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与世界裁军会议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把结束战争的希望寄于以英法为核心的国联身上,渴望英法出面调停。非常任理事国的要求,国联当然不能置之不理,最终于1932派出了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经过近半年的调查,不能使人信服的调查报告自然使日本与国联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作为侵略国的日本理应受到国际联盟的制裁,但英法当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希特勒上台之后的德国,所以大家都不想在满洲问题上激怒日本,而且由于缺乏美国明确的支持,在远东力量薄弱的英法是怎么也强硬不起来的。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他谈到对外关系问题时非常简短,只是说美国要奉行一种意义不大明确的睦邻政策”。[1](P.25)正如国务院所阐明的,政府的目的是避免在远东主动采取任何行动。因此,当国联的一个委员会在3月底指出,一项抵制日本的武器禁运法有赖于美国采取行动时,赫尔宣称,他并不打算使他的政府充当国联的良师益友的角色,或是接受本来就落在国联身上而且是它不容推卸的责任。[2](P.109)由于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以及英法当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世界裁军会议上,希望与德国达成裁军协议从而继续维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欧洲安全秩序,结果只能是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不能做出任何行之有效的遏制。同时英国与美国在处理像满洲危机这样重大的国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信任,“美国的政策可能把英国拖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而又不能充分保证支持英国。1931年以后在远东的情况似乎尤其是如此。在那儿,先是在满洲危机中,而后又在1934年的海军谈判中,美国人看来决心推动英国与日本对抗,而英国政府是极力想避免这种局面的。在满洲危机期间,鲍尔温抱怨说:‘从美国人那儿除了空话以外你什么也不能得到。他们说的天花乱坠,但是只是说说而已!’”[9](PP.24-25) 这一点日本帝国主义显然也看得十分清楚,所以就是在国联调停期间,仍然于“1933年1月3日,占领山海关。2月23日起进攻热河,十天之内,热河省被占。”[4](P.283)日本的强盗行径暴露无遗。日本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问题的关注,于1932年悍然进攻上海,严重地刺激了列强的既得利益,国联的论调也越发强硬起来,这使日本认识到继续留在国联之内不但不能扩大侵略利益,反而会受制于国际舆论。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亚洲支柱的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决定退出国联,“退出国际联盟意味着日本外交的基调从过去的国际协调外交转变到了自主独断外交的强硬路线,”[5](P.583)这个自一战建立的国际均势与安全体系首先在亚洲被撕开了裂口。“多米诺骨牌”开始从亚洲倒下,其效应必然会对早已对现存国际秩序深感不满的德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退出国联,日本也就摆脱了国联盟约第18条所规定的有关条约登记及公布的义务。这也可以说是从“国联协调外交”转变到“列强协调外交”,或者说是从“公开外交”转变到“秘密外交”。[6](P.583) 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已接近尾声,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元气大伤。日本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疯狂地向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倾销商品,为以后的军备扩充积累资金,而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因为有着丰富的天然矿产资源更成为日本的垂涎之地。日本商品对荷印的扩张是惊人的。“1929年以前还只占荷印进口总额的百分之十的日本商品,到1931年便超过了百分之二十,1933年又超过了百分之三十,超过了竞争对手英国和宗主国荷兰而跃居第一位。”[5](P.594)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经济攻势,在亚洲有着传统裙带利益的英荷等国都相继对日本商品倾销进行了抵制。但由于在太平洋地区缺乏驻军,同时他们认为正在举行的世界裁军会议所要解决的欧洲安全问题是在当时居于决定性的主导地位,因而毫无建树的经济遏制反倒让日本看到了列强的“软肋”,变得有恃无恐竟认为“有钱搞会谈,派特使,还不如造军舰!”[1](P.595) 眼看二战前的亚洲策源地即将形成,英美等国却不能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谈到“维持东亚和平及秩序之使命”,指责列强对中国的援助有碍于东亚和平的维持。这个声明引起了国际舆论的一致批判。[5](P.587)这是一个对列强警示的宣言,是企图独占中国和亚洲的宣言。就是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天羽宣言”,罗斯福本人没表态,而美国国务院则向东京发出一件“措辞审慎,尽可能不要触犯它”的备忘录。历史学家萝西·伯格曾经指出,总而言之,政府已经不再把史汀生为争取世界安定所做的努力执行下去了。相反,国务院力图避免使已经存在于日美关系间的危险继续增加。它决定不仅不采取任何可能触犯日本人的行动,而且在极大程度上保持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2](7.110)。就连在太平洋有一定海军力量的美国态度尚且如此,那就不用多言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了。对处于欧洲国际关系旋涡中心的德国而言,大国之间的互相猜忌和对日本的妥协退让必然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关系到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军备问题上,德国的强硬姿态使英美等国无可奈何,世界裁军会议还未结束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希特勒)认为:德国指望国际谈判来使其武装力量取得进展是毫无用处的,[6](P.55)在当时还是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扩充军备只能是极其秘密的,而日本的军备增加不是在公开的进行那至少也是半公开的。1933年3月,日本正式退出国际联盟,并透露他们企图废除同英美两国签订的海军军备限制条约。4月威廉·菲利普斯(美国副国务卿)向罗斯福报告说,日本人增加军备的要求使普遍裁军条约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5月他从驻东京的大使约瑟夫·格鲁处得悉:“日本可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完善、最均衡、最协调一致,因而是最强大的战争机器。……日本军方认为美国是他们的潜在敌人。”格鲁还说,“……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他们这个国家必然扩张的障碍。”6月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卡尔·文森向他通报说,日本1933年的海军预算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2](P.107)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欧美列强对于迅速崛起的日本是束手待毙的,可以说裁军会议的失败是从日本开始,以德国的退出而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