏台德问题纯系捷克斯洛伐克之内政,只有通过与德国之协商才能予以解决。8月中旬,罗政府正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敦促后者用德国可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苏台德问题。8月21-22日,小协约国常务委员会再次就苏台德问题进行磋商,竟然完全避开德国对捷克的威胁不谈,仅强调其成员国只有在面临匈牙利的威胁时才会采取统一的行动,使大难临头的捷克处于哭笑不得的境地。9月29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签署的前一天,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甚至对德国驻罗公使法布里齐乌斯说,罗马尼亚所唯一关心的便是希望和匈牙利一样维持对德友好关系,而对面临肢解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则一字未提。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对上述事件所作的评论是小协约国已在瓦解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同时也意味着“法国在东南欧联盟体系的完全崩溃”。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也就意味着小协约国的终结。
    面临着日益动荡的局势,巴尔干各国始终团结不起来,于是只得自寻出路。土耳其努力周旋于英法和德国之间,力求保持某种平衡。1938年4月底,英国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允诺向后者提供1600万英镑的贷款,其中1000万用于购买英国的工业设备,另有600万则用于购买军火。同年8月,土耳其与法国签订友好条约,随后又表示希望签订英、法、土三国友好条约,但由于英方态度有保留,而未有结果。与此同时,土耳其又积极与轴心国保持联系,1938年5月曾通过外交途径向德国方面表示愿意讨论所有两国感兴趣的问题。
    希腊和土耳其一样,不希望开罪于英法及德意,虽然英国方面一再要求希腊能明确表态,即一旦发生战争,希腊将站在英法方面,但希腊却一直回避正面的回答。希腊政府多次私下表示,虽然希腊是一个小国,且同时又受到英法和德意两方面的压力,但仍然将努力保持中立。[11]
    南斯拉夫在30年代的风云变幻中力图维持中立,尽管因1934年10月马赛刺杀案而与意大利一度关系紧张,但仍于1937年3月与意大利签订友好条约。在1938年危机期间,南斯拉夫为避免刺激德意两国,竟不断让步,到最后甚至同意匈牙利可取得马扎尔居民占多数的捷克边境地区,致使自己的盟友在1938年11月所谓维也纳仲裁时惨遭第二次肢解,将11027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匈牙利。
    此后意大利更积极地拉拢南斯拉夫,1939年1月意外交大臣齐亚诺访南时,建议南斯拉夫尽快加入轴心国,并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此举得到了南首相斯托亚迪诺维奇的赞同。尽管斯托亚迪诺维奇于2月即被解除职务,但德、意两国仍紧追南斯拉夫不放。4月,南外交大臣辛卡-马科维奇访意,在齐亚诺的再三劝说下,允诺南将在未来的欧洲冲突中保守中立,但仍将倾向意大利。而在随后的访德过程中,德外长里宾特罗甫更是极力拉拢南斯拉夫,告诉辛卡-马科维奇:希特勒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因为“他宁愿看见南斯拉夫守在亚得里亚海边,而不愿看到是匈牙利。”[12-p602]德国还在经济上加紧对南斯拉夫的渗透:1936年德国在南斯拉夫的出口中占23.7%,1938年增至35.9%,1939年更增至47.7%;南斯拉夫出口的90%的铁矾土和3/4的铝均输往德国[13]。
    但德、意两国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主要视其是否忠诚于轴心国而定,可随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1939年6月,南斯拉夫摄政保罗亲王访德时曾允诺将立即退出国联,但事后却未见诸行动。希特勒为此大为恼火,遂于同年8月在会见齐亚诺时几次三番怂勇意大利去消灭南斯拉夫。[14-p571]
    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长期处于孤立的地位,尽管1937年1月和南斯拉夫签订了“永世友谊”条约,1938年7月又与巴尔干协约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仍坚持自己的领土要求,希望归还一次大战后失去的南多布罗加和西色雷斯,这就必然会激化与罗马尼亚及希腊的矛盾。保加利亚政府甚至表示即使它的领土要求完全得到满足,也不会和巴尔干同盟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进行全面合作。正如保加利亚驻英公使莫姆奇洛夫所言:巴尔干各国之间的“互相厌恶和互不信任是如此的强烈,以致它们决不可能团结起来反对一个共同的敌人。”[12-p213]
    和在1914一样,巴尔干在1939年也是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卷入新的世界大战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