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闵子即闵子骞的补证 《春秋事语》共有十六章,其中有三章都有闵子辛的议论。张政先生以为:“闵子辛此人它书不见,疑即闵子骞。《说文》三篇上:‘,罪也,从干二,读若愆。’辛形近,愆骞音同。闵子骞名损,、愆和损义亦相应。”〔1 〕张先生以为愆音同,而愆又同于骞,故见于《春秋事语》的闵子辛即闵子骞。这样的推断,极为合理。现在还可找出其他的旁证来证实其说。 在东汉的画像石刻的榜题中有“敏子愆”,不过这一材料现在已很难见到。在罗振玉的《石交录》卷一中有记载〔2〕, 罗氏云:“河南省城之白沙镇,廿余年前出汉画像石题字凡十六榜,雕刻甚浅,然颇工致完好。”题记有下列几条: 1.偃师刑渠至孝 其父 2.此上人马皆食大仓 急如律令 3.減谷关东门 4.□□父身 墅王丁兰 木人为像 5.伯臾母 后母身 伯臾身 6.原谷亲父 孝孙原谷 原谷太父 7.敏子愆父 敏子愆 后母子御 子愆车马 榜题所记人物,有刑渠、丁兰、伯臾、原谷和敏子愆。这些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在东汉的石刻或壁画上常能见到。罗氏说榜题中“文多别字,刑渠即邢渠,減谷关即函谷关,墅王即野王,敏子愆即闵子骞。”他断言榜记用敏代替闵,用愆代替骞,显然是正确的。 有关闵子骞孝行的故事见于师觉授的《孝子传》〔3〕: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以德行称。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蒿枲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 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 山东嘉祥汉武梁祠石刻题记中也有闵子骞故事。其文字榜题是: 子骞后母弟 子骞父 闵子骞与假母居 爱有偏移,子骞衣寒,御车失捶〔4〕 题记简略,但和《孝子传》对照,看出两者所记为同一内容的故事,说的是闵子骞受后母虐待,冬天衣衫单薄,御车时连辔绳或马鞭也掌握不住。现通过《孝子传》和武梁祠画像题记,知道白沙石刻题记中的敏子愆确为闵子骞。 张政烺先生以为和愆、骞同音,今从白沙汉画像石题记中看到,汉人确有把骞写成愆者,证明了张先生所作推测的精确性。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题记中,有好几位孔门弟子的名字,其中就有闵子骞,三个字的写法和武梁祠榜题一样。武梁祠年代在东汉桓帝时,和林格尔汉墓的年代和其相近,则东汉晚期,闵子骞三字的写法较规范化,已不像以前可以用不同的同音字来书写了。 二 战国时的《春秋》学 《汉书·艺文志》说:“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意,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这是说左氏为《春秋》作传的目的是,凭借具体的历史来阐明儒家的思想与观点,以避免空泛说经之弊。由于儒家对《春秋》的重视,战国时儒门弟子及其后学致力于《春秋》者不乏其人。最有名者当为孔子门人的子夏。汉人谈到《公羊》一书的传授时,常和子夏联系在一起,如闵因《公羊序》云:“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5 〕又戴宏《春秋解疑论》:“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6〕以上所说,未必可信, 但反映出在汉人心目中子夏和《春秋》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书中可找到子夏的有关言论,《国语·鲁语下》记“季康子问于公父文伯之母”一节,最后是:“子夏闻之曰:善哉!商闻之曰……”子夏评说历史的言论不仅于此,在《韩非子》一书中也时常提到,如《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后面韩非论齐田常、晏婴时又引子夏所说“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一类的话。战国时子夏论史的作品不少,所以韩非才能屡屡引用,当时或许有一部子夏的《春秋传》传世。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一再提到子夏,并说:“子夏言《春秋》重人”、“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可见子夏在治《春秋》这方面建树不小,不仅对战国时有影响,而且还延续到西汉,所以董氏对其大为称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