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读帛书本《春秋事语》(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物》 吴荣曾 参加讨论

孔门弟子曾子,是治《春秋》的一大家。据刘向的《别录》,《左传》最初由左丘明传授给曾申,申又授吴起。这一说法可靠与否,现在还很难说。但董仲舒已将曾子对《春秋》的贡献有了肯定,《俞序》云:“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齐侯,安诸侯,尊天子。”在《公羊》中提到鲁子其人,元郝经以为“鲁”可能是“曾”之讹〔7〕。郝说如属实, 则曾子有关《春秋》的言论被保存于《公羊》之中。
    闵子骞是七十子之徒中的佼佼者,《孟子·公孙丑章上》说:“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即以为这三人在某些方面可和孔子相比,这是对闵子骞很高的评价。《孟子》又说他“善言德行”。由于《春秋事语》的发现,我们知道他还专长于《春秋》。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故子贡、闵子、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资也。”这三人都是孔子弟子。公肩子即公坚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公坚定。《说苑》中有公扈子。苏舆以为“扈”与“肩”形近,或许公扈子即公肩子〔8〕。从《说苑》所记来看,公肩子也是善言《春秋》者。 董仲舒把闵子骞和子贡、公坚子并列在一起,以为都是长于《春秋》者。但有关闵子骞的记载不见于传世的古籍,而董仲舒或许见过《春秋事语》或和其相似的古文献。
    战国时儒家研治或评说《春秋》已成为一种风气。流传到后世的作品,以《左传》、《公羊》、《谷梁》为最著。还有铎椒、虞卿以及西汉人提到的邹氏和夹氏的《春秋》。《公》、《谷》二书中引用公羊子、沈子、鲁子、司马子、北宫子、女子、谷梁子、尸子,也都是诸子百家中擅长于《春秋》之学者。《汉书·古今人表》中有邹子、夹子、沈子、北宫子、尸子、公扈子等人,钱大昕以为这些人都是传《春秋》者。现在由于帛书的出土,知道战国时治《春秋》的各家,还应加上一个闵子骞。
    重视《春秋》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到战国时尤为盛行。于是《春秋》之学形成起来并获得了发展,其特点是诸子学和史学的合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司马迁指明,战国诸子援史入子成为风气。诸子中以韩非为突出,他对《春秋》很熟悉,时加引用。如《备内》引《桃左春秋》,《外储说右上》、《奸劫弑臣》等都提到“春秋之记”。清沈钦韩指出:“然战国诸子又尝睹《春秋传》而成书,如韩非《奸劫弑臣篇》:“《春秋》之记曰:‘楚王子围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云云。此全依《左氏传》也。 ”〔9〕确实,韩非为了宣扬法家的专制王权,经常引用春秋时君权下替之例,以作为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这说明史学和子学的相互渗透,当时《春秋》之学的盛行,其原因也在于此。这种状况也为汉代所继承下去,故《公羊》、《谷梁》一直是两汉时的显学。
    三 《春秋事语》的结构特点
    此书的性质和《左传》比较相似,以纪事为主。记事内容都属春秋到战国初的“正史”。但每章又都要引一段当时人或和当事人有关的人的议论。如《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一章引用士说的话,《吴伐越》一章引纪的话,《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一章引医宁的话。或者是引用后人的话,如有三章都引用闵子骞所发表的议论。《左传》中这两种情况都有,如襄公十四年师旷对晋侯,昭公三十二年史墨对赵简子。不过师旷、史墨等人未必真有其人,很可能出于作者假讬,目的是借他们之口来阐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春秋事语》或许也这样,如吴伐越记吴子余祭被杀一事,《左传》中并无人事先批评余祭缺乏警惕。《谷梁》传有一段作者的议论,其用意和《春秋事语》纪所说相似。则纪很像是作者所假讬,其余如士匽、医宁等人不见于他书,恐怕也有出于假讬的可能。
    《春秋事语》和三传一样,不少章中都引用他人之议论。但在如何引用方面,各书并不一致,例如:
    1.《左传》所引后人的议论,除孔子外,一概不署名,而用“君子曰”以表示之。《公》、《谷》则正相反,全书中“君子曰”仅一见,而多数是标明其姓氏,如称子沈子、子司马子。为了以示尊重,前面还加一个子。《春秋事语》作“闵子骞问之曰”,称姓名而不称子,和《公》、《谷》也不同。
    2.三传引用他人之议论字数都不多,而《春秋事语》引闵子骞的议论长达100字左右。
    3.《左传》引用别人的议论,内容有言“书法”者,也有论史者……《公》、《谷》以论“书法”为主,《春秋事语》则以论史为主。
    4.三传引用他人之议论大多置于一节之最后,起到对一件事作出结论性的作用。《国语》也如此。《春秋事语》可谓别具一格。每章先叙事情的发生及其发展,接着来一段议论,可以是当时人,如士说、医宁;也可以是后来的闵子骞。而最后则叙述事情的结果,如《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说蔡夫人因触怒桓公而“蔡嫁之”。接着“士说曰:蔡其亡乎”。下面是他对事态发展的分析。最后作者云:“桓公率师以侵蔡,蔡人遂溃。”又如《宋荆战泓水之上章》,先说宋君不愿趁楚军未济而击之。下面是士匽为鲁君犒师,并发表“宋必败”的议论。最后,作者说:“战而宋人果大败。”引用闵子骞议论的三章,最后也都有事情结局的简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