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刘彤 参加讨论

战后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发展和变化呢?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问题的复杂性,各方面的原因也会多种多样,但从战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大方面考察,主要原因有这样两条:第一,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第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进入了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主要形式的历史新时期。下面,我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这两个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推动了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并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而现代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人,又往往是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考察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时,必须首先充分注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巨大作用。因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⑥“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⑦这对二战后当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来说,尤其是这样。
    对于二战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提法不尽相同。1970年,美国出了一本名叫《未来的冲击》的书。事隔十年,1980年,美国的阿尔文·托夫勒把《未来的冲击》上升为理论,发表了《第三次浪潮》,他用未来学的观点,把当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概括为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一度轰动了美国社会。我们为了区别于近现代历史上头两次的科学技术革命,往往把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习惯地泛指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起始于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达到了高潮,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在美国,以后迅速地扩展到了西欧和日本,苏联也参与了这一过程。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当代的三大尖端科学,即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接着又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激光、遥控、光电纤维、生物遗传工程、海洋开发等新兴的学科。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纵深发展,它填补了科学认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未知领域。在生产实践中,由于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又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的工艺流程,往往某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它的突破性的成果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突飞猛进地全面飞跃,新的科学技术又往往超越了国界,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全世界。对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这种巨大发展和进步,日本的《朝日新闻》曾在1981年夏季作过这样的估计,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90%的历史性科学发明出现在最近的五十年里,而这些科学发明者的90%,又都是当代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为发展战后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尖端科学直接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战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直接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换句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为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电子计算机:战后四十年来,电子计算机已经经历了四代更新,八十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已进入了第五代,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近年来,各国正在制造各种型号的微型计算机。人类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然而,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于二战刚刚结束时的1946年,它的名字叫“ENIAC”⑧, 它的加法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该机使用了一万九千个电子管,重三十吨,是一个占地一百五十平方米、价值四十万美元的庞然大物。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完全是由于二战中迅速研制和使用先进武器,它要求提供一般常规计算工具所难以胜任的高速度精确的数学运算的结果,正是在这种迫切需要的推动下,战争年代里日益完善起来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才应运而生。1940-1942年,在保卫英吉利海峡和太平洋海战中,英国人和美国人最先使用了雷达探测技术,1946年,世界上首次出现了第一台十英寸的电视机。
    原子能:战后原子能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直接导源于二战中原子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提到二战中的原子武器,我们自然会想到本世纪杰出的科学伟人艾伯特·爱因斯坦,首先是他在二战爆发的前夕,1939年8月2日致函罗斯福,向这位首相提出了紧急呼吁,建议美国政府抢在纳粹之前,“应迅速采取行动”,“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⑨美国总统接受了这项建议,随即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订了以研制原子弹为目标的“曼哈顿计划”,1942年,在美籍意大利科学家昂利克·费米的主持下,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7月16日, 在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前夕,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默果尔试验场成功地试爆了原子弹,接着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当时仅有的两颗代号为“瘦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弹。二战后,1949年9月24日, 苏联在库尔恰托夫的主持下也成功地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而结束了美国对原子武器垄断的历史。1951年,美英联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成功地试爆了氢弹,1953年8月8日,塔斯社奉苏联政府之命宣布,苏联已经拥有了氢弹。上述这些事实说明,二战后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这是在二战中研制原子弹的基础上并通过战后美苏在核武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的。
    航天技术:当代航天空间技术的关键是具有强大推进威力的运载火箭,这主要发端于二战中德国和苏联杰出的科学家们研制的战术火箭。被誉为“火箭之父”的德国科学家韦尔诺·冯·布劳恩在他的主持下,1942年10月3日, 成功地试验发射了“V-2”火箭,并于1944年12月8日,在首次实战中,以三千到三千五百英里的时速,飞越了英吉利海峡,击中了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切斯维克。苏联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杰出的设计家B·B·阿巴林可夫、И·И·格瓦伊和B·H·加尔可夫斯基研制了БM-13型十六个炮管具有极大机动灵活性的火箭炮,这就是二战中风靡一时沉重打击了德寇而闻名于世的“卡秋莎”火箭炮。战争后期,美国也制造了杀伤力很强的火箭筒。德国投降后,在美国驻欧洲军械技术情报首脑托夫托耶上校的主持下,制订了代号为“行动文件”的秘密计划,1945年9月12日, 美国将经过挑选的以布劳恩为首的一百二十七名德国火箭专家,连同秘密图纸、技术资料、机械设备,一共装了十六艘船只运往美国。日后,布劳恩等著名科学家加入了美国国籍,专心致志在美国从事火箭的研制工作。1953年,美国试制成功了“红宝石”导弹,1956年,美国又试制成功了“丘辟特C式”导弹。特别是1969年7月16日,美国终于向月球成功地发射了载人的“阿波罗11号”火箭,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二人成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先驱。苏联在二战前后在火箭和宇航技术上同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了在太空中环绕地球航行的第一个人。七十年代以来,美苏又通过更为先进的航天技术,向更遥远的苍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显然,二战中火箭的研制成了现代宇航空间技术的先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